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管理和制度建设

一、组织管理和制度建设

(一)加强规章制度建设,提升质量安全管理内涵

1995年,医务科对历年规章制度、人员工作职责进行整理和充实,编印《医院工作制度、工作人员职责》《手术分类管理办法》《病历书写规范》《处方统一书写规则》和临床各专科《诊疗常规》,使医院工作有章可循。

2008年,医务科完善医疗总值班制度,在夜间和节假日期间突发事件的协调、处置、报告、反馈中发挥重要作用,保证医疗正常运行。

2009年12月、2016年4月,医务科先后两次参与整编医院《工作制度与岗位职责》。通过长期的医务管理实践,结合“医院管理年”“医疗质量万里行”“三好一满意”“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等医院管理活动,医务部靠前意识有力增强,编制和修订了一系列严谨、科学、贴合实际的工作制度和规范。其始终坚持将贯彻落实医疗核心制度置于整个医疗管理。先后于2005年、2009年、2013年、2017年重修核心制度,并发布一系列配套管理文件。

2018年,医务部按照国家《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点》要求,重新确立18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制度内涵的科学性不断增强,医疗制度体系愈发完善。

2017年,医务部首创《医务部工作指南》,建立专业质控标准,使管理流程化、操作常规化,具有涵盖面广、操作性强的特点。采用条目式对每项服务内容进行了提炼和归纳,明确了办理程序、时限和要求,简明扼要,一目了然,优化了办事流程,节省了阅读时间,提高了办事效率。

2009年起,医务科每年印发《科主任手册》,强调科主任切实履职。于2007年3月编制的《科主任工作指南》,针对临床、医技不同专业制订了适合本专科发展的医疗质量评价要点及标准等内容,让科室管理者学会运用管理工具,照单对表,实时改进管理措施,不断提升医疗质量。

《医务部工作指南》《科主任工作指南》得到业内同行的好评和效仿。

(二)健全质量管理体系,落实院科两级管理责任

在做实、做细、做好的思想指导下,2007年,医务部开展完善临床、医技、门诊、输血等多个管理体系的质量管理工作,并定期调整。

2016年8月,医务部实行科主任领导下的医疗组长负责制,构筑一个全员参与的院科两级责任制管理、三级质控体系(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和一个多层次的动态四级医疗质控网络(科室质控小组每月质控、院级质控小组定期质控、职能部门定期联合巡检、卫健部门或质量控制中心抽查督导),形成院—科—组—人的层级质控。医务部制定质控目标,各级质控组织定期开展监督检查,有效地进行自控和互控,实施环节和终末医疗质量全面监控,促进了院领导、职能部门和业务科室之间管理上的互动,形成全员共参与、全院齐抓共管医疗质量的良好格局。

根据临床需要扩充伦理审查职责,医务部设立生殖伦理委员会(2016年)、产前诊断伦理委员会(2017年)、新技术新项目伦理委员会(2020年),其隶属于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

2019年7月,医务部主任应邀到福建省卫健委介绍医疗纠纷处理经验;10月,参加中国VTE防治大会分享经验。

2020年10月,在完善科主任领导下的医疗组长负责制的实践中,医务部以信息化为载体,完善院—科—组—人精细化质量管理网络。

2021年1月开始,医务部巩固强化电子病历质控工作,赋予科主任、医疗组长、科室质控员权限,加强过程监管,保证每月运行病历质控全覆盖。

(三)巩固质量安全教育,树立“以病人为中心”意识

自建科起,医务部就有意识每年定期加强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始终把抓好医务人员“三基三严”贯穿于医师培养中过程中,要求合格率100%。“医疗护理知识竞赛”“医护双人CPR技能竞赛”“青年医师临床岗位技能竞赛”“病历竞赛”等活动,极大夯实青年医务人员业务基础,激发拼搏热情。

常态化举办各类医疗管理培训,注重普法宣传教育。医务部认真组织学法用法考试,将法律知识、核心制度、合理用药、“三基三严”成绩作为年度考核、医师定期考核、职称晋升、竞争上岗的重要依据。

2004年,医务科组织人工气道建立与管理及深静脉留置管,纳入全院主治医师及高年住院医师三基培训考核内容,还开展呼吸机使用管理现场讲习,明显提高了临床科室及医护人员的应急能力与抢救水平。

2009年,医务科举办首届法律法规与核心制度知识竞赛。

2012年,医务科举行首届青年医师、护士岗位技能竞赛活动,进一步夯实“三基三严”也为广大青年医务工作者搭建了展示风采的舞台。

2013—2014年,医务科举办省级继续教育项目《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与科学管理学习班》。

2014—2016年,医务部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医疗纠纷防范与处理研讨班》,2017年联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举办省级继续教育项目《医疗纠纷防范与处理研讨班》。

2015—2017年,医务部推出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人文培训计划。

2018—2020年,医务部提出“做好人文关怀,打造医患命运共同体”三年计划。

2017年开始,医务部每年设定年度“患者安全目标”,举行“患者安全月”活动。

2018年,医务部创新性引入项目管理方法,举办医疗质量服务系列活动“四大项目”(人文关怀、患者安全、VTE、ERAS)。该活动得到临床、医技科室积极响应,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质量安全改进项目,有力促进了医疗质量管理水平,改善患者群众的就医满意度,并逐渐成为一项常规性工作每年开展。医务部充分用系统论观点全程控制,有效安排进度和资源,确保项目能够按期完成。首次制定并提出了患者安全“十五大目标”,在患者“十大安全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医院发展实际情况,增加了五个目标,即用优化急危重症患者救治系统、规范临床输血管理、提升管路安全、构建院内VTE防治体系、无痛医院与快速康复。其中,“规范临床输血管理、提升管路安全”更是走在行业领先,与2019年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不谋而合。

2019年,医院重点打造“法治医院”,从增强依法行医入手,注重长效机制建设,增强了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进一步规范了医疗行为,为病人提供安全、优质、高效医疗服务。

2020年,医务部顺应疫情形势,充分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增强培训效果。定期开展“患者安全通报会”,通报医疗工作中存在的隐患,督促各科室改进。在9月17日,即全球第二届患者安全日,组织开展“2020年世界患者安全日主题宣传活动”,由各科室组织“患者安全目标”学习,开展形式多样、模式创新的主题日宣传活动和做好医疗风险自查自纠,重点关注各科室的重点环节、重点操作的安全隐患。搭建线上线下医患交流平台,多种途径鼓励患者及其家属参与患者安全,从用药安全、手术安全、防范意外伤害等多方面,持续开展患者安全改进活动,从细节着手,促进患者安全落地生根。

2021年,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医务部坚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和实现“三个转变、三个提高”的目标方向,深入践行健康中国行动,启动了新一轮“2021年度医疗质量服务系列活动”,活动项目除了历年来开展的人文关怀、患者安全、加速康复(ERAS)、静脉血栓防治(VTE)4个项目,还创新性地引入“医疗告知文书和手术标识修订”和“医疗创新项目”2个项目,并将《2021年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纳入活动内容;3月,启动“骨质疏松管理项目”;4月,启动“老年髋部骨折入院36小时手术管理项目”;5月,启动“全院血糖管理项目”。

(四)重视医疗风险防范,构建医患纠纷预防和处置“五位一体”

医务部按照“加强培训、主动报告、提前介入、及时化解”的方针,坚持摸排调研和防范化解相衔接,将苗头扼杀在萌芽状态,努力化解潜在的矛盾纠纷。另一方面,医务部认真倾听各科室报告,主动提前介入,始终站在纠纷的第一线与患方沟通对话,维护医院的正常工作秩序。经过多年的积累,建立了一套医疗纠纷防范和处理攻略,包括工作制度、工作流程、报告和处理程序、应急预案、预防和事后管理。

1998年,医务科成立医疗事故鉴定技术小组;2005年,专门设置医疗纠纷处理办公室,编写《医疗安全制度》《医疗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处理制度》《医疗事故防范和处理实施预案》,并适时修订;2009年,改设医疗纠纷调解办公室,开辟专门调解室,完善工作制度,每季度对医疗安全情况进行分析。

2007年,医务科开始投保医疗责任险(附加医疗意外险);2010年,参加泉州市医疗责任保险统保项目至今。

2009年,医务科建立院内医疗风险预警机制、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和超生命值警戒制度,提高各项质控要求。

2010年,医务科鼓励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

2011年,医务科实施《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责任人追究办法(试行)》,翌年正式实施,于2012年完成第一次修订,于2019年完成第二次修订。

2013年,医务科装修调解室,毗邻警务室,安装音频和录像监控,设计独到的医务人员通道,保障调解期间医务人员安全,吸引多家医院参观。

医务部《医疗纠纷处理攻略》被评为2018全国医院擂台赛华东赛区以“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为主题的“十大价值案例”,并且在2018“博鳌论坛”发表主题演讲,也多次受邀到江西、黑龙江等省分享经验。

2018年,医务部鼓励患者参加医疗意外保险,为患者安全加了一层“安全阀”,实施以来,成为能够有效防范医疗风险、缓解医患矛盾的重要手段,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19年,医院参保公众责任保险。

2020年,医务部推出“医疗安全隐患周通报”模式,结合“平安医院”建设,启动医疗风险自查自纠和专项排查整治活动,主动发现、监测医疗安全隐患、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实行每周一通报。摸排梳理隐患问题,按照“摸清底数、集中攻坚、督导落实”的基本步骤,逐件抓好整改落实和改进完善。

高度重视医患沟通在医疗风险防范的基础作用。2006年,医务部出台《医患沟通制度》,明确把医患沟通列入病程记录常规项目,纳入医院医疗质量考核体系。2008年的修订,较为详尽地明确医患沟通的时间、责任人、具体要求、沟通方式和处罚措施,放在当下仍具有普适价值。

2014年,医务部设计运用《医患沟通记录单(模板)》,规定首次床旁、住院期间、术后、出院前4种不同的医患沟通内容和使用方式,还有针对性地在医患沟通方面推出《晚期肿瘤知情同意书》;制订《患者个人信息和隐私保护制度》,强调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责任;此外,开辟医患沟通室,为有需要的科室开展高风险、重大手术或新技术术前谈话提供全程录音录像,保障医疗安全。

2018年,医务部进一步规定《医师首问负责制度》。

2019年,医务部印发《住院患者评估、宣教告知清单》,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同时帮助患者提高疾病诊疗风险意识。

2020年开始,医务部有计划地对《知情同意书》文本进行梳理和更新。

(五)强化质量监督力度,履行监管和持续改进职责

医务部更新管理理念,努力提高全方位医疗质量,经过多方面的学习、研究,从标准制订、检查方法、奖惩措施等方面,采用双向反馈,有效收集、核实、分析、通报,将医疗质量安全意识落实到具体的诊疗工作中,不断规范医务人员诊疗行为。

2004年,医务科形成本院的第一套《医疗质量考核标准》,该标准包含较全面的考核指标,包括病案质量、三级查房、院感、医保、医疗安全等内容,覆盖临床与医技科室。为了顺利实施该标准,医务科组织各科室讨论、学习,切实立起考量“硬标准”,用好考核“指挥棒”。

2007年,医务科修订医技科室质量检查标准,使医技科室的质量检查更规范。将有代表性、可操作性强的环节质量指标及终末质量指标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内,使医疗质量管理更加直接体现在分配体系中,促使人人参与到医疗质量管理中来。

检查内容不断增加和细化,检查方法也发生变化,相继引入追踪法、演绎法,使用PDCA管理工具,并且逐步走向信息化。每月质控成为常态,定期全院通报各类质量控制、日常巡检结果,实行每月一次的医疗安全查房,每月围绕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加大对环节质量、重点部门和关键环节的落实情况的检查和隐患排查,把存在问题分门别类,提出整改意见,有力督促科室发现管理漏洞,帮助持续改进医疗质量。

考核机制得到发展,做到奖罚分明、责任明确。2011年,《医师不良执业行为记分考核管理办法(试行)》出台,该办法采用一年12分记分制对医师执业行为进行监管,属于省内首创。

2016年,医务部参与《中层干部考核实施方案》制订,并组织实施科主任的年度考核。

2018年,医务部汇编医疗质量管理奖惩方案,细化《临床、医技科室考核标准》,结合医院各专业不同质控特点,发挥多部门联动机制,联合护理、药学、感控、输血等部门建立联合考评机制。指标完成情况与奖金分配挂钩,科室指标完成情况与科室、与个人考评挂钩,使医疗质量评价具有合理的依据。

每年选定“医疗质量管理月”(或“医疗安全月”)主题,用为期一个多月的活动期间紧抓医疗服务质量与医疗安全这一主轴,对医院的各项医疗质量和安全全面督导。

通过友科反馈机制,多渠道收集质量安全信息。医务科通过多种途径,在多个层面,以多种形式收集来自各临床医技科室、职能部门、后勤科室员工反馈的,准确、及时的质量信息;并要求科室及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严格执行医疗工作请示报告制。

2009年,医务科第一次利用网络信息化的时效强、传播广、可共享的特点,对重要信息进行院内公开,不但提高文传工作效率,而且极大方便了医务人员对信息的取得。

2011年,医务科刊印季度内参《医疗质量安全简报》,供院领导和各科室参阅,至今已编印35期。

2013年,医务科利用微信群聊功能上线“科主任交流群”“住院总/科秘书交流群”“临床路径交流群”“爱婴医院”等专题群组,为医务人员提供在网上交流医疗质量信息的讨论平台,并实时收集来自医院内部各层面的反馈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