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医疗服务

一、医疗服务

医院心内科是闽南地区知名的心血管病专科,创建于20世纪80年代,是福建省内较早形成的心血管病专业、闽南地区心血管病的主要防治中心。心内科的发展倾注了几代人的心血,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粗略到精深的发展历程。

(一)二级分科——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1980年,吴景元由青海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调任医院内科任科室主任,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的吴景元深谙术业有专攻的道理,经过充分的人才梯队准备后,终于克服重重困难,于1986年将内科系统按专业进行二级分科,医院心血管内科专业组正式组建了。

在吴景元、黄文洙、许有容等老一辈专家带领下,陈国桢主任、黄子扬主任、杜心清主任等心血管内科的中青年骨干建立了冠心病监护病房(CCU)、心电工作站、心脏彩超室,并率先开展了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术,在急性心肌梗死的药物再灌注治疗方面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率先在泉州地区开展电复律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抢救工作;1990年7月,在全省省会以外城市中率先开展了心脏彩超的检查与研究工作;开展了经食管心脏调搏术诊断和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工作;在顽固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肺动脉高压、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危重疑难病的诊治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挽救了许多危重患者的生命,受到省内外和海外患者的一致好评。

20世纪90年代,心内科在老一辈主任带领下,克服困难,在简陋的条件下努力争取开展心血管介入工作。1998年开始,在放射科胃肠机下开展心血管介入工作,完成了临时起搏器及永久起搏器的植入手术。

心脏彩超室简介(建立心脏彩超室):1990年,医院大力支持心内科的发展需求,创建了福建省内隶属心内科的第2个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室(心脏彩超室),由黄子扬担任负责人,常规开展临床诊断与教学科研工作,使医院心血管超声诊断技术从黑白一维的A型超声跃至国际最先进的二维彩超诊断。心脏彩超室历经数十年发展,现已有高级职称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人;拥有GEe95等高端心脏彩超诊断仪5台,年完成诊疗量2.5万人次;已常规开展声学造影诊断疑难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经胸或经食管超声监测引导下的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以及左心耳封堵术;已培养熟练掌握心血管超声技术的多名新一代超声专家,其中王振华、林晖莉已成长为新一代心超室的负责人或博士生导师;已有“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房间隔瘤等4种少见心脏病的系列研究”等4项科研成果荣获省、厅级科技进步奖;2012年,学科带头人黄子扬被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授予优秀超声医学专家奖。

(二)介入发展——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21世纪伊始,学科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在院领导及科主任的努力下,2003年,医院购置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SA)、多导电生理仪,建立了第一个导管室,此后陆续购置血管内超声仪(IVUS)、冠脉内血流储备分数测定仪(FFR)、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仪(IABP),进一步完善了导管室的配置,为心血管内科的发展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为以王耀国、许朝祥、王振华、李维维、蔡克峰、彭芳展等为首的一群立志于心血管介入的中青年骨干所组建的介入团队提供了发挥才能和热情的平台。2003年4月开始,心内科开展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心脏永久起搏器置入术(1998年已开始在胃肠机下手术)、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手术、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和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等工作。

随着心内科业务的开展和病人数量日益的增长,内二区的心血管病房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工作的需求,在院领导的支持下于2009年底心内科扩建成3个病区并迁址至心血管内科楼,良好的住院环境、先进的医疗设施、过硬的医疗水平吸引了大量就诊病患,心血管内科的业务节节攀升。2004年,心内科开展了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挽救了大量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生命。随着冠脉介入手术数量的增长和经验的积累;2006年,开展了左主干病变、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介入团队熟练掌握各种分叉病变的手术方式(DK-crash、DK-culotte、Provisional、T-stent等);2010年,开始开展慢性闭塞性病变(CTO)前向介入治疗等复杂病变的介入手术;2014年,建立了第二导管室,并开始在血管内超声及冠脉内压力导丝测压指导下对复杂病变、临界病变进行科学分析处理;2016年,开始开展慢性闭塞性病变(CTO)的逆向介入治疗和钙化病变的旋磨治疗;2018年,介入团队紧跟时代的步伐开展了QFR指导下的冠脉介入治疗,简化了冠脉功能学评价指导的介入治疗;2020年,购置了美国圣犹达最新型的光学干涉断层成像系统(ILUMIEN OPTIS、OCT),并安装最新3D-飞翔模式系统软件;2020年8月,介入团队成功为一名冠心病患者进行冠状动脉光学干涉断层成像(OCT)检查,并在OCT指导下成功完成冠脉支架植入术,该技术是继血管内超声(IVUS)后的又一个血管腔内影像技术,填补了医院心脏病领域OCT技术运用空白,也是泉州市首例OCT指导下的冠脉介入治疗,标志着医院冠脉介入手术迈上了精准治疗的新台阶,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冠脉介入团队本着共同进步,携手发展的目标,大力支持基层单位开展心血管介入工作,先后与石狮市总医院、泉州医高专附属人民医院、德化县总医院签署了合作协议,帮扶开展介入工作。

同时介入团队在心律失常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手术、缓慢型心律失常的永久起搏器置入术。2005年,团队开展了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 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有效地延长患者的生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9年,开始率先开展了经腋静脉径路植入起搏器,大大减少了电极相关并发症的出现;2012年,对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采取心室再同步化(CRT/D)治疗,即植入三腔起搏器,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2017年,在三维心脏电生理标测系统(Carto3)指导下开展了房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的射频消融手术;2019年,开展了心房颤动冷冻球囊消融术、希氏束、左束支区域起搏手术,医院起搏器治疗水平达到了省内先进水平。随着电生理手术数量的成倍增长,电生理团队的建设也日趋成熟。

结构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也不遑多让,除了常规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的介入外,2015年,开始逐步开展左心耳封堵术治疗;2019年,开展心房颤动消融+左心耳封堵术的一站式治疗;2021年6月,开展了医院首例(泉州市第三例)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手术(TAVR),达到了福建省内先进水平;2019年8月,医院开设了第三个导管室(东海),东海院区心内科(65区)开始开展各项心血管介入工作。自此心血管内科已经发展成为4个病区的大型心血管的专科规模(160张床位、CCU 20张床),各个病区均可常规开展床边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手术,挽救了大量心肌梗死、心肌炎并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等极危重病人的生命。

(三)中心建设——不立规矩,不成方圆

在科室日常工作中,严格执行核心制度,遵循心内科各种指南及共识,开展危重疑难病例讨论、教学查房、科室讲座等,提高整体业务水平。

胸痛中心建设:2016年10月,医院正式启动胸痛中心建设,曾奕明院长担任胸痛中心主任委员,举全院之力,通过完善制度建设,优化就诊流程,推进区域协同,加强人员培训等方式,全方位提高医院胸痛患者的救治效率。胸痛中心核心科室心内科与急诊科有效衔接,建立了“绿色通道”,制定了胸痛分诊、先救治后收费、高危胸痛急诊处置、120/基层医院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转诊、导管室一键启动等一系列流程,大大缩短了胸痛患者就诊时间,缩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堵塞血管的开通时间,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并且提高其生活质量。2017年9月,经过一系列严格的审查之后,中国胸痛中心总部大会执委会投票表决,医院一次性通过国家级胸痛中心(标准版)的认证。通过胸痛中心的规范化建设,心内科在处置胸痛病人时采用快速、标准化的诊断方案可以对胸痛患者提供更快和更准确的评估,流程更加顺畅,救治更加及时有效。平均每年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300例左右,获得良好的效果,同时也带动了多学科协同发展(急诊科、心血管内科、介入导管室、医学影像科、心胸血管外科、消化内科、呼吸内科等),突出心血管介入技术的优势。积极构建胸痛区域协同救治模式,先后与县市级综合性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署急性胸痛的区域协同救治协议,现已包括泉州市急救指挥中心及石狮市总医院、晋江市总医院、南安市总医院、泉州市光前医院、德化县总医院、德化县中医院、安溪县总医院、安溪县中医院、晋江市第二医院(安海医院)、南安市南侨医院、南安市洪濑卫生院、南安市官桥医院、南安市霞美卫生院、泉州市江南医院、南安市美林街道卫生服务中心、福兴医院、泉州市滨海医院等近20家医疗单位,并继续拓宽影响范围。

高血压达标中心建设:2019年,医院开始进行高血压达标中心的建设工作,许建华任达标中心主任,携手五家卫星单位进行高血压患者诊治过程的规范化建设。在高血压团队的努力下,2020年,顺利通过网上审核和现场认证,并一次性通过了高血压达标中心的评审工作,成为泉州市首家通过认证的单位。2020年,高血压团队开展了泉州市首例经皮肾上腺静脉取血进行继发性高血压的鉴别诊断分析,达到福建省内先进水平。

心衰中心建设:2015年,心内科开始设立心力衰竭亚专科发展方向,积极进行心衰诊疗学科建设。在院领导的关心、支持、帮助下,2017年11月3日,心衰中心成立。心衰中心由心衰门诊、心衰急诊、心衰普通病房、监护室、心衰重症监护室及非药物治疗科室组成;设21张普通床、6张监护床及8张重症监护床;人员由包括心衰专家、心内科专科医师、全科/基层医师、心衰护士、临床药师、营养科医师、心理医师、康复医师在内的多学科专业团队组成;配备完善的技术设施,包括有创/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右心漂浮导管、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心衰专用超滤装置、有创/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床旁心脏彩超监测、CRT/ICD植入、心肺运动试验等技术。心衰中心不断开展、引进心衰诊疗新技术,并创建了福建省首个心衰重症监护室(HFCU);系统开展疑难心衰病因诊断、急危重症心衰诊疗和慢性心衰管理,建立标准随访制度;不断推广基层医院心衰规范化诊疗技术。心衰中心自成立以来,挽救了大量的心力衰竭患者的生命,成效显著,2018年12月15日,获评为福建省第三家、泉州市唯一的“中国心衰中心”。心衰中心团队获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基金,参与高水平多中心国家级心衰临床研究4项,发表SCI论文30篇,多人在中国心脏大会、中国国际心力衰竭大会、心衰国际学院、全国心衰心力衰竭规范化诊疗策略全国巡讲等学术大会做心衰方面学术报告

心肺康复中心建设:在院领导的关心、支持、帮助下,2018年10月15日,心肺预防与康复中心设立,融合生物医学、运动医学、营养医学、心身医学和行为医学防治体系,通过五大核心处方,即“药物处方、运动处方、营养处方、心理处方、戒烟限酒处方”,综合干预危险因素,系统开展院内I期康复、Ⅱ期康复,并指导患者进行院外长期家庭Ⅲ期康复,其中,心脏1期康复为省内率先开展单位,Ⅱ期心脏康复方面,常规开展心肺运动试验与运动康复训练(包括有氧运动、抗组运动、平衡训练及柔韧性训练),迄今已完成心肺康复评估和训练近千例次。2018年11月10日,中心获授牌“国家心肺预防与康复中心示范中心单位”,作为福建省首家挂牌“国家心肺预防与康复中心”的示范中心,今后将依托国家级心脏康复技术平台的专家和人才资源优势,采用标准、规范的临床路径,提升心血管疾病中预防与康复治疗的健康服务能力,促进学科进一步发展。

(四)抗疫英雄——一身白衣丹心赤,两肩道义家国情

在2003年抗击“非典”疫情时,心血管内科积极响应卫生行政部门和医院号召,派出王耀国等医护人员参与全院抗疫工作。

在2020年新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势头凶猛,心血管内科支部、各科室全体医护人员积极响应国家、卫健委、医院号召,踊跃投身抗疫,多名医护人员到发热门诊、预检分诊、隔离病房参与抗疫,赵文安医生和刘月英、黄秋永、柳雯、董娟娟、李妙欣、林英旗、黄双燕、吴百华7名护士义无反顾驰援武汉金银潭医院,在新冠肺炎抗疫获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新时代“最美逆行者”称号、中共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委员会“荣誉职工”称号及福建省、医大和医院的表彰。在全国抗击疫情取得阶段性胜利后,心血管内科全体医护人员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政府、医院有关疫情防控文件精神,积极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

(五)人才梯队——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人员概况已在上文详述,目前,人才梯队合理,胸痛中心团队、心脏介入团队、心电生理团队、心衰中心团队、心脏康复团队、结构性心脏病团队等亚专科人才初具规模。共发表论文350多篇(含护理100余篇),其中 SCI 40多篇,科研课题41项。

(六)护理成效——天使奔忙生命线挥洒青春岁月,爱心守护健康梦描绘美好人生

原内二科是医院的重点科室,是集“心血管、内分泌、呼吸、中毒”为一体的大科室,拥有病床50张。1999年,内二科率先实行整体护理模式病房管理,派出护理骨干参加院内外举办的有关整体护理学习培训班,刘华玲护士长对全科护士进行培训。作为教学医院,内二科也是培养学生的主要基地,护理教学是医学教育中不可忽视的内容,历任护士长及带教老师明确带教内容、规范带教计划、注重提高指导老师的综合素养、多与实习护士沟通、注重细节管理、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双向考评等方法,培养学生主动的工作态度、熟练的操作能力与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为其顺利走上护理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临床护理队伍培养了许多具备创新思维能力的临床护理接班人。历任护士长注重在职培训,狠抓护理技术水平,使全体护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2000年,泉州市卫生局授予内二科泉州市“创文明行业,建满意窗口”先进单位;2001年,市总工会授予内二科泉州市先进“巾帼文明班组”;2003年,内二科护理组荣获泉州市青年文明号。

目前,心内科拥有4个病区,开设床位160张,设有3个重症监护室。2010年,率先实行优质护理服务试点病房,改革护理模式,履行护理职责,提供优质服务,为患者提供全程规范化护理。心内科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理念,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将护理安全贯穿于优质护理服务中,规范护理安全警示(制作各种护理安全警示标识,如管道标识,高危药品标识、防坠床、防跌倒等标识,关注重点环节、重点部门、重点人员的管理),丰富工作内涵,优化服务流程(提供预约出院、分时段出院及床边结算等服务,缩短住院患者办理出院手续的等候时间,提供及时便捷的出院服务),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提升服务品质,对出院患者进行电话回访,回访率达90%以上,病人满意度明显提高,在医院排名前十。科室荣获优质护理标杆示范病房称号,以优异成绩多次代表医院接受福建省护理学会优质护理检查。

2012年,心内科编写并推广应用《守护心健康》教育手册;将teach-back健康教育模式应用于临床,提升心内科护士健康教育水平,健康宣教细致全面,深受患者好评;注重护理人才培养,开展对心内科专科护士的规范培训,加强重症监护、老年专科护士培养,每年派护士到福州、浙江、北京、台湾等知名医院学习进修,培养多名专科护士,不拘于流程,注重技能实用化培训。2013年,心内科各个病区按照医院护士分层培训制度心内科分层培训计划,对N1、N2、N3、N4不同层级护士进行培训,将床边系统评估应用于临床,提升护士的评判性思维及专科护理能力;加强心内科护士应急能力培训(基础心电图、心律失常、除颤仪、呼吸机、抢救车、吸痰器、IABP等抢救设施的应用),提升护士的抢救能力。2014年,心内科重症病房作为医院首家护工管理试点病房,协助护工管理公司,举行多场“基础陪护”知识讲座,基础护理操作培训考核,岗前培训,规范医院护理员队伍的发展;构建良好的陪护环境,保障医院医疗秩序,最大限度保障患者安全;推行5S管理工作,为患者创造一个整洁、安静就医环境,减少了浪费,精细成本核算,提升同事的工作效率,创造高效、便捷的工作环境,保证医疗安全,提升医疗服务品质。

完善护理质量管理体系,加强护理安全管理,防范护理风险。心内科各科室设立护理质控小组,对护理敏感指标定期监测,持续改进护理质量。2015年,率先推行品管圈对护理质控的管理,提升护理质量,保障患者的安全;利用护理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立不良事件院内网上报系统及进行护理管理。

以人为本,注重人性化管理。心内科围绕“医院管理年”主题,带领心内科护理队伍积极开展感受亲情,做好病人的人文关怀护理。“开展冠脉介入治疗患者的心理疏导”“小皮球,大作用”“小卡片,大作用”项目连续3年获医院人文关怀优秀案例奖项,优质的服务赢得患者的满意和认可,集体及护士多人获得病人的多次表扬、锦旗及牌匾;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利用休息时间,深入社区,贫困乡镇,为群众义诊,送医送药和提供预防保健知识咨询;积极响应国家“无偿献血”号召,对灾区进行捐资捐物;多人加入福建省应急救援五队,参加国家公共突发事件处理,2020年心内科7名护士到武汉金银潭医院支援抗击新冠肺炎。

护理教学是护理教育中不可忽视的内容,心内科带教老师明确带教内容、规范带教计划、注重提高指导老师的综合素养、多与实习护士沟通、注重细节管理、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双向考评、一对一导师制等方法,培养学生主动的工作态度、熟练的操作能力与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为其顺利走上护理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临床护理队伍培养了许多具备创新思维能力的临床护理接班人。

科研创新,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心内科协助医生做好新项目“远程实时动态心电图在心血管事件全程管理中的应用”“二期心脏康复的运动训练”。连续6年利用品管圈改善科室护理质量管理,获医院“护理质量改进项目”“护理创新项目”奖项,积极鼓励护理人员撰写论文,科研立项;自2009年以来,发表论文百余篇,国家专利2项,科研立项4项,其中一项护理科研获第八届泉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