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医疗服务
20世纪50年代,采用纯中医传统治疗手段的方法治疗内外妇儿及各种疑难病,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在国家大力发展弘扬中医、中医氛围热烈的大环境下,运用中医药简、便、廉、效的优势,结合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手段,中医科门诊承担了大量常见疾病的诊疗,将部分病情较重需要住院的患者转入病房治疗,保持着较好的发展势头。
20世纪60年代,以林琴贤、林英桥等医师为代表的老一辈中医,开始默默耕耘,并在1956年迎来了第一批医学见习生,开启了教学相长的时代,在老一辈的言传身教下,对中医在常见疾病中的辨证论治有了良好的认识,为日后的发展和传承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0世纪70 年代,中医科正式从大内科病区独立出来,继续门诊内、外、妇、儿等的中医诊治,综合运用中药、针灸、艾灸等传统中医方法进行诊疗。对于病情急需住院者转入病房进一步治疗,病房病人较重,中药起效相对较慢,在传统中医治疗的基础上,开创了中医药配合西药静滴控制急性病症的先河,成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科疾病的重要探索。
20世纪80年代,中医科专门成立青草堂,“龟苓散”成为院内名方,并成立了针灸门诊,初步开始了中医科分方向诊治疾病的尝试,可认为是较早的分科探索。参加扶贫医疗队,为服务于民众、为中医的弘扬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积极开展对内对外交流,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方针策略,参与院内讲座,并走出国门,张启良主任曾前往新加坡授课,为祖国医学在东南亚的发扬光大开始了初步的探索发展。
20世纪90年代,科室坚持以中医中药为主,辨证论治为原则,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疑难杂症等。坐诊医师老、中、青结合,病房中西医结合,定期进行疑难病例的讨论,重点突出中医药对幽门螺旋杆菌在消化道疾病中的清除作用,泌尿系统方面重点观察蛋白尿、尿毒症的中医疗效,以及脑梗、脑出血等危重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
21世纪,中医科门诊跃居全院前三,病房在西医病种分工精细的情况下,成为真正的大内科缩影,收住病人包含肺炎、脑梗死、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消化系疾病、肿瘤等多个病种。病房医生在中医治疗的基础上中西医并重,最大限度地力争以最短时间为病人减轻痛苦,缩短住院时间。
2010年代至今,中医科在陈文主任的带领下以中西医结合肿瘤亚专科为主体学科,摸索出一套中西医结合防治恶性肿瘤的独特模式,重点在肿瘤放化疗增效减毒、肿瘤康复、中医微创诊治、中医药抗转移、抗复发等领域强化中医药、针灸等手段的优势,推广肿瘤绿色治疗的理念。学科至此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先后开展了中医科独有的诸如揿针、中药穴位贴敷、火罐,天灸罐、耳穴、中药面膜、中药熏洗浸泡、中药灌肠等增效减毒的手段,以减轻放化疗所致的众多严重毒副反应,例如:乳腺癌手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手足综合征、末梢神经毒性、放射性肠炎、癌痛等。这些中医药特色疗法使放化疗的毒副反应、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下降,受到患者及社会的广泛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