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指标和实施方案
(一)学科建设
加强学科建设,规范各项临床诊疗常规,健全完善的医疗程序,积极开展新技术、新疗法,重点攻克各学科的疑难重症的临床诊疗。“十五”期间,争取在现有2个重点临床学科基础上,增加到5个重点临床学科。
(1)重点学科:骨科、内分泌科、泌尿外科、肝胆外科、耳鼻咽喉科。
特色专业:自身免疫及变态反应学专业、超声医学专业、美容整形外科专业、血管外科专业、男性科专业、癫痫专科、哮喘专科、不孕症及肿瘤妇科、中医肾病、中医妇科。
(2)加强重症监护治疗学科建设,建立并完善急诊医疗体系(EMSS)、重症监护病房(ICU)、麻醉恢复室(PACU)、心血管监护病房(CCU)、脑监护病房(NCU)、新生儿监护病房、高危产妇监护病房等,提高各科对急、重症抢救的成功率。
(3)扩建血液透析中心,开展血透、免疫吸附、血浆置换治疗,提高对各种原因肾脏衰竭、中毒、自身免疫病抢救成功率。建立血液净化室,开展干细胞、骨髓移植,提高对血液病、肿瘤、自身免疫病的治疗水平。
(4)开展器官移植,进行肾移植、角膜移植、表皮细胞培养植皮术,创造条件,争取开展心脏移植。
(5)充实完善内窥镜诊疗技术,建立内窥镜诊疗中心和腔镜手术室,提高胃镜、纤维支气管镜、结肠镜、腹腔镜、宫腔镜、阴道镜、关节腔镜、鼻窦内窥镜对临床各科管、腔、道疾病的诊疗水平。
(6)加强介入治疗学科建设,加大对介入超声治疗学、介入放射治疗学、内窥镜介入治疗学等的投入,大大提高涉及临床多学科的肿瘤、血管病等疾病的治疗效果。
(7)开展微创医学,建立显微外科实验室,以显微外科技术为主要手段,开展手外科、眼科学、美容整形外科,进行微创技术的动物实验及临床前演练,成熟后开展微创神经外科的临床医疗。
(8)加强影像形态学诊断学科的建设,引进病理图像分析仪,螺旋CT、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动态三维超声心动图及左心室声学造影、数字化胃肠造影、骨密度仪等,提高影像形态学对临床多学科疾病的诊断水平。
(9)加大检验医学和基础医学的投入,加强检验科、同位素室、科研实验中心的建设,以免疫分子生物学技术、生物芯片技术为发展方向,引进实验信息管理系统(LIS)、单光子核断层扫描装置(ECT)等。建立相应的制度,严格质控。
(10)完善肿瘤学科的建设,逐步设立肿瘤内科、外科、放疗(加速器)、介入治疗、中医中药及生物治疗等。
(1)实行首诊负责制,提高门诊三次诊断确诊率、急诊抢救成功率达85%以上,使医院门诊急诊成为省内一流的门诊部和急诊科。
(2)提高入院确诊率及治愈率,提高疑难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提高病床使用率,缩短平均住院日,使其控制在10天以内,院内感染控制在7%以内。一类层流洁净手术室占30%,强化手术室管理。
(3)按照区域卫生规划的要求,积极参与本地区的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救灾服务工作。建立社区服务的双向转诊网络,把社区服务的业务范围扩展到周边县(市)。组织一支装备精良、业务精干,随时可应付突发事件的医疗抢救队伍。
(4)健全以护理部为中心的三级管理体系,建立整体护理模式病房,二年内全面开展整体护理。逐步实现护士按职称上岗,护士长竞争上岗。
(5)加强质控,提高护理质量,使本院的护理工作达到省内一流的水平。五年内保持:①基础护理合格率不小于90%;②特护、一级护理合格率不小于90%;③整体护理文件书写合格率不小于95%;④急救物品完好率为100%;⑤常规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为100%。
(三)科研教学
(1)以临床应用型科研为重点,以各学科的疑难、重症的临床诊疗为主攻方向,以特色专业和重点学科为龙头。在研究和开发工作中,以应用研究为主,同时加强基础研究,运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分子生物学等新手段、新方法,开展疾病诊断、治疗和研究工作,使医院科研达到一个新水平。
(2)科研课题和成果方面,积极组织申报各级政府资助的科研课题。“十五”期间,争取每年有10个以上课题中标。加强对科研课题的管理,合理使用课题经费,积极组织申报省、部级科技奖,争取每年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3项,其中一项以上获二等奖。
(3)加强研究室的建设,建立1~2个省级研究所,新增设10个校级研究室或研究中心,即心血管研究室、心脏超声研究室、呼吸病学研究室、血液病学研究室、创伤骨科研究室、腔内泌尿外科及体外冲击波碎石研究室、男性科学研究室、耳鼻咽喉科研究中心、美容整形外科研究中心、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4)建立科研实验中心,设临床测试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显微外科实验室。
(5)鼓励全院医护人员积极撰写论文,向国内核心刊物投稿和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交流。每年平均发表论文200篇以上,其中国家级核心刊物1/4,编写并出版重要专著1~2部。
(6)认真做好统招研究生的培养和教学工作,争取每年接收统招研究生10~15名,建立内科学及外科学硕士点、博士点。配合校研究生处搞好同等学力的在职人员硕士学位课程学习,每年有5名学员完成全部课程,通过论文答辩,获硕士学位。
(7)建立健全院系结合体制,成立临床教学办公室,负责临床教学的管理工作。完成临床教学和实习、见习工作,每年接收50~80名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临床教学,接收120名大中专护生的临床护理实习和见习,协助泉州卫校完成对大专医科班的大课教学和临床实习工作。
(8)广泛开展不同层次的在职教育,继续医学教育达标。进一步完善住院医师五年规范化培训和低年资护士轮转工作。做好对各类卫生技术人员实行学分制的继续教育。每年选派8~15名高年资医师和优秀护士外出进修;努力创造条件,择优选送2~4名医师和护师出国深造。鼓励在职护士参加高护大专、本科的学习,5年内全院护士90%达到大专以上学历。各行政职能科室要有计划地安排本部门干部、职工参加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岗位培训,不断提高全员的文化素质、理论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
(9)申办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5~10项,国家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1~2项。
(10)建立多媒体教室,使临床教学电脑化。加强省级、校级学术带头人和校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和考核工作。
(四)人才培养
(1)加速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5年内培养5名福建省第二层次学科带头人,培养20~25名第三层次学科带头人,50名以上的硕士生导师及1~2名博士生导师。鼓励35岁以下青年医师攻读硕士研究生,35岁以上者以同等学力获硕士学位,每年5位以上在职医师获硕士学位,力争5年内25%~30%中青年医师获硕士学位,培养、引进10名博士生。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均达到大专以上学历。数十名医师超前或破格晋升高级职称,争取在省医学会的各类专科委员会、护理学会均有常务以上职务,争取若干名副主任委员。
(2)专业技术人员中的技术职称结构趋于合理,80%以上科室达到合理人才梯队结构,高级技术职称占专业技术人员的17%,中级技术职称达32%。
(3)营造良好学术环境,进一步扩大国内外、省内外、附属医院间的合作与交流。5年举办全国性学术会议3次,每年定期举办全院性学术论文报告会1次,举办学术交流讲座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