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医疗服务
免疫内科以“博大精深,仁心惠世”院训为宗旨,每年诊治来自以闽南地区为主的福建省内患者及部分港澳台地区患者共计四万多人次,对常见风湿免疫病规范诊治,应用传统DMARDs/小分子DMARD及TNF-α抑制剂、CD20单抗、IL-6拮抗剂等生物制剂,配合血浆置换及免疫吸附等技术联合、多靶点治疗,抢救了狼疮危象、重症皮肌炎、系统性硬化症、重叠综合征、弥漫性结缔组织病肺间质病变合并感染、弥漫性肺泡出血、重型药疹、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血栓性微血管病等大量重症、疑难病例,是国内较早关注结缔组织肺动脉高压(1995年)及lgG4-RD并在国内首报IgG4相关性桥本甲状腺炎的团队。近30年来,医院一直是福建省风湿病/自身免疫病患者求诊的目的医院,团队在医院及区域内的重症医疗救治、疑难病诊疗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医院亦是较早提出三级甲等医院应设立风湿病及自身免疫病学科的倡导单位及践行单位,是较早关注免疫、风湿、内分泌、心血管学跨学协同创新研究团队。
学科带头人深度思考免疫系统不走解剖结构的特点及自身免疫病涉及多器官、多系统之临床特点,不宜像单器官病那样按解剖结构进行独立专科发展,而应打破学科界限,以“学科群”构建为主要抓手,才能满足应对复杂自身免疫病涉及多系统损害的临床诊疗需求。建科以来,免疫内科与院内相关学科间沟通协调,缔结医教研方面稳固的合作伙伴关系,着力培育“院内自身免疫病学科群”这一柔性平台,眼科、皮肤科、口腔科、耳鼻喉科、内科相关学科及骨科及生殖医学科/高危产科、ICU以及影像科、病理科、核医学科等各学科均有1~2位长期合作骨干;而培养的10余位风湿免疫专业毕业的硕、博士从事相关专业(涵盖心血管病学,内分泌代谢病学,肾脏病学,消化病学,皮肤病学,核医学,临床药学等),默契配合,柔性平台富有活力,在医院重症疑难病诊疗救治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一种机制的创新。该平台以临床重症、疑难病及器官特异型自身免疫病诊疗及研究为纽带,按需集结,项目带动,例如,免疫-ICU协同创新平台共同成功救治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并发血栓性微血管病TMA、弥漫性肺泡出血DAH等急危重症,免疫—药学协同创新平台进行多种耐药基因检测、硫唑嘌呤和别嘌呤醇严重不良反应易感基因检测、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易感基因检测等,以指导临床用药。
免疫内科重视疾病理及健康教育,长期以来重视医疗团队人文精神熏陶、沟通艺术及语言表述通俗化,如学科带头人亲自以《车要年检,人要体检》为题目撰文并带领团队在当地报刊《海峡都市报》等媒体及院内院外实地做健康教育及风湿免疫病知识普及,就诊过程中教育病人做好自我管理 定期复诊,拥有众多对医师忠诚度高依从性良好的患者群,认真做好疾病动态管理。
网络时代,与时俱进,免疫内科努力做大做强,近年来建立微信公众平台,撰写百余篇原创为主的科普微文,涵盖风湿免疫病多发病、常见病及孤儿病及危重症等类别,从早期征象的自我识别到治疗策略、方法简介,包括以痛风、SLE为主的生活方式教育,妊娠管理及就诊文化等,将微信教育内容融入诊疗过程,提高患者院外遵循医嘱的依从性,受到广泛好评。风湿免疫科入围《2016年中国医院影响力风湿免疫科专业排名TOP100》,位居第83位;成为中国风湿免疫病医联体联盟常务理事单位、中国风湿免疫病医联体联盟颁发的福建省首个国家级“痛风规范诊治中心”及“类风湿关节炎规范建设达标单位”;取得2017年省级免疫学和变态反应专业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聘用亚太地区风湿病学会副主席、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曾小峰为名誉主任及名誉学科带头人,提高科室综合临床诊治能力,努力保持省内先进水平,并进一步向国内先进行列看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