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医疗工作
1954年医院开始实行科主任负责制、保护性医疗制及门诊预约制等制度,并开展无痛医院活动(见图1-2-5-1),明显地提高医疗质量、病床使用率和病人的满意度,当年收到人民来信283封,其中表扬信34封、批评信28封、其他的221封,而在之前,批评信经常是表扬信的两倍以上。1955年组建医疗救护队(相当于目前的应急医疗队),分设救护和担架等小组,并进行定期的演练,同时在台湾国民党飞机轰炸时进行紧急救护、或派往支前及国防建设工地事故现场进行救护及伤员的转运。1955年被评为无痛医院。1953年全年总收入为人民币31.07万元、支出31.78万元。1955年全年门急诊人数83531人次、出院病人5795人次,住院手术4673人次、接生1536人次、门诊手术5667人次,五官科(耳鼻咽喉科和眼科)独立建科,全年医院总收入为206215.87元。1962年总收入321337.53元、支出282145.3元、门诊211571人次、住院7182人次、手术9145人次。1972年门急诊总量400211人次、住院10138人次、住院手术4192人次、门诊手术15352人次(其中五官科4632人次)。
图1-2-5-1 1954年医院被评为无痛医院
这个时期的门诊和住院工作量呈动态变化,总体呈明显波浪式上升趋势,1956年门急诊人次首次突破10万人次,并一路上扬,到1966年达到33.5万人次,此后因“文化大革命”,医疗工作量有所下降,但到1971年达到这个时期的顶峰41.4万人次。出院人次也在1966年首破万人大关。
20世纪50年代,医院在晋江地区首先开展乙状结肠镜、膀胱镜检查;五官科首先开展视网膜剥离电烙术、青光眼减压术、泪囊置管术、眼眶肿瘤摘除术、鼻息肉切除、鼻内筛窦开放术、中耳乳突根治术(包括乳突腔一期植皮)、耳源性脑脓肿引流、鼻中隔矫正术等;外科首先开展低温麻醉下巨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胆囊摘除术、乳腺癌根治术、肾切除术、肾上腺切除、食管癌切除术、贲门癌切除术、肺段切除术、唇腭裂修补术以及肱骨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和钢钉石膏绷带固定术、椎弓切除术治疗腰椎骨折、巨大骨肿瘤截肢术、骨结核手术、冬眠疗法治疗破伤风降低死亡率等。计生和妇产科率先开展产前教育(每周二次)、胎盘采血新技术及胎盘血治疗方法、无痛分娩、输精管结扎、输卵管结扎术、输卵管通水治疗不孕症、膀胱阴道瘘修补术、子宫脱垂阴道整形加会阴修补术、巨大子宫肌瘤切除术。中医开展针灸治疗取得良好效果。
20世纪60年代初,在晋江地区率先开展肝癌右半肝切除、断指再植、脑肿瘤摘除术、胸腺切除术、脊椎肿瘤摘除术、耻骨上膀胱入路修补尿生殖瘘、角膜移植术、斜视矫正术、青光眼睫状体分离术、眼睑整形术、鞍鼻整形术、喉癌喉全切除术、鼓室成形术、镫骨撼动术、上颌骨全切除后鼻中隔翻转成形术以及三伏灸贴治疗哮喘病等。1962年妇产科开展巨大的(45斤)子宫肌瘤切除术。“文化大革命”期间,开展中草药“曼陀罗”“洋金花”麻醉剂应用于手术麻醉和针刺麻醉取得良好效果;应用牙痈草(一散灵)治疗急、慢性肾炎,其论文收入《中药大辞典》及《福建省科学技术成果汇编》;1971年分别应用紫珠草桉叶酒精治疗烧伤;在支农门诊开展中草药治疗各种疾病。1972年、1973年分别编辑出版三期《新医药通讯》刊登本院医学论文和临床经验并与全国各地医疗、科研单位进行资料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