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管理工作情况
(一)执业管理
负责医师执业管理。20世纪50年代初,医务科根据当时国家关于医师、中医师、牙医师、药师等考试办法,组织人员参加资格考试。
《执业医师法》于1999年5月1日施行后,医务科负责组织本院(包括在院规培)医师参加资格考试,完成医师执业注册或变更,同时应省、市要求,选派人员担任考官。
2017年4月,医务部实行医师电子化注册。
2020年,医务部负责组织医师电子证照申领工作,推动医院获得“互联网医院”执业资格。
此外,医务部提倡落地见效,规定从事诊疗工作的医务人员必须有足够的业务水平,持证上岗(如大型设备、放射诊疗、助产技术、产前诊断、人类辅助生殖、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等),并根据个人工作年限和工作能力授予不同的诊疗工作权限(如处方、毒麻精药瓶、抗菌药物、手术、介入、内镜等)。
2018年,医务部完善了MDT住院和门诊流程,现有备案24个协作组。
2020年,医务部联合纪委综合室,强化医师外出执业管理。
2021年,医务部启动依法执业自查自纠工作,进一步推动普法、知法、守法,提高全体人员依法执业意识、落实依法执业要求、自觉规范执业行为,推进法治医院建设。
(二)病案管理(含电子病历)
病案质量是医疗质量的一个缩影。1993年,医务科组织学习福建省卫生厅《福建省病案书写规范》,编印《病历书写规范》《处方统一书写规则》,建立科室示范病历,要求科室每月自查、院部每季度检查,不符合甲级标准的一律退回重写,非甲级病历不归档;举行病历竞赛,比拼医师软实力。1998年,医务科再次将修订的《福建省病案书写规范》印发全院培训学习,评改标准。
进入21世纪,医院病案管理委员会的终末病历质控频次改为双月质检。
2004年,病案管理小组组织成员学习《福建省病历书写标准(2003年版)》,并对照新旧标准的差别编写资料供全院住院医师参考;建立“电子档案”及“追踪制度”,将抽查的病案的检查结果全部录入数据库,作为今后晋升的参考之一;升级奖罚强度,对乙级病历书写者进行追踪检查,对甲级率在100%的科室给予奖励,对甲级率不符合规定要求的科室扣发奖金。通过以上举措,病案质量观念根植于各级医师心中,病案甲级率逐月提高。
2007年,医务科汇编《医疗文书书写参考资料》手册,方便各级医师随时查阅;将病案质量的关键环节整编成《出院病历质量初查表》,提高科室质控效率。
2010年,医务科增加运行病历考核内容;2012年,调整为每月质控。
2012年,医务科修订病案质量考核奖惩办法。
2013年4月上线电子病历系统后,医务科不断强化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
2014年,医务部规定拟晋升职称临床医师必须参加病案质控,强化医师质控的自觉性和能力。
2017年,医务部重视对病案首页的质量控制,病案首页增加附页内容。
2018年,医务部全面实施电子签名和出院即时复印病历服务,无纸化提升议事日程;2月,开始对疾病和手术操作编码的准确性进行质控。
2019年,医务部完成门诊电子病历系统建设,诊间结算系统稳步推进。
2020年,医务部实现门诊无纸化。全力推动电子病历五级评审工作。
2021年上半年,医务部继续推进国家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五级评审工作,形成每周医务信息例会机制,大力推动信息化流程改造。海泰电子病历系统中新增“患者360视图”,临床医生可快速便捷地了解患者相关信息,查询该患者历次的就诊记录和住院记录。6月,“病历复印在线申请”功能开通,方便出院患者。
(三)医疗技术管理
医疗技术是衡量医院管理和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医疗技术管理工作朝着规范化方向发展。
2004年,医务科初步建立新技术准入制度,制订相关的管理规范。牵头成立介入支气管镜室,有利于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技术的临床、科研、教学与对外交流。
2007年,医务科加强对新技术的过程追踪与管理;同年,以学科建设为突破口,倡导重点学科管理及学科建设,使医院的学科建设目标更具体,方法更得当,监管更有序,也充分调动了各科室参与学科建设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008年,医务科进一步对新技术、新项目进行规范管理。血液内科成功开展了多例有血缘关系的干细胞移植,外二科独立开展了多例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等。
2009年5月1日,原卫生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施行,医院据此全盘梳理了全院的各项医疗技术,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医疗技术准入管理制度》,发布本院第一类医疗技术目录,积极协助科室开展二、三类医疗技术的申报,如支持妇产科开展微创手术。
2012年,医务科根据《手术分级管理办法》对本院手术目录、人员资质进行分级管理,组织多科室开展内镜与微创诊疗项目的自评。之后每年开展的手术医师能力评价、分级授权,成为确保手术安全的有效措施。
2013年,医务科通过福建省三、四级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审核。
2015年,医务部出台《新技术、新项目奖励暂行办法》,调动院内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积极性。5月21日,将医疗技术符合规范要求,具备开展资质和条件的如医院“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等26项二、三类医疗技术向省卫计委登记备案。
2017年,医务部调整神经外科等6个专业手术分级目录,尝试运用电子病历对手术分级进行精细化管理。
2018年,根据国家卫健委最新发布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医务部重新完善本院医疗技术目录和手术分级管理目录,并定期更新。其中,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放射例子植入治疗技术、肿瘤消融治疗技术、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口腔颌面部肿瘤联颅颌联合根治技术于2019年1月28日通过省卫健委登记备案;2020年11月20日,人工智能辅助治疗技术通过省卫健委备案;“三伏灸”治疗技术每年向省卫健委备案。
从2020年开始,医务部加强限制类医疗技术事中事后管理,使用“福建省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一例一报。
2021年6月,医院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联合举办福建省器官捐献工作泉州区域联席会议,进一步夯实医院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工作基础,完善区域内协作机制,提高移植服务能力;印发《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关于印发人体器官获取组织(OPO)工作方案的通知》,进一步推进医院OPO建设。
(四)临床合理用药
20世纪90年代中期,医务科整理、分发临床药品目录手册;2004年,探索性推行药师下临床制度,为今后临床药学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医务科每年组织临床用药培训考核,授予抗菌药物、麻精药品相应的处方权和调剂权;联合药学部每季度上报临床用药质控中心《医疗机构抗菌药物评价指标汇总表》;组织微生物实验室每季度上报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系统,分析结果并发布OA系统。
2006年起,医务科加大对合理用药、合理检查的监管,定期进行大处方分析和警告,对大额费用的病例进行分析,定期对大型仪器阳性率进行抽查,强化“两费用”控制管理,从而减轻了病人的负担。
2004年,医务科联合医院感染管理科、检验科等科室建立细菌培养与药敏监测体系。
2007年,医务科配合药剂科调整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对抗菌药物用量、门诊合理用药进行监控。合理用药督查的覆盖面由原来的每季度抽查扩大到每月每科室抽查。
2008年,医务科配合药剂科对超常用量的药物进行干预,取得较好的效果。
2012年,医务科和药剂科紧密联系,多管齐下,建立健全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长效管理机制,不断提高全院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
2013年,医务科和药剂科共同发文规范超说明书用药管理。
2014年,医务部配合监察室着力“双十排名”工作,每月对本院药品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将使用量最大的前10种药品和前10种药品的处方量最大的前10名医生,在网上实名公示,扩大监督面,接受评议。医院对进入前20名药品暂停用药、限制用量,限量幅度为药品使用量的20%~50%;对用药量异常的药品及时列入预警、监控名单,密切监测,对药品经销商采取严肃约谈、取消采购等处理措施。同时每月组织医疗、药学专家为医生处方把关,分析用药合理性。
2015年起,医务部着眼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问题,配合药学部严抓药占比指标。
2019年,医务部联合药学部全面做好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工作。
2020年,医务部进一步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行为,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水平,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时、准确地为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提供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和决策依据;并由医院医务部牵头,药学部负责上报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
为进一步做好麻精药品管理工作,根据泉州市卫生健康委要求,医务部建立麻精药品电子印鉴卡系统,由药学部负责上报并维护。
2021年,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关于《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肤试验指导原则(2021年版)的通知》的文件,医务部制定了相关文件。
(五)临床路径、日间医疗、单病种及DRG付费管理
临床路径是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09年起,医务科开始学习、探索、评估和创造临床路径实施条件。
2010年,医务科首批试点病种涵盖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耳鼻喉科等;2011年,增加试点病种;2012年,扩增至52种。
临床路径和电子病历闭环医嘱工程于年底建立,基于电子病历系统的临床路径有利于克服手工模式下的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难题,有助于规范医护人员诊疗行为,减轻工作负担,改善临床医疗质量,合理控制费用。2013年1—10月,全院实施临床路径患者数占住院患者总数的10.25%,完成患者数3524,入组率58.2%,完成率85.76%,满足今年三级医院评价标准要求。
2014年,医务部对68个病种临床路径的电子化管理。
2015年,医务部完成对106个病种路径工作流程的标准化、表格化和医嘱信息菜单化的维护,次年扩大至对18个专业149个病种进行临床路径管理。
2017年,医务部对23个专业270个病种推行临床路径医师版、护理版、患者版,各版本互相关联,形成统一整体,对关键性医嘱进行了量化管理,施行奖惩措施。
2018年,医务部推出《科主任手册临床路径分册》。
2020年,临床路径本土化程度不断提高,在医疗行为的规范、医疗质量的提高,服务流程的优化、医疗费用的控制及医院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有了显著的增益,成为未来DRGs的基石。
根据《国家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精神,2016年11月,医务部启动日间手术试点工作,首批由24个病种(术式)纳入。
2018年,术式增加到50个术式,其中有27个纳入路径管理;医务部设立工作量绩效指标,形成较为规范的日间手术住院标准流程,符合条件的进入临床路径管理;在收治模式上,维持以日间病房集中收治为主,临床专科分散收治为辅;重点应用电子病历规范日间手术(治疗)病历书写;此外,鼓励非手术科室开展日间治疗服务,2011年11月—12月在两个院区推出日间化疗服务。
2020年,医务部管理更加精细,重点发展国家试点的第一批、第二批日间手术病种,提高日间手术国家试点病种开展率,优化择日住院管理实施流程。
单病种付费管理工作于2021年6月1日由价格管理科移交医务部牵头管理,医务部率先从单病种临床路径成本测算、临床路径调整、疾病诊断维护、费用盈亏分析、信息流程改造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推进单病种管理工作。
DRG付费管理工作稳步推进。从2020年起,为进一步规范各科室临床诊断,为DRG付费工作做好基础准备,医务部积极组织病案首页及DRG体系建设培训,各科室进一步优化临床路径,定期安排病案室编码员分科室进行病案首页填写培训,同时强化病案首页质控。加强信息化改造,引进“病案首页质控软件”和“DRG绩效软件”。
2021年5月,医务部制订医保支付方式(DRG.DIP等)改革试点工作方案,以医院文件形式确立医院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组织架构及职责。
(六)静脉血栓防治与加速康复外科
从2008年开始,以呼吸、骨科、肿瘤外科、血管外科、普通外科为主的多个专业开始积极探索,为院内VTE综合防治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2016年,医务部开始在全院范围内规范开展VTE防控工作。
2017年,医务部编制了福建省首个《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防治管理手册》,联合多部门、多学科共同推动构建医院VTE防治体系。
2018年,医务部引入信息化管理手段。2021年,医院按照全国VTE防治管理项目办要求,规范进行院内VTE防治中心建设,开展风险评估、预防、监督、反馈、培训等工作,努力打造成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示范标杆,接受省内外医疗机构来院参访,并将其纳入“静脉血栓防治(ERAS)”优秀科室评选活动,与人文关怀、患者安全、加速康复(ERAS)项目一起,逐渐成为一项逐年开展的常规性工作。
2019年,医务部对医院VTE建设工作进行了总结和优化,分别编制和修订了《VTE防治医院管理手册》《医生工作手册》《护士工作手册》,并根据各专科特点,分门别类细化制订体现专科特色的专科化VTE防治手册。5—6月,为更好地开展全院VTE防治工作,医务部牵头相关科室组成VTE全院培训巡回讲师团,分别组织管理干部及呼吸科、血管外科等专家到各科室进行巡回培训,共进行了25场。9月,医院高分通过全国VTE防治项目现场评审,成为福建省首个及全国第二批的“全国VTE防治中心优秀单位”。12月27日,医院作为牵头单位之一,在泉州发起福建省VTE防治联盟,其是全国第16个省级VTE防治联盟,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德智院长和本院曾奕明党委书记担任联盟主席,首批覆盖省内31家主要的医疗机构。
2020年,在第七个“世界血栓日”活动期间,“防止血栓、让生命流畅”义诊活动获得了CCTV实地采访报道,医院在院内、科室和社区开展义诊活动,普及静脉血栓防治知识,提高群众防治意识,还与兴贤医院举办联合义诊活动。5—6月和9—11月,医院分别组织了57场医务查房和16场2020年度医疗质量系列活动中期督导工作,由医务部带队至科室督查静脉血栓防治(VTE)工作落实情况予以针对性培训指导。医院数次接待省内外医疗机构参访和受邀参加省内外VTE防治经验交流,10月,开办泉州市VTE防治培训班,吸引20多个医疗机构600多人参加;11月还承办“2020年全国VTE防治中心参访班”,接待了全国13个省26家医院组团参访,并且吸引了4880余位观众收看参访直播,主动让更多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参与到VTE防治中。11月,林金矿主任被“全国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防治能力建设项目办公室”聘请为“全国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治能力建设项目评审专家”,参与项目评审工作。12月27日,医院作为牵头单位之一,在联盟一周年活动期间,对第二批33家联盟成员单位授牌,成立联盟顾问专家团,倡导VTE基线调查项目,至此,联盟现已有64家联盟成员单位。
2021 年4月23日,为进一步做好VTE防治工作,保障母婴健康安全,医院举办“2021年福建省产科VTE防治项目培训班”,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邀请省内、外产科相关专家共话产科 VTE 防治,现场有33家医院的近百人参加会议,并吸引了13000余名业内同行观看线上直播;同年5月15日,莆田市VTE防治联盟成立,其是福建省首个市级VTE防治联盟;7月份,医院开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产科急危重学习班”,聚焦医院产科VTE防治建设。
为发挥好医院全国VTE防治中心优秀单位和福建省VTE防治联盟牵头单位的区域示范带动作用,带动更多医院参与VTE防治工作,截至2021年6月,医院先后接待了150多家医疗单位来院参访交流VTE防治经验,相互分享经验、取长补短;先后组织26家联盟成员单位报名参加全国VTE防治能力建设项目,其中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和南平市第一医院顺利通过认证,获评防治中心优秀单位和达标单位。
大力推广加速康复外科,在内涵上下功夫,在深度上做文章。经过多年试点尝试,医院在2018年全面启动“无痛医院建设”“加速康复外科ERAS”项目,并将其纳入“加速康复(ERAS)”优秀科室评选活动,与“人文关怀”“患者安全”“静脉血栓防治(VTE)”项目一起,逐渐成为一项逐年开展的常规性工作,进一步提高了医疗质量,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2019年10月23日,医院主办“ERAS示范病房创建分享观摩会”,11月15日,作为主委单位,医院组织召开“泉州市医学会加速康复学分会年会”。9月21日,在福建漳州举行的“2019最强纷ERAS团队院际邀请赛”上,医院代表队获全省第四名和最佳表现奖的优秀成绩。
2019年,医院申报国家级加速康复外科试点单位,获得批准,成为全国“加速康复外科骨科试点首批试点医院”。
2020年7月,医院ERAS管理软件上线。11月,经泉州市医学会批准,由泉州市医学会创伤学分会主办,承办“泉州市ERAS培训班”,吸引2800余人参加。
经过近一年的实践,骨科成为“全国关节外科加速康复病房规范建设项目(SECURE)示范中心”、胃肠外科成为“福建省外科ERAS标准病房”、胸外科获得“福建省胸外科ERAS示范病房项目”实地认证。
2021年4月23—25日,在第六届全国骨科加速康复学术交流大会暨首届国家卫生健康委加速康复外科骨科试点工作研讨会上,医院获颁“国家卫生健康委加速康复外科骨科试点医院”。同年5月,林金矿主任受聘为“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第五届委员会骨科康复学组委员”。
(七)医技科室和输血管理
1982年起,按照卫生部颁发的《医用诊断X线机卫生防护规定》和省、市精神,对30毫安以上的超标X线机进行改装与管理,对30毫安以下的未有防护装置的低容量X线机予以淘汰。经过多年的监督管理,放射防护水平达到《放射防护规定》的标准。
1983年3—5月,陈淑洵和本地区医疗机构的数人组成体检组,对全地区246名X线工作人员(男229人、女19人)进行体检,结果发现受检者77.14%出现神经系统症状,86.95%有临床症状,并存在血象、晶状体方面的改变,说明放射线对工作人员发生不同程度的损害。当即让患者和部分人员住院治疗观察,同时写出《放射性工作人员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
2006年,医务科改进医技科室的服务流程,使之更加人性化和科学化;建立报告单检查标准。召开临床—医技对话会,增进彼此业务沟通和工作协同。
2009年开始,医务科改为每季度组织医技科室(检验科、病理科、超声医学科、放射科、CT/MRI、核医学科、放疗科)对医疗质量进行质控,监测大型设备阳性率。
2013年,医务科启动三级医院间医学检验、检查网络互认工作;2016年,积极斡旋于泉州市居民健康档案系统,实现信息主动提醒,提高调阅率和互认率。
2013年,医务科完成检验科、中心实验室二级生物实验室备案管理。
2017年,医务科优化、改善了病理借片制度和流程,化繁为简,简化了临床和患者的办事手续。
2018年,医务科实施更加严格的医学影像、病理诊断报告更改等管理制度与程序,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管理,增强发现、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主动性。
在临床用血方面,2013年,医院成立了输血管理委员会,将血液管理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全面领导并负责输血管理工作,制定医院规章,严格审核用血,加强质量控制,覆盖从临床配血、发血、取血、输血、输血不良反应报告、输血后血袋回收整个过程。
2016年,医院加强和福建省输血学会、泉州市中心血站横向联系,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自体稀释技术血液回输及贮存式的血液回收。
2014—2018年,医院建立血液库存管理制度、自体输血、围术期血液保护、血液输注无效的管理措施等输血技术管理制度,完善输血安全管理制度、输血查对制度、紧急抢救配合性输血管理和不良反应报告制度,保障输血全过程安全。
2020年,医务部对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采集流程及紧急用血绿色通道管理制度进行修订。
(八)急危重救治能力建设
从1950年代开始,医院就经常派医疗队支援前线并驻点各国防工程,履行并完成医疗保障和救治任务,到60年代中期,外派医务人员最多时约占全院近半。
1965年,为适应战时需要,医院组织救护队,参加卫生救护训练战地救护演习。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按照原卫生部急诊科、重症医学科建设要求加强急重症科室建设,由医务科分管科长兼任急诊科、ICU科主任,配备专职医务人员从事急诊工作。1996年起,安排青年医师轮转ICU,次年安排急诊科轮转,内、外科高年资住医院医师、主治医师到急诊科或ICU轮转成为晋升必备条件之一。
1997年,医院加入泉州市“120”急救指挥网络,配置进口救护车。
1998年中国特大洪灾,8月20日,医院组建抗震救灾医疗救护预备15队。
面对接收越来越多急、危、重症患者的现实,医务科在提高抢救成功率下功夫。每年举行上百场危重疑难病例讨论,特别是抢救成功了多起术中出现基底动脉栓塞致呼吸停止深昏迷,术中羊水栓塞致呼吸、心脏骤停等病例,获得了病人及家属的好评,充分展现了作为三级甲等医院的抢救能力与水平。
2004年,医务科主导包括呼吸机、心电监护仪等大型抢救设施调配机制,解决临床工作中大型抢救设备需求和效益矛盾;协调ICU病房的改建工作,进一步加强了功能区划分、设备添置、人员配备等工作。同年,筹建介入支气管镜室。
2006年,医务科制定了患者出入ICU病房的标准,建立病重患者危重评分法,对入住ICU的病人实行预先告知制度,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确保紧急抢救情况下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2007年5月,时任医务科副科长的曾奕明同志带队前往建瓯成功抢救一例重症禽流感患者,获得省卫生厅的好评。
2008年汶川大地震救灾期间,医院接到指令后,第一时间动员医院医疗资源,随时听候调遣,先后派遣5位医疗及院感专家(骆良钦带队,姚晓滨、林威远、邱晓萍、林玉勤)奔赴震区参加医疗抢救,还设立“爱心病房”成功接收、治疗10位地震灾区伤病员,使每位病员得到了精心治疗,顺利康复。医院获得好评,骆良钦等人被福建省委省政府授予“抗震救灾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2009年,医务科协助骨科、神经外科、心血管内科等科室的病区重新扩大和完善建设,保障急危重病人的诊疗和救治水平。
2010年,医院选派5名医师(蔡旭东、杨栋勇、刘广建、陈绿璇、郑明霞)参加第七批福建省支援彭州医疗救援队伍,援建四川彭州市人民医院。
2015年,医务部落实疾病应急救助管理,对需要紧急救治、无法查明身份明确无力缴费的患者,简化审批流程,保障急救优先;同年,创新服务,与人保财险泉州分公司签订交通事故人伤案件“急救优先、医院垫付、保险结算”工作流程。
2016年4月1日,东海院区急救站正式启用,进一步强化急危重患者优先处置,优化院前院内急诊救治衔接。
2016年,医院加快胸痛中心脑卒中医学平台建设,2017年通过国家级“胸痛中心”“高级卒中中心”“综合卒中中心”认证。
2017年,医院开辟空中救援“绿色通道”,成为“直升机医疗救援合作医院”;11月14日,联合多家单位举办“泉州市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空地立体化医疗救援演练”,掀开泉州市“空地立体综合救援网络”新篇章。2018年2月8日,福建省首家“航空医疗救援联盟”在东海院区正式成立,共同强化泉州地区医联体航空应急救援服务。
2018年,医院以MDT为基础,推动创伤中心、疑难危重患者救治工作;以MDT医疗模式推动医院转型发展。参与处置石狮船员中毒事件、石狮某地醉驾危重病人抢救、切割机割伤、钢筋穿喉贯胸重危病人等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医疗救治工作。
2019年4月13日,医院创伤中心正式成立,可最大限度地实现危重创伤患者救治的“黄金1小时”的理念。
2020年3月7日,医院争分夺秒组织泉州市发生欣佳酒店坍塌事故紧急医疗救援。医院党委带领下,医务部和应急办第一时间集结多学科、多团队力量参与医疗救治。当晚紧急组成15支急救小组、12支手术小组,以及行政、后勤、保卫等200余人,同时全院医护人员随时待命,至3月8日共收治伤员13名,其中重伤5人。医院采取集中收治、综合抢救等措施,规范理顺救治流程。一方面实施“一人一方案一团队”,集合国家、省级专家智慧救治患者,实施差异化、个体化治疗,救治团队密切观察、动态调整治疗方案,积极推行VTE和加速康复外科(ERAS),确保医疗救治有效、安全;另一方面,加强人文关怀,提供一对一心理疏导和康复指导,给予伤员关怀、支持和鼓励,增强战胜伤痛的信心和勇气,力争取得最好的医疗效果。最终,13名伤员均好转出院,无人死亡,恢复良好。
2021年1月20日,南安市发生水库塌方事件,医院响应市卫健委委派,派出医院创伤中心团队(医务部主任林金矿带队,刘玉琪、杨建胜、胡伟鹏、王文清同行)前往南安市医院参与紧急医疗救治工作。
2021年4月,医院先后派出VTE团队、创伤中心团队、ECMO团队,支援泉州市儿童医院疑似PE的高危孕产妇、安溪县医院高处坠落受伤学生、永春县医心脏骤停患者等基层医院急危重患者应急医疗救治任务。
2021年6月22日,医院响应省卫健委任务,由林建清副院长带队前往龙岩上杭参与民房砖墙坍塌事故医学救援任务,先后派出2批医疗救治团队(林建清副院长带队,第一批为黄金钟、俞海明、孙旭日、魏剑锋,第二批为刘玉琪、陈峻严),形成科学高效、有力有序的救治及监护方案,在病人转危为安的重要阶段发挥关键作用。
2021年6月,医院举办建院14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之“外科手术直播周”,吸引了超10万在线观看量,视频号宣传点击量超过12万,充分展现医院在“急重难”诊疗能力、“高新特”技术品牌方面取得的成效。
(九)传染病预防与控制
清末到民国时期,鼠疫、霍乱、天花横行。1895年 ,白瑜纯对儿童进行牛痘疫苗接种,他是泉州开展疫苗注射的第一位医生。
1897年,泉州鼠疫流行,白瑜纯配合耶尔森在医院进行鼠疫疫苗接种。
民国时期,嫖娼泛滥,加上性卫生知识缺乏,造成性病严重蔓延。1926年,惠世医院开展血清康华氏反应检验,为梅毒患者提供早期明确诊断的机会。
1940年,泉州鼠疫、霍乱和伤寒等传染病流行,惠世护校裴巷校区南侧改造成惠世隔离病院。
1941年,流脑流行,医院当年接收病人50余人。
1942年,天花流行,医院收治病人14人。
1943年夏,霍乱大流行,隔离病院采用隔离和补液方法治疗霍乱,全年收治176人。同年1—10月,安溪疟疾流行,院长兰大弼及医师丁乃明到安溪施赈治疗400人,每人发放奎宁21粒。
1943—1945年,鼠疫蔓延,政府在崇福寺设立收容所,医院每日医生、护士、学生轮流看护病人。首次采用磺胺类药物治疗鼠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医院认真贯彻以预防为主的方针,深入持久开展以消灭天花、鼠疫、霍乱等烈性传染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1952年,本地区天花消灭、鼠疫终止,历时65年的鼠疫宣告停息;1953年,肆虐百余年的“虎疫”古典型霍乱即告绝迹。
1953年5月,晋江专区第一医院和晋江专区第二医院实行重点分科。晋江专区第二医院重点诊治外科、五官科、妇产科,内科、小儿科、传染科归晋江专区第一医院,隔离病院撤销。
1960年,医院开展巡回医疗,治疗水肿、麻疹等疾病。
1962年,医院在南安英都、石井两区,进行食道癌普查。49599人中光发现食道癌男性患者9人,女性患者13人。
1967年3月,因“红卫兵”大串联,人群流动频繁,导致流脑大流行,遂开展救治工作。
1979年起,由于社会环境改变等原因,性病有卷土重来之势,每年就诊持续增高。为了加强艾滋病、性病防治,医院积极开展普查和卫生管理工作。
进入20世纪90年代,医院逐步施行一次性注射器、产前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检查、医疗器械的消毒管理等措施,有效减少了传染机会和传播环节。与此同时,防治艾滋病的工作也逐步开展。
2004年,医务科筹建感染性疾病科,挂靠呼吸科。应实际工作需要制定了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如“放射性物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结合具体事件对医疗应急管理进行实战演练,如抗击18号、19号台风过程中成功地启动了应急预案,在不到1小时的时间内迅速形成了医疗指挥机制、组织了抢救小组随时待命、调整储备了各种抢救设备,尤其是在分管院领导的支持下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组织义务献血1000多个单位。此外,感染科短时间内诊断不典型登革热1例,医务科迅速介入该疫情的调查处理、及时指导呼吸科进行病房调整、督促疫情传报、设置临时隔离病房、联系疫点灭蚊、并加强了对医护人员的自我保护措施,从各个环节确保传染病局限于最小的范围。
2004年,医务科强调传染病筛查重要性、协调检验科开展“传染病三项”检测,保证患者及医务人员在日常医疗安全,遏制医源性传播,强调全院各临床科室在进行有创操作及手术前进行“传染病三项”筛查。这项工作已在医院的临床实践中被证明有重大意义。目前调整为“传染病四项”(艾滋病、梅毒、乙肝、丙肝)。
2005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办公室(简称应急办)成立,和医务科合署办公,继续承担着公共卫生、应急、医疗保障等任务。
医务科和应急办相互配合,每年积极防控人禽流感、手足口病、登革热、中东呼吸综合征等疾病,每年根据季节流行病特点,定期开展人员培训和防控工作。
2008年,医务科调整手足口病门诊与病房布局。
2009年底至2010年,医务科开展甲型H1N1流感的防控工作,救治两例重症患者。
2016年,医院响应国家卫生计生委集结,超声科李伯义主任和林惠通博士参加全国包虫病流调前的培训,为西藏昌都市左贡县4个村检查了882位藏族群众,共筛查出肝包虫病人、肾包虫病人、腹腔包虫病人等共76个,参与学生问卷调查160人,参与开展包虫病防治知识宣讲6场次,受教育群众达1000余人次,为国家组织的西藏肝包虫病流调组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在做好每年公共卫生任务工作的基础上,加强疫情防控能力提升。2017年,医务部突出人感染禽流感预防;2019年,重点加强登革热疫情防控。
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务部全力支持应急办(防控办)工作,密切合作,艰苦努力,精准防控,重点强化救治专家组、预检分诊、发热门诊、隔离病房、实验室检测能力提升和生物安全等核心内容管理,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突出专病专收,形成从筛查、隔离、诊疗影像检查、检验检测全流程闭环管理,倡导多学科诊疗、中西医联合,为坚守新冠肺炎疫情救治主战场提供了坚实保障。不断调整和完善临床诊疗流程和救治策略,积极督导疫情排查,提高核酸检测能力。指导医务人员规范发现、监测、处置和报告,牢牢撑起院内“防护伞”,实现医院“零感染”目标,为本地区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十)妇幼卫生管理
20世纪90年代,在优生优育、计划生育等一系列政策方针指引下,妇幼卫生工作包括助产技术、孕产妇管理、围产儿管理、妇儿常见病、妇儿疑难危重症、计划生育等内容。
1993年,医务科开展母乳喂养、实行母婴同室的创建“爱婴医院”工作。1994年通过市、省、国家三级评估,医院被中国爱婴医院最高审批委员会正式批准为“爱婴医院”。
1994年,医务科开展高锌食物佐治低血锌儿童。
2003年开始,医务科严格执行“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制度。
2004年,医务科组织改建产房。严格地划分出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增加待产室、正常分娩室、传染病分娩室、合格的婴儿浴室;并设立专门的产房医疗垃圾处理通道。
2008年,医务科落实“中国奶制品污染事件”筛查和诊治工作。
2009年起,医院严格执行《福建省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规范》,设立高危门诊,建立孕产妇死亡讨论,关注出生缺陷。
持续规范母婴保健技术服务工作。2009年,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2010年,强调了14周以上人工终止妊娠审批制度。
2013年10月,医院获批开展夫精人工授精技术;2016年6月,通过了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技术(试管婴儿技术)的试运行;2017年12月,通过验收,正式获得“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技术(试管婴儿技术)”运行资质。
2017年7月,医院产前诊断中心顺利通过评审,获得开展资质。
2018年6月,医院获得“福建省先天性结构畸形救助项目定点医疗机构”资格,成为泉州市唯一一家先天性结构畸形救助项目定点医疗机构。
2019年3月,医院成为国家第一批镇痛分娩试点医院;9月,成为中国医促会妇儿医疗保健分会“盆底健康医学专项技术教学培训基地”;11月,成为中国妇幼保健协会颁发的“出生缺陷防控—耳聋基因检测实验示范基地”。
2020年7月,医院成立盆底康复中心,成为泉州地区第一家盆底康复与教学培训基地。同年,先后与丰泽区妇幼保健院、鲤城区妇幼保健院签订乳腺癌筛查乳腺X线检查转诊协议,协助做好鲤城区、丰泽区妇女乳腺癌筛查工作。
2020年8月,东海院区产科开张。
此外,医院一直以来作为泉州市重症孕产妇最高转诊单位,不管是应急反应速度、沟通协调能力,或者会诊抢救流程、上下级单位间转会诊衔接等方面工作始终保持高质高效、安全顺畅。
(十一)慢性病管理
在恶性肿瘤流行病学及预防工作方面,医院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1962年,王兆惠、吴国中等人到南安县英都公社进行食道癌、鼻咽癌的情况调查。
20世纪70年代以后,恶性肿瘤死因跃升为死因首位,肿瘤防治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1972年,医务科再次组织调查组到惠安县崇武、张坂两公社开展胃癌、肺癌、食管癌的发病情况调查。
2008年,医务科使用网络报告肿瘤登记报告数据,实行月报制度,为福建省肿瘤防治提供最基础的资料。
随着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致残、致死的首要原因,其中以脑卒中最为突出,严重威胁民众健康。医院在心脑血管病等慢性病治疗方面在泉州地区形成了相当大的影响。2012年5月,医院成为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医务部牵头基地建设任务,每年组织开展院内外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作,同时面向基层医疗机构做好技术推广培训。
2015年,医院启动“心血管病患者脑卒中一级预防实践项目”,完成超过1200例评估;开办4场“健康大讲堂”,普及脑卒中高危患者的早期筛查与干预。
同年,泉州市丰泽区成为国家级慢性病防控示范区,鲤城启动慢病示范区创建工作。医院在开展慢性病及危险因素调查、肿瘤登记、死因监测、心脑血管事件报告、慢阻肺疾病报告等方面进一步推进慢性病防治工作深入开展。
通过近十年的技术指导和健康宣教,医院在脑卒中筛查与干预项目促进早期发现脑卒中高危个体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上起到了显著作用。
2020年,医院加强心脑血管监测工作,形成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工作制度、例会制度、档案管理制度。
(十二)帮扶协作和医联体建设
“橘井生香芬芳基层,杏林春暖造福百姓”。每年医务部开展对口支援、巡回医疗、义诊宣教活动,发挥传帮带作用,传承医者初心,履行医院公益性,坚持不懈致力于扶持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为广大群众带去健康“福音”,为改善广大群众“看病难、看专家难”做出贡献,发挥医务人员在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引导与健康促进作用,提高了广大群众防病治病意识。
1929年,惠世医院首任院长颜大辟设永春医院。
1935年,永春医院(现永春县医院)和惠安仁世医院(现惠安县医院)正式为本院分院。
1957年,医院在永春、德化、大田开展医疗业务指导。
1958年,医院抽调医护人员41人成立巡回医疗队,开展巡回治疗1670人次。
“大跃进”运动开始至“文化大革命”初期,医院定期组织下乡巡回医疗,开展南安、安溪、永春、德化等县医院的医疗技术业务指导;抽调医务人员支援永春县医院和安海医院的医疗业务工作,固定在德化县赤水保健院设立下乡医疗中心点。
1977年7月19日,谢重荣与其他医疗机构等4人参加第二批院外医疗队支援塞内加尔,1979年12月回国,获得一枚“骑士勋章”。
20世纪70年代末,妇产科“两病(尿瘘、子宫脱垂)”协作组协助晋江县开展“两病”普查普治,短期内手术治疗子宫脱垂病人324例,占全部子宫脱垂患者56.74%。治疗“两病”的技术专家(外科叶神嘏,妇产科黄永和、康琼香等医师)发挥了骨干作用。帮助晋江县在1981年3月完成全省示范验收工作。
1986年,医院积极参加扶贫医疗,派5名医师前往安溪长坑。
20世纪90年代中期,医院先后与晋江市医院、石狮市医院、泉州市中医院、安溪铭选医院结成协作医院;与晋江市安海医院、南安市海都医院、南安市南侨医院开展横向联合;对口扶贫永春县桂洋卫生院、德化县水口卫生院。
2004年,医院派出技术骨干(张华平、刘德鑫、陈家璧)支援新疆昌吉州医院,协助该院开展了大量应用新技术的工作(有些工作是在新疆自治区首次开展的),得到当地医院的好评;协助培养了1名该院硕士研究生。此外,援疆干部工作主要由党办负责。
医院调派16位高年资主治医师分别到对口帮扶大田县8个乡卫生院,进行帮扶工作,并调拨20余万元资助帮扶单位。
2009—2011年,医院参与福建省“千名医师帮扶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活动,对口帮扶大田县、将乐县两家医院,累计完成3批次。
2010年,医院对口支援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人民医院。12月9日,医务科与人事科带领12名共2组医疗队帮扶大田县医院和将乐县医院2家县级医院。
2011年,根据泉州市卫生局的统一部署,医院帮扶了泉州市安溪县11个乡镇卫生院。此外,与开元、海滨、江南、东湖和东海等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英墩华侨医院建立了对口协作关系。
2012年,医院同华侨大学校医院、兴贤医院签约协作。
2012年,医院与石狮市政府签约共建石狮市医院(非行政隶属分院);次年,与晋江市政府签约共建晋江市医院(非行政隶属分院),从行政管理、医疗技术与质量、学科建设、科研教学、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帮扶和指导,协助创建三级综合医院。
2013—2015年,城乡对口支援将乐县医院、光泽县医院、顺昌县医院,8—9月认真完成三级巡回医疗任务和“百医进百村”任务。对口援宁方面,医院选派消化内科许文集、骨科叶晖、放射科李鸿江、医疗美容科王小影4名骨干常驻宁夏青铜峡市第一人民医院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援工作,在提供技术指导的同时,帮助建立医疗美容科,深受受援单位好评。
2015年,医院继续发挥省属三甲医院示范引领作用,先后与泉州东南医院、南安海都医院、南安南侨医院建立协作和双向转诊关系,巩固与泉州市多家县市医疗机构双向转诊关系。通过医院管理、专家门诊、专家会诊、人员进修、学术讲座、教学查房、手术指导、双向转诊、检查共享等形式,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促进分级诊疗;12月30日,与鲤城区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医疗联合体。
2016年,医务部编制《双向转诊指南》,让双向转诊“转”起来有了运作规范和制度保证;医院参与晋江市、石狮市新农合分级诊疗试点工作,和数十家医疗机构建立医联体医院或双向转诊,基本囊括泉州各地区。
2016—2018年,医院实施精准帮扶,对口支援晋江市医院、石狮市医院、安溪县医院、德化县医院及泉州东南医院等5家医院。
注重综合应用“互联网+”的信息技术,到2020年,医院已开展了远程会诊服务、远程影像服务、远程心电服务、远程病理服务、远程查房服务、远程监护服务、远程培训服务等远程医疗服务项目。
2017年,医院承办了泉州市现代医院管理骨干培训班跟班学习,对象来自泉州市各大医院共21名医疗精英骨干,特邀本院资深教授及各职能处室主任作为授课嘉宾,分享医院管理经验。
同年,医院接收宁夏第一医院、宁夏人民医院、宁夏中医医院三家医院的中层干部共53人来院进修学习(分三批,每批学习38天),采取导师制培养方式;6月25日,医院组织召开“2017年医联体建设暨分级诊疗推进会”,研究落实慢性病病种分级转诊标准与指南,寻求提供巩固提高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的发展路径;11月,牵头发起“航空救援联盟”,与泉州市鲤城区兴贤医院双方合作管理“康复联合病区”,为卒中患者出院后的康复训练提供保障。
2018年8月,医院成立福建省呼吸医学中心PCCM专科医联体;9月,率先在省内成立“产科医学中心”,整合生殖医学(不孕不育症专科)、产前诊断、优生优育围产期保健、急危重孕产妇救治、新生儿救治、产后康复等优质资源建立了妇幼健康与优生优育保健体系。
2019年,医院对口支援德化县医院;次年,增加惠安县医院成为对口支援单位。
2019年5月9日,医院选派3名消化内科陈江木、妇产科吴珠娜、急诊科彭芳展前往宁夏青铜峡市人民医院进行为期半年的驻点帮扶,填补该院多项技术领域的空白。
2019年12月,医院作为牵头单位之一,组建福建省VTE防治联盟,首批囊括31家,次年再添33家。
2019年,泉州市政府与福建医科大学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合力推进医院发展,以便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医疗健康服务需求。在这样的契机下,医院坚持资源、技术、人才、管理下沉,在推进医改重点工作中,切实履行公立医院的社会责任。
2020年10月23日,许建华院长率专家组一行,参加由宋庆龄基金会主办的“健康中国行”走进山西襄垣,对口帮扶当地襄垣县人民医院,在医院管理、医疗技术、患者安全、疾病预防、健康促进、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交流帮扶。
2021年以来,医院分别与洛江罗溪卫生院、石狮市蚶江镇卫生院建立医联体,并开展义诊活动;4月16日,曾奕明党委书记带队到安溪县医院参加医院帮扶建设安溪县医院签约仪式暨曾奕明教授、林玲教授名医工作室揭牌仪式;5月26日,医院与泉州市妇幼保健院·泉州市儿童医院签订甲乳外科专科医联体协议书;6月11日,许建华院长带队到德化县中医院参加帮扶建设德化县中医院签约仪式暨许建华名医工作室、消化内科房太勇主任双科主任揭牌仪式。
2021年4月,医院党委书记曾奕明率领医务部及专家组一行14人前往兰考县中心医院进行实地帮扶,助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2021年6月,为进一步提升泉州市医疗卫生综合服务能力,贯彻落实《泉州市人民政府福建医科大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医院将基层服务医疗点选定为晋江市陈埭中心卫生院、晋江市英墩华侨医院、南安市南侨医院、南安市洪濑中心卫生院、晋江市中医院5家医院;共选派23名高年资主治医师,组成5支基层服务医疗队分别派驻到这5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为期一年的帮扶工作。
2021年7月,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做好新发展阶段闽宁协作工作,确保完成卫生健康援宁工作任务,医院选派曾晓红、庄华烽、傅德强、李荣宾、黄思付、陈志耀6人赴宁夏青铜峡人民医院支医。
“双科主任制度”是合作共建的新起点和亮点,让帮扶工作落地生根。2019年开始,医院分别在晋江市总医院呼吸内科、泌尿外科、石狮市总医院麻醉科、安溪县医院重症医学科等科室实行“双科主任制度”,深化学科建设和科室管理。2021年2月,医院和泉州市医高专附属人民医院建立了“呼吸内科双科主任制”。
截至2021年7月,医院有1个综合医联体,以及呼吸、产科、胸痛、卒中、心衰、高血压、痛风、VTE、甲乳外科、肿瘤放射治疗等10个专科医联体,切实通过长期稳定的医联体纽带,促进区域医疗水平整体提升。
(十三)积极开展医学会各项工作
为促进学术交流,提高医院影响力和医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医院积极参加国家、省、市各级各学会组织,履职尽责,积极发挥作用。
2001年,泉州市超声医学会成立并挂靠在医院。
2002年11月,福建省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成立并挂靠医院。
2008年,医院担任福建省医学会常务理事单位。泉州市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成立挂靠在医院。
2012年,福建省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成立并挂靠医院。
2013年,皮肤科被中华医学会皮肤病学分会授予“国家级皮肤医疗美容示范(培育)基地”称号;泉州市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妇产医学分会成立并挂靠医院。
2014年,医院被评为“福建省预防医学会理事单位”。
2016年,医院有国家级学会职务常务理事1人,常务委员1人,常委1人。
2017年,医院被评为“福建省医学会先进单位会员”,5人荣获“福建省医学会优秀个人会员”,4人荣获“福建省医学会先进学会工作者”。同年,成为福建省输血协会常务理事单位。
2019年,医院成立福建省海峡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超声医学分会、风湿免疫分会、泌尿外科分会等省级一级主委单位,完成福建省海峡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呼吸病分会和超声医学分会筹备。2019年5月,泉州市医学会创伤学分会正式成立,挂靠医院,医务部主任林金矿任主任委员;同期成立了创伤分会青委会,林金矿当选青委会主任委员。同年10月,林金矿当选为中国医院协会省级医院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同月,林金矿被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远程医疗管理与培训中心聘为“互联网+医疗管理专家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
2020年11月,林金矿被全国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治能力建设项目办公室聘为“全国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治能力建设项目”评审专家。
2020年,医院共有13人评为国内国家级学术组织负责人,其中,3人担任主任委员,9人担任副主任委员,1人担任组长;共有45人评为国内省级学术组织负责人,其中,4人担任会长,15人担任副会长,2人担任主任委员,24人担任副主任委员。
2021年,医院共85人申请加入学会。其中,国家级常务理事1人,常务委员1人;省级副会长2人,副主任委员5人,理事19人,常务理事6人。
执笔人:谢梦易、林金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