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

四、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

“十三五”期间,医院提出以“培养为主,引进为辅”为原则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力度,抓两头,带中间,促发展,构筑人才高地,抓好“四个一批”和“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通过五年的建设与发展,人才团队建设成效显现,医院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

刚柔并举,推进人才引进工程。“十三五”时期,医院制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完善人才引进工作机制,提高引进人才待遇,采取项目合作、客座教授、特聘专家、短期兼职、教授讲学、学术休假、顾问咨询、科研攻关、联合培养研究生等方式引才引智。“十三五”期间招收博士后3名,全职及柔性引进美国、英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内外知名专家36名。引才引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建立“临床分子诊治研发中心”“干细胞实验室”“神经调控代谢性疾病研究中心”“呼吸治疗技术联合培训基地”、IVF辅助生殖技术获得国家资质等。

构建培养体系,加速自有人才培养。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和完善系统化、全方位、分层次、多渠道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全员制、常态化、终身制培养。与美国伊坎医学院纽约西奈山呼吸研究所建立全面合作关系;与新西兰奥塔哥大学、美国希望之城医院等建立博士生联合培养机制,已选派4人赴美国、新西兰等国家攻读博士学位。

修订完善出国研修、在职读研等管理办法,鼓励人才提升。“十三五”期间有24名在职人员攻读博士学位,取得博士学位14人。选派50多名中青年骨干赴英国、美国、德国、意大利、日本、法国及中国香港、台湾等研修、培训。一批骨干出国(境)参加国际学术会议,22人次作口头发言。派出300多名医务人员到国内知名院所进修学习。推进中层干部管理课程培训计划,“十三五”期间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院举办41期中层干部培训班;举办新提任中层干部管理能力提升培训班;举办职能处室科员职业化建设培训班。

新增国际学会任理事、委员3人次,国家级学(协)会委员以上学术任职67人次、省级学(协)会副主任委员以上学术任职42人次;1人入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入选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福建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入选“中国名医百强榜”;1人获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福建省名中医称号;2人获“泉州市优秀健康卫士”称号,2人获“泉州市优秀青年拔尖人才”称号。向泉州市政府争取到高端人才及特殊岗位津贴200万元/年。

积极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将编外人员纳入医院人才培养体系,完成护理转聘合同制人员182人;吸收合同人员加入工会组织,享受会员福利;逐步提高编外合同制人员薪酬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