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医疗工作

第五节 医疗工作

71年来,惠世医院为泉州民众提供优质的医疗、疫苗接种、传染病防治、战时救护、医学护理教育等服务。1932年惠世总医院门诊诊疗量15710人次,住院666人次;惠世女医院门诊诊疗量7321人次、住院402人次。1934年惠世总医院门诊病人21137人次、住院病人1440人次。1945年11月统计:1940~1945年每年平均住院病人1500人、门急诊20000~24000人、手术800~900人次(小手术除外)。传染病收治情况:1941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住院50人,1942年收治天花14人、1943年收治霍乱176人,近4年收治鼠疫200人(其中1942年9月至1943年8月鼠疫流行期间收治93人,痊愈33人)、黑热病数例。1943年门诊病人次、住院病人次及手术人次较往年明显减少,其原因乃传染病流行,病人不敢到医院求诊所致。1948年全年门诊量26530人次,其诊治疾病分类如下:传染病诊治15种1647人次,尤以烈性传染病居多,其中鼠疫20例、霍乱45例、天花52例、黑热病4例、伤寒121例、白喉62例;五官科疾病669人次,妇产科3605人次;内外科、儿科及皮肤科疾病共6682人次。1949年的临床工作量大幅增加,全年门诊量28418人次,平均每日在院病人达212人,传染病诊治15种1771人次,其中鼠疫4例、霍乱61例、天花62例、黑热病3例、伤寒156例、白喉93例,鼠疫发病率明显下降,而其他传染病发病却较上一年度明显上升;五官科疾病1083人次,妇产科1952人次;内外科、儿科及皮肤科疾病共8061人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医院的临床业务工作量大幅上升,1951年1~11月全院门诊39528人次,其中初诊16475人次、复诊23053人次,住院3320人次,1951年产科共接生产妇291人,其中双胞胎3人。1952年全年门诊量达75887人次、住院4722人次、手术1639例次(见表1-1-5-1)。

表1-1-5-1 1948年—1949年惠世总医院医疗工作统计表

清末各种传染病肆虐,白瑜纯院长在19世纪90年代就开始对儿童进行牛痘疫苗接种,他是泉州开展疫苗注射的第一位医生;1897年泉州鼠疫流行,白瑜纯配合耶尔森在医院进行鼠疫疫苗接种。20世纪40年代鼠疫、霍乱等传染病大流行,医院除在院本部、市区的临时隔离点抢救治疗病人外,还协助政府当局做好灭鼠及环境卫生的整治等防疫工作,收到良好的效果。1943年晋江县监狱流行回归热,惠世医院每日派出医生到监狱巡诊治疗,经过数月的努力扑灭了该传染病。1943年惠世医院兰大弼院长争取到10000元的英国救济金,派出丁乃明等医师到安溪等地进行疟疾的巡诊和免费施药,治疗数以千计的病人。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1952年全市扑灭了天花。

惠世医院素以外科手术擅长,闻名于闽南地区及东南亚华侨界。外科医师常常兼任麻醉师,早在20年代惠世医院就开展全身麻醉技术,20世纪40年代对气管插管技术及吸入性全麻技术进行改进。清代末年医院就开展白内障的针拔、摘除等专科手术,20世纪40年代能开展胃次全切除、胃肠吻合、子宫全切除、卵巢切除、直肠阴道瘘修补、胎位异常的外倒转术、乳腺癌切除、乳腺瘘管修补术、中耳炎的乳突凿开术、腺样体和扁桃体切除术、鼻中隔矫正术、鼻息肉切除术、咽喉食管和气管异物取出术、骨外伤或肿瘤的截肢手术、四肢枪弹伤的手术、白内障摘除、脸内翻成形术、眼睑肿瘤切除术、青光眼手术、角膜溃疡电烙术、脑胶质瘤切除等大中型手术,开展乙状结肠镜检查、膀胱镜检查及游离植皮术,是福建南部地区首先开展外科手术且规模最大的西医院,在泉州地区、港澳地区及至东南亚各地华侨中都享有较高的声誉。

在医技方面,医院在1933年就开始多次选派医生到博医会开设的医药技士专科学校学习为期一到二年的实验室技术,能够开展血、尿、粪的常规检查、生化检查、凝血检查、血清康华氏检查、肥氏检查、范得白氏检查和黄疸指数检查,对传染病的诊断和治疗帮助很大,同时开展血、脑脊液和粪便的细菌培养和涂片检查。

惠世医院创办后,临床护理工作由英国执业护士带领经过医院培训的华人护士或护工完成,20世纪30年代后陆续有其他教会护士学校毕业的护士应聘,1938年惠世护士学校首届毕业生全部留院工作。此后,医院的护理人员全部由护士学校毕业生充任,而助产士则具有双重学历,她们的第一学历是普通护理学,毕业后由医院保送到助产学校学习一年的助产专科。从1881年到1946年,护士长一职一直由英国长老会指派的英籍护士担任,1946年开始聘任华人护士担任副护士长,第一位华人护士长是庄美英,此后黄灿华也受聘副护士长。20世纪40年代,医院开始设置护士部,护士的数量随着医院规模扩大而增加,医护比通常达到1∶(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