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教学科研
(一)教学
全科医护人员积极参与学校和学院的教学工作,对教学工作认真负责,担任医科大学理论课授课,认真备课,详细讲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科带头人潘敬新主任被评为福建医科大学优秀教师。肖娓珠护士长兼任护理教研室副主任,非常重视护理教学,长期认真做好教学工作,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认真备课授课,做好教学查房,临床病例讨论,认真做好实习见习工作。指导实习毕业论文受到好评,1996年潘敬新主任取得研究生导师资格,2018年郭健欣也取得研究生导师资格,至今共培养硕士毕业生20余人,多名研究生获得福建医科大学优秀毕业生称号,毕业论文在SCI刊物上发表。例如:研究生曾毅力的毕业论文在著名的免疫学刊物发表后,引起业界的关注并被广泛的引用。
郭健欣的毕业论文“反应性氧代谢物清除剂逆转ROM对NK细胞抗K562细胞系体外抑制作用”发表于《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5,13(4):589-595,被评为2005年度该刊物优秀论文。
40多年来,血液科接收福建医科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郑州职业技术学院、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等各高校护理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的实习。肖娓珠护士长作为论文指导老师,指导实习同学陈威杨和林清榕开展“PICC送管引导及导管尖端定位中静脉内心电图特征性波形研究”及“静脉内心电图尖端定位方法对PICC置管相关性并发症的影响研究”的科学研究。
2019年,潘敬新教授等参编全国研究生统一教材《少见血液病》,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肖娓珠任副主编、参编《PICC典型疑难病例分析》及《安全输液技术操作流程》。
血液科注重人才培养和青年教师的培训,在老教师的传帮带下,中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工作和教学能力不断提高,取得一系列成绩。
(二)住培教学
全科医务人员重视内科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带教工作,制订了一套完整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方法,并有严格的教学制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员普遍反映良好。
(三)学术交流
血液科近10多年来,先后举办省级、国家级静疗学习班和福建省血液病疑难危重症诊疗思维研讨班、福建省医师协会血液内科分会/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病学分会出凝血学组学术研讨会,每年各一次。
科室非常重视学术交流,每年均有多人次参加全国及省内血液学及护理会议、参加美国血液学学术年会、欧洲血液学学术年会、亚太骨髓移植大会,学习血液病新的诊断技术和治疗方法。
(四)科研成果奖
潘敬新主持的“淋巴瘤系列临床研究”获得福建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潘敬新主持的“苯中毒致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分型、治疗、预后的研究”获得1998年福建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潘敬新主持的“高压氧在淋巴瘤治疗中的作用”获得2000年福建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肖娓珠2019年获得3项国家级专利。
肖娓珠主持的“一种新型医用导丝组件在PICC尖端心电定位的效果研究”2021年获得福建省护理学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五)科研课题
1990年以来,先后设计并开展了23项前瞻性科研课题,分别列为国家级教学基金、福建省重点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省科委、省科协、省教委、省卫生厅、福建医大等单位计划内科研项目,并获得100多万元的科研基金的资助。
代表性的课题如下。
1990年,首次获得省级科研课题——潘敬新主持“小剂量环胞苷对慢粒PH染色体阳性克隆细胞影响的研究”省科协资助课题。
2010年,首次获得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潘敬新主持“反应性氮代谢物及其清除剂增强NK细胞抗白血病效应研究”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编号2010J01149)资助。
2010年,首次获得福建省科技重点项目基金资助课题——潘敬新主持“自身成体干细胞对模型羊肺气肿气道组织结构修复作用”,编号2012Y0101,福建省科技重点项目。
2019年,首次获得国家级教学研究课题:庄伟煌主持的《以岗位胜任力和社会健康需求为导向,构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课题编号:YX2019-03-02。
(六)发表论文
血液科建科以来共发表论文80多篇,其中SCI论著近30篇(JCR2区5篇),中华系列刊物的论著20多篇。代表性论文如下。
1993年,首次在中华系列刊物发表论著——潘敬新撰写题为《淋巴瘤肝损害及其临床意义》发表于《中华肿瘤杂志》。
2008年,首次在中华系列刊物发表专论——潘敬新撰写题为《白血病过继性免疫治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发表于《中华内科杂志》。
2012年,首次在SCI刊物发表论文——《Effects of reactive nitrogen seavengers on NK cell-mediated killing of K562 cells》(SCI源IF 2.88分,潘敬新为通信作者)、《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n m6A RNA Methylation Regulator-Based Signature for Prognostic Prediction in Cervic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JCR2区IF 4.848分,潘敬新为第一作者)
医院护理人员第一篇SCI论文—— 《Panniculitis caused by progesterone injection can be treated by physical therapy》(IF 2.85,肖娓珠为第一、通信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