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传染病防治

九、传染病防治

1979年,加强艾滋病、性病防治,积极开展普查和卫生管理工作。20世纪90年代,逐步施行一次性注射器、产前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检查、医疗器械的消毒管理等措施,有效减少了传染机会和传播环节。2003年,非典型病原体肺炎(曾称“非典型肺炎”,简称“非典”,SARS)席卷全球,医院积极参与全市防控工作,全力抗击“非典”疫情。2004年,筹建感染性疾病科,挂靠呼吸科,短时间内诊断不典型登革热1例,及时进行病房调整、督促疫情传报、设置临时隔离病房、联系疫点灭蚊、加强对医护人员的自我保护措施,从各个环节确保传染病局限于最小的范围。检验科开展“传染病三项”检测,目前调整为“传染病四项”(艾滋病、梅毒、乙肝、丙肝)。2007年2月参与成功抢救建瓯一例重症禽流感患者,所做工作获得省卫生厅及国家专家的好评。2008年,调整手足口病门诊与病房布局。2009年,开展甲型H1N1流感的防控工作。2016年,选派超声医学科2名医师赴西藏参加全国包虫病流调,为西藏昌都市左贡县4个村检查了882位藏族群众,共筛查出肝包虫病人、肾包虫病人、腹腔包虫病人等76名,参与开展包虫病防治知识宣讲6场次。2019年,重点加强登革热疫情防控。医院多名专家作为SARS、高致病性禽流感、重症甲型流感等传染性疾病的省、市专家组成员参与了福建省、泉州市的传染病防控工作,为福建省、泉州市传染病防控做出了较大贡献。

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一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院党委和党政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提高政治站位、坚持党的领导,院党委组织和指挥新冠肺炎疫情总体疫情防控工作,提升通盘考虑、组织协调、危机应对、应急处理等统揽全局的能力,锤炼深入一线、靠前指挥的工作作风,主要领导靠前指挥,统筹包括医疗救治、人力资源组织、防控物资筹集与调配、支援武汉、远程技术支持、援汉队员及家属的后援保障及关怀、防控过程中的政治保障、企业复工复产支持、常态化疫情防控等全面工作。在工作中按照省市两级党委及政府的总体部署,密切配合省市两级防控指挥部开展防控工作,并对福建省、泉州市及医联体医院的防控工作进行指导与支持。通过全院各科室密切合作,艰苦努力,精准防控,重点强化救治专家组、预检分诊、发热门诊、隔离病房、实验室检测能力提升和生物安全等核心内容管理,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突出专病专收,形成从筛查、隔离、诊疗影像检查、检验检测全流程闭环管理,倡导多学科诊疗、中西医联合,为坚守新冠疫情救治主战场提供了坚实保障。不断调整和完善临床诊疗流程和救治策略,积极督导疫情排查,提高核酸检测能力。指导医务人员规范发现、监测、处置和报告,牢牢撑起院内“防护伞”,实现医院“零感染”目标。形成了一整套“制度健全、职责明确、流程顺畅、安全可行”防控体系,为本地区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医院在第一时间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在正月初二派出第一批医疗队驰援武汉,2月20日再派出第2批医疗队驰援武汉。2支医疗队共76人,先后转战武汉市中心医院、金银潭医院,实现了住院患者零死亡、出院患者零回头、安全管理零事故、医护人员零感染,圆满完成党和政府交给的光荣任务。选派3人参加福建省支援香港核酸检测队赴香港开展为期一个月支援工作。医院获全国医院新冠肺炎疫情防治先进团队、中国医院科学抗疫创新团队、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状;援鄂抗疫临时党支部的1项案例获省高校“支部好案例”。3个集体获福建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1人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1人获全国三八红旗手,2人获致公党中央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2人获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5人获福建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2人获全省优秀共产党员,2人获福建省“最美医师”,多人受到各级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