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院址及范围
(一)迁址连理巷
1882年,医院迁至连理巷北侧时仍租用民房作为医院用房,1889年,英国长老会派传教士白瑜纯医师(B.Lewis Paton,1895年任惠世医院第二任院长)来医院工作并携带英国基督教青年会、他本人和教会其他医师的捐款8000银圆,在连理巷购买宅基地2.78亩(1亩=666.7平方米),兴建颇具规模的医院用房。初办时医院床位30张,分设男女病房,开展内、外、妇、儿科等临床工作,并对婴幼儿开展疫苗接种。
(二)惠世女医院的建设
因为病人日渐增多且碍于传统礼教的束缚,男女病人无法一室就诊,并为保护病人的隐私,英国长老会和惠世医院于1900年在西街裴巷(现41号)购地建设惠世女医院,并于1901年正式开诊,专门收治女性及儿童病人,连理巷的总院则专收男病人,这是泉州市区的第一家妇女儿童专科医院。
1910年,在第二任院长白瑜纯的主持下,医院开始规划设计新病房大楼(原名白楼,现命名为惠世楼),请泉州著名建筑设计师及建筑商傅维早设计并施工。病房楼主体呈外廊式三层洋楼,坐北朝南,南向有东西畔楼,北侧建有内廊式两层楼。其间第三任院长叶启元和第四任院长满约翰多次往菲律宾募捐,筹措建设资金,大楼主体于1917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因为是在第二任院长白瑜纯任上规划设计并动工的,故曾简称“白楼”。该病房楼群建设时间跨度近30年,不同年代分别建设东西侧楼、北翼楼主体及其第三层的加建。1925年,第五任院长叶启元也到菲律宾募捐并自己捐献部分善款建成惠世楼东侧楼与主楼的东畔楼相连,命名“叶楼”。1935年第八任院长锡鸿恩(F.J.Stioz,美籍)往菲律宾募捐得到华侨李清泉夫人黄慈爱的捐款,建成惠世楼的西侧楼与主楼的西畔楼相连,命名“李楼”。黄慈爱系惠世女院院长来豪杰(Edith Bryson)的第一届学生,是惠世医院首届医师班、颜大辟的学生黄中流的女儿。1936年,在白楼的北侧又建成一栋内廊式“T”形病房楼与南侧的主楼相连,最终形成一个合围的坐北朝南的“回”字形楼群,北侧毗邻县后街,医院大门在连理巷的北侧。1940年,在连理巷南侧(惠世医院对面)购地建成惠世高级护士学校综合楼(南楼),并在惠世楼的西侧楼二楼建设一座廊桥与惠世护士学校综合楼相连。
20世纪40年代形成的惠世楼建筑群整体呈南北两个“回”字形,为砖木混凝土结构、外廊式和内廊式中西合璧的红砖楼。主楼坐北朝南,符合闽南建筑的风水朝向。建设所需的钢筋水泥及铺地花瓷砖从东南亚海运过来,而红砖和栏杆的绿琉璃瓦为本地烧造。主体的正中为三层并向南弧形突出,两侧一字排开扩展为两层,南立面充满洛可可风格和泉州红砖古厝的建筑元素韵味。主楼有16根落地红砖圆形廊柱直达2层,气势雄伟,整体造型对称,外回廊宽敞,栏杆为花瓶状绿色琉璃。3层栏板的外立面有一圆弧形匾额,用红砖片镶嵌“泉州惠世医院”6个字,周边浮雕西番莲图案,边框用水磨石雕砌,3层窗楣上方有一竖插“十字架”的金属挂钩,2、3层屋顶为闽南古厝特色的斜坡红砖瓦。作为医疗用房的惠世楼主楼到80年代初改为职工宿舍和教室,而东西侧楼作为妇产科和儿科病房一直使用到1988年,当时为建设高维珊病房大楼,把惠世楼的东西畔楼和侧楼及惠世楼前小广场的圆形灯柱拆除,但主楼及北侧的附属楼房作为职工宿舍有幸地保存了下来,一直到90年代末因为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2、3层全部关闭停止使用,但1层的部分用房至今仍有选择地在使用。惠世楼见证了泉州地区西医的启蒙、传播和发展,已成为泉州乃至福建近代西医院的重要建筑遗产。2008年,惠世楼因其所承载的重要历史文化内涵及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和元素,被评为福建省首批城市(泉州)近现代优秀历史文化建筑,2021年入选泉州辖区历史建筑名录。近年来,医院启动惠世楼的修复工程,修复后将作为院史馆或泉州医学博物馆。
惠世护士学校综合楼(南楼)共两层,整体呈“∩”形,砖木混凝土结构、外廊式中西合璧的红砖楼,作为护校用房使用到1950年,后改为病房大楼,20世纪70年代末改为职工宿舍,东侧楼1层改为职工托儿所,1999年拆除作为停车场。
(四)医院范围的扩大
从1882年至抗日战争爆发前的半个世纪,惠世医院一直在连理巷的北侧陆续购买民宅扩展建设,抗日战争结束以后,惠世医院的地域进一步扩大,连理巷北侧的民宅及空地已被收购殆尽,于是向连理巷南侧、清军驿、小城隍庙及县后街等处扩张。先是建设惠世护士学校新校舍,并于1940年启用;此后又陆续购买众多的民房建设医疗用房及护校的小操场。至1952年8月人民政府接办清查全院房地产时,全院的土地面积为24.03亩,折合当时人民币32.950363亿元,共有二至三层红砖洋楼7座,平房两列,共有94间房间(见表1-1-1-1)。
表1-1-1-1 晋江专区接办外资津贴惠世医院土地房屋登记表(1952年11月)
所有的房地产均有政府颁发的房地产契、民间交易的契约及清代的上手契,1937年之前的所有房地产契约、证照等保存在厦门的银行,1938年5月12日厦门沦陷前,医院将这些契约等送往香港保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香港沦陷,这些房地产契约文件均失落,1946年及1952年医院又向房地产管理部门申请重新办理确权和登记,目前医院尚保存不同年代的珍贵原始契约近百份(见图1-1-1-2)。
图1-1-1-2 1952年医院申请补发的土地证
整个惠世医院时期,惠世医院及长老会先后购置的建筑及宗地等房地产共有以下几个区域。①连理巷:惠世总医院和惠世护士学校。②裴巷41号:先后作为惠世女院、惠世护校、隔离院的院舍。③小城隍庙姑娘楼:地址在镇抚司小城隍庙,是惠世医院英籍女医生和护士的宿舍楼(后期也有华人护士入住),1950年惠世护士学校曾迁往此处办学。④平水庙:惠世医院(含长老会)外籍男医师住宅,俗称“西人住宅区”。⑤厦门思明路:房屋1座,系1946年菲律宾妇女慰劳会捐赠的。上述房地产共有13块(房屋13座土地13块),其中房屋面积12.99亩,土地面积36.12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惠世医院的英国医师和护士回国,政府接办惠世医院和惠世卫校,这几处房地产的产权及用途也相继发生变迁,连理巷和裴巷41号的所有院舍仍属医院,平水庙的西人住宅区由民警大队和晋江专区邮电局使用,小城隍庙姑娘楼先是由接办后的晋江卫生学校使用,后给泉州六中使用。1980年3月,国家开启中英两国政府有关香港回归的谈判,国务院、外交部根据英方要求,开展“有关清查核对英国在华房地产”专项调查,医院按省市要求也进行了核查,至今仍属医院使用的只有连理巷和裴巷两处,当时清查的房屋的建筑面积8.29亩,地产面积16.12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