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费来源及运营
人民政府接办后医院的属性成为地区级的公立医院,当时处于计划经济时期,需要完成上级部门的各种指令。医院的运营经费有三大方面:其一主要还是来源于医疗业务收入及上年度的收支结余,其二为政府的财政拨款(只占10%~23 %),其三为医院的生产自给。医院每年下半年都要编制下一年度的经济预算(收入和支出都要进行预算),并向上级卫生和财政等主管部门呈报送审,有关部门根据预算的收支差额决定给予财政补贴和拨款。1954年医院业务收入194675.25元,上级财政拨款49500.00元(占业务收入的25.43%,占总收入的20.27%);1955年医院业务收入206215.87元,上级财政拨款36743.42元(占业务收入的17.82%,占总收入的15.12%),上年度(1954年)结余56871.50元;1957年医院业务收入332001.94元,上级财政拨款40700.00元(占业务收入的12.26%,占总收入的10.80%);1962年医院业务收入247038.53元,上级财政拨款74299.00元(占业务收入的30.08%,占总收入的23.12%)。
除上述的医疗收入、上级行政拨款外,在20世纪50年代及60年代初,医院还发动医务人员开展制剂(采集胎盘血制作胎盘粉、生产葡萄糖注射液和其他外用药)。同期医院在东海公社建立几十亩的农场,全院医务人员利用休息时间轮流到农场进行养猪、种菜和种水稻及水果等各种生产劳动,劳动收获作为医院收入的一部分(见图1-2-1-1)。此外,也利用院内空地进行上述劳动,增加了医院的总收入。从以下财务报表我们可以了解在计划经济时代医院的经济运营情况(见表1-2-1-1、表1-2-1-2及图1-2-1-2)。
图1-2-1-1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医院职工在东海农场进行种稻、养猪等各种生产劳动
表1-2-1-1 1955年全年收入支出财务报表
表1-2-1-2 1957年全年收入支出财务报表
注:*应收未收款即病人欠费。
图1-2-1-2 1953年晋江专区二院发给欠费的出院病人的催款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