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药事管理
20世纪90年代中期,整理、分发临床药品目录手册。1998年引入计算机系统对药品进行管理,改变了以往手工做账管理药品所产生的库存、金额不准的弊端,使中西药库、门诊中西药房、住院药房、草药划价等管理都走向现代化、规范化。1999年即购入血药浓度仪TDXFLX,并开展血药浓度监测项目。2002年,急诊药房正式运行,急诊药房承担急诊患者和留观患者的用药调配、医嘱审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性药品供应及药品质量控制等,提供24小时全天的药学服务。2004年,探索性推行药师下临床制度,为今后临床药学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2004年,建立细菌培养与药敏监测体系。2006年起,加大对合理用药、合理检查的监管,定期进行大处方分析和警告,对大额费用的病例进行分析,定期对大型仪器阳性率进行抽查,强化“两费用”控制管理,从而减轻了病人的负担。2007年,调整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对抗菌药物用量、门诊合理用药进行监控。2008年,对超常用量的药物进行干预。2012年,建立健全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长效管理机制。2013年,规范说明书用药管理。2014年,着力“双十排名”工作,每月对本院药品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将使用量最大的前10种药品和前10种药品的处方量最大的前10名医生,在网上实名公示,扩大监督面接受评议。医院对进入前20名药品暂停用药、限制用量,限量幅度为药品使用量的20%~50%;对用药量异常的药品及时列入预警、监控名单,密切监测,对药品经销商采取严肃约谈、取消采购等措施处理。同时每月组织医疗、药学专家为医生处方把脉,分析用药合理性。2015年起,着眼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问题,严抓药占比指标。2016年启动药房自动化建设,引入自动化摆药机2台、自动化中药配方机2台。2019年,做好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工作。2021年,医院荣获全国“2020年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评价工作优秀的医疗机构”称号。
1999年临床药学室成立,设立临床药师岗位,临床药师参与临床查房与药学查房、为患者提供用药教育、参与临床会诊等,同年在泉州地区最早开展TDM药物监测。2009年首次派出临床药师到国家临床药师培训基地进行临床药师规范化培训,2015年起医院成为国家临床药师培训基地,为省内外医疗机构培养临床药学人才。2016年开展药物个体化基因检测,为临床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2017年医院成功获得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质。此外,医院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多次获得国家、省、市表彰,2017年被授予全国首批药品不良反应哨点医院,2018年医院药品不良反应上报数量位居全国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