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教学科研

二、教学科研

(一)教学

超声医学科身为福建省最早招收影像医学和核医学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单位和福建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影像教研室的一分子,承担了福建医科大学博硕士、研究生、本科生,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专科生,以及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进修医生的教学任务。科室拥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博学多才的师资队伍,其中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5人、教授1人、副教授5人,正高职称5人、副高职称7人。迄今为止,超声医学科共培养博士研究生13人,硕士研究生98人,其中科室首位硕士研究生导师吕国荣教授于1998年招收了超声医学科同时也是福建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的首位硕士研究生李拾林,2002年吕国荣教授成为福建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2004年吕国荣教授与黄子扬教授首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王振华,2005年招收了首位统招博士研究生林惠通;之后,陈秋月主任、李拾林主任、何韶铮主任、徐振宏主任分别于2014年、2015年、2017年、2019年成为福建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科室导师队伍不断壮大。吕国荣教授多次获评福建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优秀硕士研究生导师;超声医学科历来注重对教学能力与授课技巧的培养,何韶铮曾获福建医科大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柳舜兰、陈永健、连细华等先后获福建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二等奖;何韶铮副教授在2015年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青年委员会举办的“超声故事会”比赛获“最佳病例奖”,并后续在全院范围做“如何让你的课成为一堂优质课”的专题师资培训。

为更好完成相应承担的教学任务,超声医学科采取因材施教、小班授课的原则,在科室里开展多方向、多层次的教学体制,制定适合于不同亚专业方向的教学大纲,为医疗系统培养出适合不同层次岗位需求的人才;规范本学科教研管理制度,实行动态管理,制定教研规划,建立团队成员学术档案,对其教学改革、学术科研、学术交流等活动进行科学管理;在吸纳其他科室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进行相关教改实验研究,切实进行人文教育与创新教育,进一步丰富完善教研成果,使教学研究相辅相成;依托信息技术和校园网络,推进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便捷的互动平台;开设超声惠世讲堂,慕课教学(MOOC)以短视频方式学习的在线课程。

(二)住培(专培)

2016年,超声医学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正式从医学影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中独立,成为首批国家级超声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至今已成功培养34名学员顺利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考试,近两年学员参与结业考试通过率达到100%。超声医学基地因优秀的教学成果和出众的带教水平受到广大规培学员的一致好评,于2018年、2020年两度荣获“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优秀住培专业基地”;李伯义主任、李拾林主任、何韶铮主任等先后获得优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管理者;何韶铮、徐晚虹、李丽雅、郭海欣、苏淇琛、徐振宏等多次获得优秀住培指导老师等表彰;多位学员获得优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表彰,2017级住培学员苏惠玲荣获2019年度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主办“超声医学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诊断能力比赛团体二等奖和2019年福建省超声医学大会规培生诊断能力比赛二等奖;2019年,何韶铮受邀到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大会上授课,课程结束就接到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副会长邀请到河南省住培骨干师资培训班上授课,取得业界的肯定。

(三)科研

超声医学科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2项、省级科研课题12 项、厅级或市级项目42项,有12 项科研项目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包括福建医学科技奖、福建省教学成果奖、泉州市科技进步奖等)。吕国荣教授18 个科技成果分别荣获省(部)、市(厅)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李拾林主任获泉州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李拾林、何韶铮、陈秋月主任分别获得2012年、2014年、2016年泉州市青年科技奖,历年在国家级、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近300篇,SCI论文40余篇。超声医学科历年来主编或参编的专著与指南有《肺部急重症超声》《腹部介入性超声学》《胎儿超声心动图学》《胎儿颅脑和心脏畸形超声诊断》《超声诊断设备原理与设计》《实用超声诊断学》《超声诊断学(第2版)》《中国妇科超声检查指南》《中华介入超声学 上、下册》《中国产科超声检查指南》《超声影像报告规范与数据系统解析》《急重症超声诊断学》《妇产科超声诊断学》《胎儿畸形产前超声诊断学》等。超声医学科历年来申请的专利有“窗式介入穿刺针”“一种多功能微创介入治疗装置”“一种阴道超声探头隔离套”“一种阴道超声探头快速消毒装置”“一种防霾婴儿车”“一种防霾口罩”“一种胎儿心脏标准切面自动分类法”“一种胎儿颜面部标准切面自动分类法”“一种基于特征融合的超声图像自动分类法”等。

(四)学术交流

超声医学科近3年参加国际会议交流6人次、口头发言4人次,国内会议交流18人次、省级会议交流5人次。连细华获世界超声医学与生物医学联盟大会青年研究者奖,郑伟坤获亚洲超声医学与生物学联合会青年研究者奖提名;何韶铮、连细华、郑伟坤获亚洲超声医学与生物学联合会国际荣誉奖;超声医学科参加首都超声论坛指导培训1人,参加河南省超声基地指导教师培训1人,参加省内学术会议及论坛大会发言9人次。近年来,超声医学科加入“中国甲状腺与乳腺超声人工智能联盟成员单位”、“中国一站式输卵管超声造影多中心临床研究”、全国产科超声多中心、盆底超声多中心等,全面积极参与各项多中心研究,促进临床科研交流。2019年 11月8日,美国托马斯·杰斐逊大学的刘吉斌教授受邀到访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超声医学科进行学术交流并被聘为特聘专家(刘吉斌教授为美国托马斯·杰斐逊大学放射科终身教授,杰斐逊超声和放射学教育研究所培训项目主任,师从世超联前主席Goldberg教授。他是美国超声医学会及北美放射学会资深会员,主要研究领域是超声造影成像和超声介入治疗,曾在各种影像期刊发表180余篇论文、主编和参编8本专著及300余篇会议摘要,目前担任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英文杂志《Advanced Ultrasound in Diagnosis and Therapy》主编和多种影像杂志的审稿专家。1998年和2009年分别获得中国超声工程学会和中国超声医师学会分医学超声贡献奖,2018年,获得首届周永昌国际超声医学教育奖)。交流期间,刘吉斌教授受邀在超声医学科主持学科推进座谈会,介绍超声医学最新进展,并指导学科建设及科研设计,介绍相关科研方法,引导注重临床型科研。随后,刘吉斌教授做了题为《超声基础和临床研究新进展》的讲座,介绍了多项国际前沿课题,吸引了各个科室的医疗、科研人员前来学习。此次邀请刘吉斌教授前来指导,是超声医学科与国际专家、一流研究单位合作的新模式。刘吉斌教授的授课与指导,对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超声医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学术与技术创新发展、对外交流合作、提高行业影响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执笔人:吕国荣、何韶铮、李拾林、陈永健、李伯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