药品管理立法

第五章 药品管理立法

本章PPT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 药品管理立法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立法目的及适用范围;假药和劣药的界定及法律责任;从重处罚的情节。

2.熟悉 药品管理法律的渊源;国家药品管理法律体系;法律效力分类以及法律适用原则的有关内容。

3.了解 药品管理立法的发展历史。

能力目标

能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和有关规定来分析、解决药品基本法律问题,提高学法守法的自觉性;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及他人的合法权益。

素质目标

熟练应用药事法规的构成内容,判断其效力等级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在工作中严控药品质量,拒绝假药劣药流入药品各领域,做一名遵纪守法的药学技术人员。

案例导学

自来水变“听话水”

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的郑先生因身体不适到多家医院检查治疗,一直没有康复,怀疑得了不治之症,而家人向自己隐瞒病情。他在网上看到“听话水”广告,称喝了能让人听话,于是联系业务员,以400元的价格买到一小瓶“听话水”,偷偷给妻子喝。因为妻子喝完“听话水”没有起到任何效果,郑先生向遂昌县公安局报警。民警侦查发现,这是一起利用网络销售假药的诈骗案。侦办民警通过多种侦查方法确定了犯罪嫌疑人李某等。“听话水”含有一种有机化合物,这种有机化合物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属于合成毒品。1990年出生的李某曾做过销售员、服务员,在网上购买“听话水”被骗后,想到自己也可以卖假冒迷幻药和催情类药品赚钱,便用自来水充当“听话水”,用维生素C冒充三唑仑、艾司唑仑等药品,在广西南宁设立工作室,招募亲友充当业务员在网上销售。李某称,买这种药的都是心怀不轨的人员或者吸毒人员及情感失落者,即使他们发现药品存疑后也不会向公关机关报案。遂昌警方赴广西南宁、柳州等地收网,抓获犯罪嫌疑人10名,查获三唑仑、地西泮、艾司唑仑等假冒药品1000余瓶,这起销售假药诈骗案抓捕行动中收缴的“三唑仑”等药品为维生素C药片,“听话水”则为自来水。该案受害人遍布全国多地,仅浙江就达1000余人,涉案金额1200余万元。

讨论:1.李某用自来水充当“听话水”,用维生素C冒充三唑仑、艾司唑仑等行为属于何种性质的案件?

2.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应该如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