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一、中文类
1.卞建林:“直接言词原则与庭审方式改革”,载《中国法学》1995年第6期。
2.陈光中主编:《证据法学》,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352页。
3.陈光中、张佳华、肖沛权:“论无罪推定原则及其在中国的适用”,载《法学杂志》2013年第10期。
4.陈瑞华:“辩护律师调查取证的三种模式”,载《法商研究》2014年第1期。
5.陈瑞华:“刑事诉讼中的证明标准”,载《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6.陈少林:“宣誓的启示——信仰、道德与法制”,载《法学评论》2009年第5期。
7.陈卫东:“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研究”,载《中国法学》2016年第2期。
8.陈永生:“排除合理怀疑及其在西方的挑战”,载《中国法学》2003年第1期。
9.龚刃韧:“‘9·11事件’后美国政府的酷刑政策及其影响”,载《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
10.郭旭、朱云龙:“论公正审判原则在武装冲突中的实现方式”,载《中国军事科学》2015年第3期。
11.李本森:“刑事速裁程序的司法再造”,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16年第5期。
12.李训虎:“‘排除合理怀疑’的中国叙事”,载《法学家》2012年第5期。
13.蔺春来:“军人违反职责罪犯罪主体立法的不足”,载《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14.刘玫:“论直接言词原则与我国刑事诉讼——兼论审判中心主义的实现路径”,载《法学杂志》2017年第4期。
15.刘士心:《美国刑法各论原理》,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336页。
16.龙宗智:“中国法语境中的‘排除合理怀疑’”,载《中外法学》2012年第6期。
17.钱叶六:“论中国罚金刑的改革与完善——以探寻罚金刑执行难之解决方案为视角”,载《法学论坛》2006年第4期。
18.沈德咏、江显和:“变革与借鉴:传闻证据规则引论”,载《中国法学》2005年第5期。
19.汤维建、陈开欣:“试论英美证据法上的刑事证明标准”,载《政法论坛》1993年第4期。
20.薛波主编:《元照英美法词典》,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079页。
21.王登辉:“追诉时效延长抑或终止——《刑法》第88条之教义学解释及其展开”,载《当代法学》2016年第2期。
22.汪建成:“以效率为价值导向的刑事速裁程序论纲”,载《政法论坛》2016年第1期。
23.晏向华:“美国大陪审团与检察官的公诉权”,载《人民检察》2004年第10期。
24.杨宇冠、郭旭:“‘排除合理怀疑’在中国的适用问题探讨”,载《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
25.于志刚、曹晶:“美国的死刑保留政策与新死刑保留主义——当前死刑存废之争的域外答案”,载《政法论坛》2013年第1期。
26.岳悍惟:“反对自我归罪权的英美法溯源与法理分析——兼论我国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的完善”,载《比较法研究》2016年第1期。
27.赵秉志、于志刚:“论追诉时效的停止制度”,载《法学评论》2001年第2期。
28.张建伟:“自白任意性规则的法律价值”,载《法学研究》2012年第6期。
29.张明楷:《刑法学》(第5版),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
30.张品泽:“外国刑事回避制度比较研究”,载《比较法研究》2008年第3期。
31.张中:“解析‘双重危险’——以美国禁止双重危险原则的历史嬗变为视角”,载《诉讼法论丛》(第10卷)。
二、英文类
1.Edward F.Sherman,“Military JusticeWithout Military Control”,YALE L.J.1973(10).
2.Elizabeth Murphy,“The Military Justice Divide:Why Only Crimes and Lawyers Belong in the Court-Martial Process”,MIL.L.REV.2014(3).
3.Everett,Robinson O.,“The New Look in Military Justice”,Duke Law Journal.1973(3).
4.Hessick,Carissa B.,Hessick,“Recognizing Constitutional Rights at Sentencing”,California Law Review.2011(1).
5.JamesW.Smith,“A Few Good Scapegoats:The Abu Ghraib Courts-Martial and the Failure of the Military Justice System”,27WHITTIER L.REV.2006(1).
6.Lindsay Hoyle,“Command Responsibility—A Legal Obligation to Deter Sexual Violence in the Military”,Boston College International&Comp.L.Rev.2014(5).
7.Michael L.Smidt,“Yamashita,Medina,and Beyond:Command Responsibility in Contemporary Military Operations”,MIL.L.REV.2000(3).
8.Victor M.Hansen,“The Impact of Military Justice Reforms on the Law of Armed Conflict:How to Avoid Unintended Consequences”,Mich.St.Intl.L.Rev.2013(5).
三、判例
1.Bram v.United States,168 U.S.(1897).
2.Green v.United States,355 U.S.(1957).
3.In re Grim ley,137 U.S.(1890).
4.Smith v.Vanderbush,47 M.J.(1997).
5.United States v.Blanton,7 C.M.A.(1957).
6.United States v.Chuculate,5 M.J.(C.M.A.1978).
7.United States v.Cumberledge,6 M.J.(C.M.A.1979).
8.United States v.Erickson,63 M.J.(A.F.Ct.Crim.App.2006).
9.United States v.Hagen,25.M.J.(C.M.A.1987).
10.United States v.Hawkins 37 M.J.(A.F.C.M.R.1993).
11.United States v.Imler,17 M.J.(N.M.C.R.1984).
12.United States v.McNeil,2 C.M.A.(1953).
13.United States v.Pou,43 M.J.(A.F.Ct.Crim.App.1995).
14.United States v.Rees,48 M.J.(C.G.Ct.Crim.APP.1998).
15.United States v.Rivera,45 C.M.R.(A.C.M.R.1972).
16.United States v.Sanford,429 U.S.(1976).
17.United States v.Singleton,460 F.2d(2d Cir.1972).
18.United States v.Vctorian 31 M.J.(N.M.C.M.R.1990).
19.United States v.Watson,69 M.J.(2011).
20.United States v.Weigand 23 M.J.(A.C.M.R.1986).
21.Wickham v.Hall 12 M.J.(C.M.A.1981).
22.Woodrick v.Dvich,24 M.J.(C.M.A.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