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医疗服务

一、医疗服务

经过37年的不懈发展,超声医学科从初期的仅有2名医师、1台B型超声诊断仪、1间诊室的简陋雏形,发展为现每年完成诊疗量近20万人次的规模,并接收省内、外及港澳地区超声疑难病例会诊,率先在国内开展10余项新技术,对中国介入性超声、产科超声等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从1983年配置首台B型超声诊断仪开始,超声医学科医疗服务水平不断发展;1990年,引进日本SDU-800彩超机,从“B超时代”跨入“彩超时代”;1991年,超声引导下三重无水酒精注射治疗肝癌取得不错成效,吹响介入性超声前进的号角;1999年,开展第一例经阴道彩超技术,开启腔内超声医学的发展;2005年,开展第一例超声造影,迈入声学造影殿堂;2008年,开展第一例三维彩超,突破了传统的二维界定;2010年,开展第一例胃肠超声造影,打响胃肠超声检查的第一炮;2011年,开始常规开展超声弹性成像,将对弹性或硬度的评价纳入超声诊断体系中;2012年,开展新生儿颅脑超声检查,开启无辐射诊断新生儿颅脑疾病的时代;2016年,开展三维阴超检查,从不同维度更加详细,直观地诊断妇科疾病;2017年,SWE技术的运用标志着“E超”时代的来临,开展第一例四维子宫输卵管超声造影,实现动态观察及评估输卵管通畅性;2018年,开展首例盆底超声检查,评估老年女性及产后盆底功能改变,为临床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切实可靠的依据。截至当前,超声医学科已形成介入性超声、妇产科超声和肌骨超声为特色的七大学科群,包括①介入性超声及超声造影:在国内率先开展十余项介入超声新技术;建立刀平台,包括射频刀、微波刀、激光刀、冷冻刀、超声吸引刀、粒子刀和小针刀,应用于肿瘤治疗和疼痛治疗;参与肝癌消融治疗英文版撰写,处于国内领先水平。②妇产科超声:主编两部国内首部胎儿心脏和颅脑畸形的专著,参与妇科指南撰写;在国内率先开展三维和四维彩超技术用于胎儿颅脑和心脏畸形的诊断、胎儿宫内缺氧的早期定量诊断、慢性宫内缺氧与成人慢性疾病关系的研究,规范卵巢肿瘤风险分层和声学造影,达到国际先进水平。③肌骨泌尿超声:在省内率先开展肌骨超声,主译国内首部神经肌肉超声,达国内先进水平。④浅表器官与血管:主笔并撰写中华医学会超声分会甲状腺、乳腺指南;创新肿瘤超声恶性风险分层研究(BI-RADS、TI-RADS、GI-RADS、LI-RADS);革新甲状腺乳腺化学、冷冻消融方法,达国内领先水平。⑤消化超声:参与撰写腹部超声指南,在省内率先开展三维超声VOCAL技术评估消化不良疾病;开展对比声学造影研究及剪切波弹性成像无创检测肝脏疾病。⑥肺部超声:抓住肺部超声研究新热点,尤其在新冠疫情肺部超声中发挥相应作用,目前在国内肺部超声研究处于领先地位。⑦人工智能超声:与华侨大学研究团队合作,目前取得阶段性研究性成果,应用于甲状腺、乳腺、肝脏病变的评估分类,同时应用于教学和培训。

介入超声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一个新兴热点,吕国荣教授与肝胆外科李新丰教授等合作,于1991年进行超声引导下注射无水酒精治疗肝癌的治疗,介入治疗后该名患者存活时间达29年,创造了超声医学介入治疗肝癌的一个奇迹。之后,在吕国荣教授和李伯义主任带领下,介入性超声在国内率先开展或较早开展项目包括①肝癌的超声微无创治疗:经皮超声引导瘤内注射化学药物(无水酒精、醋酸、热生理盐水)治疗肝癌;经皮激光动力学治疗肝癌;经皮超声引导射频、微波消融治疗肝癌;经皮门脉穿刺栓塞治疗肝癌;中晚期肝癌经微无创治疗生存29年的记录。②浅表器官肿瘤的超声微无创诊疗:经皮甲状腺良性结节硬化及消融治疗,甲状腺病的基因筛查;乳腺肿瘤系列微无创诊断和治疗,尤其是乳腺纤维腺瘤的冷冻消融,取到良好效果。③妇产科超声微无创诊疗:经皮子宫肌瘤的化学或物理消融治疗;经皮羊膜腔穿刺注药或基因染色体检查;经皮宫外孕注药胚胎灭活治疗;经皮卵巢囊肿穿刺硬化治疗,巧克力囊肿超吸刀治疗,盆腔巨大血管平滑肌瘤超声介入冷冻消融。④全身各部位和脏器囊肿或脓肿超声引导穿刺引流治疗;经皮超声引导肝内胆管、胆囊穿刺置管引流,省内率先开展经皮穿刺肝内胆管造瘘肾镜I期取石术。⑤在省内较早开展超声引导经皮肾镜造瘘取石或碎石。⑥探讨纳米粒子催化肿瘤消融的疗效;经皮超声引导同位素125I粒子植入实性肿瘤内近距离放射治疗。⑦术中超声。⑧外周血管疾病的介入性超声微无创治疗。近年来,超声医学科购置了外科吸引刀、复合冷冻刀等先进设备,科室行政主任李伯义主任带领介入超声亚专科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超声引导经皮胆管造瘘肾镜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等新技术;革新甲状腺乳腺化学、冷冻消融方法,达国内领先水平;对1例巨大复发盆腔血管平滑肌瘤病人进行复合式冷冻消融,取得较好效果;开展超声引导经皮复合式冷冻消融肺癌和超声引导经皮穿刺超声吸引刀切除乳腺良性肿瘤,为国内率先开展新技术;李伯义主任目前已开展多例超声引导经皮穿刺肝癌冷冻消融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妇产儿科超声为超声医学科实力雄厚的优势学科,在吕国荣教授和何韶铮副教授的带领及陈秋月主任、李丽雅副主任等的共同努力下,妇产科超声在国内率先开展项目包括:①胎儿先心病和颅脑畸形的超声诊断,三维超声和四维STIC新技术在妇产科应用研究。②胎儿缺氧的早期准确诊断及早期干预。③产前超声系统筛查及针对性检查。④胎儿小脑及小脑蚓部畸形产前诊断,颅脑畸形的超声产前诊断。⑤羊水穿刺和脐带血穿刺,染色体检查和基因筛查。⑥四步检查法评估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何韶铮主任在省内率先开展经阴道三维超声检查、经阴道四维子宫输卵管超声造影等新技术,对先天性子宫畸形、子宫病变、异位妊娠及动态判断输卵管通畅性发挥很大作用,在何韶铮主任带领下,配合福建医科大学盆底康复中心建立盆底超声团队,开展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评估,获业界肯定。陈秋月主任在GI-RADS分级系统评价妇科附件肿块、超声STIC-TUI技术筛查11~16孕周胎儿先天性心脏病、双多普勒超声评估胎儿心律失常、四步法在子宫双附件检查中的应用等领域研究成果颇丰。李丽雅副主任在运用超声造影、三维超声等超声技术诊断及评估瘢痕妊娠的研究中有较深的造诣,对瘢痕妊娠术前出血量的评估及治疗后疗效的判断有较大的价值。自2012年起,在何韶铮主任及陈晓康主任带领下超声医学科常规开展新生儿颅脑超声检查,对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新生儿脑梗死等疾病的超声诊断带来福音。

肌肉骨骼及泌尿超声是超声医学科优势学科之一,是福建省内最早开展系统肌肉骨骼超声检查的单位,检查数量、技术水平均处于省内领先水平。李拾林主任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超声应用研究做了大量工作,在国内风湿病学及超声医学主流期刊发表了多篇论著,促进了超声技术在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和治疗中的普及。超声医学科翻译了国内首部《神经肌肉超声》,便利了国内相关超声学者学习神经肌肉超声。2017年12月8日—2017年12月10日,在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2017年第6届全国肌肉骨骼超声学术大会上,徐振宏副主任医师作《高频超声在正中神经掌皮支检查中的应用》为题的报告,这也是国内首次完整提出掌皮脂的超声检查。超声医学科目前已常规开展经直肠彩超、经直肠彩超引导前列腺活检,并且在省内率先开展经会阴彩超引导前列腺活检,成功率高,活检效果好。在李拾林副教授及徐振宏副主任带领下,超声医学科在肌肉骨骼及泌尿超声领域水平位居全国及省内前列。

浅表与血管超声在省内处于领先地位,在该学科学科带头人徐晚虹主任的带领下,超声医学科运用多模态超声新技术综合评估甲状腺、乳腺等浅表器官疾病,深入开展乳腺肿瘤造影、甲状腺肿瘤造影、淋巴结造影等技术,常规开展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自2019年以来,徐晚虹主任开展经皮下超声造影确定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技术,并经静脉超声造影技术对前哨淋巴结进行定性分析,在术前评估乳腺癌患者前哨淋巴结性质,以选择更优化外科手术治疗方案。徐晚虹主任及其团队开展三维能量多普勒血管成像评价131I治疗Graves病的预后、PWV联合E成像评价妊娠期高血压患者颈动脉血管弹性等。

在消化超声领域,陈晓康主任及林惠通副主任带领团队开展脏器的肿瘤声学造影,提高早期病变的检出率,定性准确,可进行功能性诊断。学科建设把2015年定为超声造影年,对超声造影应用进行深入研究;开展胃肠超声造影及双重造影,对胃肠病变进行筛查,对胃肠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运用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SWE)技术评估肝脏纤维化程度等,为无创评估肝纤维化提供了又一大利器。陈晓康主任在省内率先开展三维超声VOCAL技术评估消化不良疾病。

肺部超声以往被视为超声医学的禁区,但是近年来,吕国荣教授团队在肺部超声的研究上屡获佳绩。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吕国荣教授及其团队截至目前已发表和在线发表论文7篇,证实创新的肺部超声评估方案对新冠肺炎的分诊和评估、诊断和鉴别、疗效评估和随访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意大利超声医学会提出的国际首创新冠肺炎超声分诊方法提出修正意见。该系列研究成果已被世界超声医学和生物学联合会(WFSUMB)、美国超声医学会(AIUM)主办的《Ultrasound in Medicine and Biology》《Journal of Ul trasound in Medicine》医学杂志发表,并由AIUM提供给世界卫生组织(WHO)作为国际防疫抗疫的决策和参考依据。肺部超声研究团队还参与了肺部感染超声检查规范的行业指南撰写。研究团队录制《肺部B线形成的机理及其在急重症超声中的应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超声评估与鉴别要点》课程视频,将研究成果于2020年2月15日、2月22日两次通过公众号平台推送,并受邀在超声界的《百家讲坛》传播其研究成果,推动急重症超声在新冠肺炎的应用,造福患者。

基于影像大数据的人工智能超声在辅助诊断上具有独特优势。因此从2017年4月起,超声医学科与华侨大学研究团队合作,截至目前完成肝脏、甲状腺以及产前胎儿颅脑、颜面等器官与组织的超声标准切面自动分类与识别AI算法模型建立,完成相关论文6篇,申请发明专利4项,授权软件著作权2项。与此同时,项目组攻关团队已经完成了部分人体器官与组织的超声标准切面AI算法模型构建与训练研究,包括成人心脏、肝脏、甲状腺、产前胎儿(颜面、颅脑、腹部)等组织与器官的超声标准切面数据采集、数据标注、AI算法模型建立以及部分器官的辅助扫查系统软件设计等做了大量的基础研究,目前已实现① 超声标准切面样例获取、标准化标注与管理云服务平台。② 已完成的超声标准切面医学图像数据资源收集、标准化处理与标注。③ 甲状腺超声标准切面自动识别与分类方法模型与实验研究。④ 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甲状腺标准切面自动分类算法研究。⑤ 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肝脏标准切面自动分类算法研究。⑥ 基于纹理特征分析的乳腺超声图像肿瘤良恶性预测方法研究。⑦基于纹理与形态特征相结合的乳腺超声图像肿瘤良恶性预测方法。⑧基于多指南的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诊断效能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