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大事记
本节仅记录21世纪以前的大事,21世纪以后详见各三级分科的科史。
1952年,人民政府接收了惠世医院,改名为晋江专区第二医院,惠世医院内科同时改名为晋江专区第二医院内科。
1953年5月—1959年6月,内科合并到晋江专区第一医院。
1959年6月,内科再次独立,位于惠世楼2层。
1981年,大内科搬迁至爱国楼。
20世纪90年代,大内科搬迁至供应室楼,内科建立二级分组,向专业化发展,分为心血管组、内分泌组、血液组、消化组、呼吸组、免疫组、肾脏组。
1980年,肾脏内科成立血透室,引进美国血透机(Travenol RSP型血液透析机),开展血液透析,抢救急性肾衰竭尿毒症及药物中毒。
1982年,胃镜室成立,林瑞福开展胃镜检查术。
1983年,心脏监护病房成立,加强心脏病人监护,提高诊疗技术,降低急性心梗死亡率。
1984年,内分泌组开展碘摄取率测定和血清Vnsdin测定。开展了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及各种内分泌代谢病的实验室检测。
1986年,医院购置第一套纤维支气管镜——日本奥林巴斯BF-1T10,由内镜室林瑞福、苏若瑟两位主任开展支气管镜检查,开创了医院的可弯曲支气管镜检查,是国内较早开展可弯曲支气管镜检查的单位。
1986年,林瑞福主任开展经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
1987年,医院在本地区首先建立内分泌检验中心,检查项目达到国内水平。
1989年4月,肾内组开展肾活检穿刺检查;9月,肾内组开展不卧床持续腹透透析;何秋玉医师开展肝组织穿刺术。
1990年,医院首次选派医护人员出国留学,林玲医师赴日本山梨医科大学第三内科留学研修;何秋玉主任与放射科陈景林合作开展肝动脉栓塞化疗术(TACE)。心血管组引进彩色多普勒综合性心脏超声新技术,由黄子扬主持在省内较早开展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常规检查;心血管组首次在本地区推广为心病房室传导阻滞的危重病人植入心脏永久起搏器;开展电击复律(电除颤),无创伤性心尖搏动图,为测定左心功能及评价药物和手术疗效提供血液动力参数;潘敬新等人开展诱导分化疗法治疗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1991年8月,肾内组建立肾病实验室;林玲教授、高锦团教授建立免疫实验室;血液专业组首次开展诱导分化疗法治疗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获得成功,在泉州开启了肿瘤诱导分化疗法。
1992年,心血管组开展动态心电图检查、经食管心脏调博电生理探查技术,使心律失常的诊断水平不断提高,恶性心律失常的抢救成功率有显著的提高。
1993年,曾奕明开始独立开展支气管镜检查技术,并开创了医院治疗性支气管镜技术,这是医院介入呼吸病学的起点,是国内最早的少数开展介入支气管镜诊疗技术探索与创新的单位。
1994年,呼吸组引进熊牌33型呼吸机,开始开展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并在ICU开展现代呼吸机的培训;福建医学院肾病研究室建立。
1995年,消化内科开展肠系膜上下动脉造影术及栓塞术;呼吸科开展防污染(保护性)毛刷刷检下呼吸道病原体技术(是国内最早开展该技术的单位之一),大大提高了肺部感染病原诊断的准确性。
1996年,林玲获日本医学博士学位。
1997年,血液内科开展抗CD20单克隆抗体治疗淋巴瘤获得成功,开创医院肿瘤免疫治疗的历史;大内科成为福建医科大学硕士点,林玲、黄子扬、潘敬新等取得研究生导师资格。
1998年,林玲开始招收统招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潘敬新主持的《苯中毒致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分型、治疗、预后的研究》首次获得省级科技奖——福建省政府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林玲被遴选为全省卫生系统首批“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的第二层次人选;曾奕明在国内较早开展支气管镜下支架置入术等新技术,推动和引领各项呼吸内镜介入诊疗技术在福建省的临床应用。
1999年,曾奕明率先在省内开展经支气管镜纵隔及肺针吸活检术(TBNA),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
2000年,血液内科采用细胞信号传导阻滞剂“格列卫”治疗慢性粒白血病获得成功,开创医院肿瘤靶向治疗的历史;曾奕明率先开展睡眠监测初筛检查,这是医院睡眠医学的起点;曾奕明在国内首创“选择性支气管封堵术治疗难治性气胸”技术,推动创新研发,引领我省介入呼吸病学进入国内领先行列;免疫科主办福建省首届自身免疫病学习班;心内科开展心房按需起搏器安置术。
执笔人:潘敬新、林长达、王炳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