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政后勤工作

五、行政后勤工作

(一)经济管理

“九五”期间,医院以科室为经济核算单位,全面实行以目标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管理分配制度改革。将“任务、质量、经济、服务”四大指标落实到科室,组织实施院、科两级核算,实现成本核算、质量控制和效益奖励的改革方案,打破了平均主义的“大锅饭”,调动了各科室及全院职工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事业的发展。1996年6月增设审计科。1999年被评为福建省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单位。“十五”期间完善激励机制,改革分配制度,出台《福医大附二院奖金分配调整方案试行方法》,该方案贯彻全成本核算的原则,强化了医院经营管理理念和质量意识,坚持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形成了向技术能力要求高、风险高、责任大、对医院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关键岗位倾斜的分配机制。2003年,对全院临床医技科室每年的医疗、护理、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对职能科室不定期进行科室工作满意度测评,并根据考核或测评结果按等次发放年度科室考核奖金。2003年6月,医院成立采购管理委员会,下设采购管理办公室,建立重点岗位轮岗制度,遵循岗位不相容原则,遴选出三类219名评审专家建立采购项目评审专家库,规范了医院药械、后勤物资和基建工程的采购行为。2005年修订完善医院内部财务会计管理制度28项,对碧霞楼、高供楼、医技楼、县后街改造房和北门街宿舍进行固定资产入账。2007年医院成立资产清查工作小组,进行全院资产清查,组织检查医院“账外账、小金库”问题,并对全院进行乱收费、私收费问题大检查。2012年医院执行新的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2014年新购置银医直联财务一体化平台软件,提高医院与银行间业务往来操作的便捷性,减少人工误操作,提高资金安全。医院被泉州市物价局评为“市级阳光价费公示示范单位”称号。“十三五”期间,医院以省属公立医院院长绩效考核为抓手,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和成本核算制度,制定财务风险防控制度、专项资金使用制度、加速预算资金的执行等制度,建设财务一体化管理系统,做好公立医院改革相关指标实时监测和分析工作,完成国有资产清查工作,开展第三方财务审计工作。加强基建、修缮项目和物资采购价格审计工作。2020年医院设置医院总会计师。

(二)信息化建设

1996年,上线DOS版住院收费系统,标志着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开始。2000年,医院成立科教信息科。由于医院业务量增加,在原有的收费系统基础上,增加病区护理、医技、药房、药库系统,医院住院收费系统首次通过医保接口传送医保住院病人收费数据至医保中心,实现医保患者的数据互通。2003年医疗专用管理系统(简称HIS系统)正式上线。2004年,建设医院病案管理系统与HIS实现无缝对接,建立信息系统数据异地容灾和备份系统,并搭建医院门户网站。2005年,医院采购并建设超声信息系统及实验室检验系统(LIS),与HIS系统对接,搭建检验数据库,实现医技系统信息化。2006年,建成全院办公局域网并与福建医科大学校园网通过虚拟技术互联。2007年,建设放射科局域网,实施上线MiniPACS系统,用于处理放射图像数据信息。2009年,建立OA办公平台,实现信息化办公系统。2010年,建设全院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ACS)系统,应用于MRI、CT、放射等影像科室的诊断与存储系统,通过各类接口与设备仪器对接,以数字化的方式海量保存采集的影像信息,临床医生通过PACS系统便可直接调阅病人影像信息,结束了人等胶片的漫长模式。同年上线麻醉临床信息系统,与HIS、LIS、PACS等主要系统无缝对接,上线心电系统。2011年,建设药房排队叫号系统,升级LIS系统,实现检验报告的自助查询及打印功能,配合泉州卫计委区域平台,搭建居民健康档案系统,实现院间的患者报告共享。

2012年,“信息中心”独立建科,开始建设住院电子病历系统,搭建数据库。2016年,建设远程会诊平台,实现医联体的资源共享。2017年,建设虚拟化双活数据中心,升级改造硬件机房,建立容灾备份系统,实现双院区数据互通。2018年,获得首届“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泉州协同中心”。

2018年正式启动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闭环医疗大质控平台”一期建设,建设门诊电子病历系统、上线急诊电子病历系统、输血管理、危急值管理、会诊管理、掌上医生、指标管理等功能,通过医院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三级测评。2019年,率先在泉州地区上线诊间结算平台,实现“就诊付费诊间结,余额不足扫码付”,填补了本地区医保支付即时领域的空白,减少中间环节,简化就诊流程。上线企业微信版电子病历,医生可通过手机随时随地查看本科室住院病患的情况,如医疗文书、医嘱情况、检验检查报告等,方便医生及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并开展诊疗工作,为其提供更加快捷的医疗服务。2020年,实现“泉州地区三个首家”,即首家以完备的安全体系高分通过信息安全等级保护2.0三级测评、首家利用国家医保电子凭证实现无卡就诊全流程、首家获得互联网医院执业许可并实现视频问诊的医院。2020年,启动“闭环医疗大质控平台”二期及“电子病历评级”“远程会诊二期”“集成平台”“科研大数据平台及专病数据库”等项目建设工作。完成质控平台驾驶舱、掌上管理、单病种报卡、肿瘤报卡、围术期管理等功能的新建;完成远程会诊平台医疗管理、分级诊疗管理、远程教育培训等功能的新建。“十三五”期间医院信息化建设投入1.01亿元,同比“十二五”信息化投入增长325.98%,显著提升医院信息化管理水平,实现医疗资源和诊疗信息协同,初步建立统一高效、资源整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透明公开、使用便捷、实时监管的医院信息系统。

(三)医疗设备管理

1989年,医院成立设备科。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科学化、人性化的管理方式,以临床为中心,不断提升医学装备管理水平,为医院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随着医院临床、教学、科研事业的快速发展,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总值迅速增加。不断改革管理模式,提高仪器设备的管理层次,利用信息技术等现代化管理手段,做到仪器设备的账、卡、物一致,建设设备管理系统,包含的合同管理、供应商管理、设备台账管理、设备维修管理、设备调拨管理、设备报废管理等。

2011年,建立设备论证、询价流程;2012年,完善与改进设备采购流程;2013年,完善设备购置相关程序;2014年,建立和完善维修论证、询价,设备定期巡检,耗材采购使用管理,医疗设备、器械试用申请制度,医用卫生耗材采购程序,设备采购制度和流程,试剂备案采购流程,一次性医用耗材使用程序,执行新技术应用所需耗材的管理流程等;2015年,建立和完善质控室和计量室,建立资料档案室,东海院区设备库房投入使用,制定医用耗材备案采购程序; 2016年,完善与改进医用耗材、试剂采购论证制度和程序;2017年,引进图特软件,对医用耗材、试剂进行信息化管理;2019年,引进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信息管理系统,对设备维修、保养、性能检测等环节实行信息化管理,对设备运行进行效益分析。

同时为提高医疗器材的管理效率,引进了5S管理理念,对办公室、维修组、设备仪器室、仓库等进行整理。制定严格的评价考核方案,提高5S管理推广工作的效果,规范工作流程。同时改变单一部门纵向管理的模式,增强与其他各职能部门的联系与合作,协调在仪器设备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共同管理好医院的各类设备,为医院的安全运行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划归附属医院后,医院不断购置、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医疗设备,进一步提高诊疗水平,为开展“高新特”技术、抢救“急重难”病人提供设备支撑。

医院投入医疗设备的采购金额逐年增长,在21世纪初,年采购金额在1000万~1800万元,随着医院规模不断扩大及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设备采购量也大幅增加,进入21世纪10年代年采购金额上升到3000万元以上。东海院区一期全面投用后,需要配备大量先进设备,医院加大对医疗设备特别是大型医疗设备的投入,“十三五”期间医院医疗设备投入42658.36万元,购置骨科机器人1台、PET/CT 1台、磁共振2台、CT 2台等一批高精尖设备。

1978年,建立高压氧舱。1980年引进美国血透机。1983年爱国华侨蔡琼霞女士捐赠西德产HELLIGE SERVOMED心电监护仪。1983年引进丹麦产血气分析仪。

1985年,引进Technicon-100型美国自动生化分析仪。

1986年,引进日本岛津800毫安X光机。

1989年,购置体外震波碎石机。

1990年,引进日本SDU-800彩超机和阿洛卡630B超机。爱国华侨杨金溪先生捐赠日产奥林巴斯纤维胃镜。

1992年,引进日本岛津4800CT机。

1993年,引进美国血球计数仪和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爱国华侨郑声党先生捐赠加拿大产前列腺射频热疗仪。

1994年,引进日本日立B超机和呼吸机,现代近距离遥控后装机。

1995年,引进与美国贝克曼公司合作的全自动生化仪和德国蔡司手术显微镜。爱国华侨洪祖杭先生引进美国GE核磁共振成像设备。

1996年,医院配备中心供氧设备,X光冲片机、动态心电监护仪、颈师多普勒、高频磁多功能治疗仪、C臂X光机、心电工作站、日本宾得电子胃镜、贝克曼液闪及离心机。

至1996年底,医院共有万元以上固定设备160台(件),全院设备总值2138.8万元。

随着医学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院加大了医疗仪器设备的投入,朝着大型和高、精、尖方向发展。

1998年,引进彩超机1台。

1999年,引进B超机1台。

2000年,引进纤维胃镜(电子胃镜)1套,腹胸镜(电视显示系统)1套。

2001年,引进双螺旋CT 1台,血细胞分析仪1台。

2002年,引进太空实验室H4中央监护系统1台,酶免检测仪1台,全自动血凝仪1台,双能量骨密度测定仪1套,遥控数字胃肠机1台,乳腺X线机1台,自动生化分析仪1台。

2003年,引进数字血管造影机1台,全自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荧光定量分析仪1套,流式细胞仪1套。

2005年,引进纤维胃镜(电子胃镜)1套,彩超机1台。

2006年,引进彩超机1台,计算机放射成像系统1套。

2007年,引进细菌鉴定药敏鉴定培养鉴定系统1套,运动肌电分析系统1套,模拟定位机1套。

至2007年末,全院拥有5万元以上医疗设备仪器345台(套),固定资产总值11704.97万元。

为进一步提高临床医疗、教学、科研水平,医院不断增强高端医疗设备的采购力度。

2008年,引进彩超机1台,洁净血液层流病房1批,自动生化分析仪1台,数字化拍片系统(DR)1套,X线诊断仪(X线机)1台,低温等离子灭菌器1套。

2009年,引进彩超机1台,全自动血液分析仪1套。

2010年,引进电子内窥镜系统1套,放射治疗计划系统(TPS)1套,彩超机2台,麻醉工作站1套,电子内窥镜系统1套。

2011年,引进超高速多层螺旋CT 1套,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1套,电子支气管镜1套。

2012年,引进数字化医用X线摄影系统1台,数字化医用X线摄影系统1台,SPECT/CT 1台,高清电子腹腔镜系统1套,混合动力超声气压弹道腔内碎石机及其配套设备1套,电子内镜系统1套,腹腔镜手术操作系统1套,数字化彩色超声波诊断装置1套,数字化彩色超声波诊断装置1套,电子超声支气管镜系统1套。

2013年,引进神经外科高端显微镜1套,直接数字化双能全身骨密度仪1套,数字化移动式X线摄影系统1套,全数字化乳腺X线机1套,移动C臂X光机1套,耳鼻喉内镜显微外科激光及喉镜系统1套,核磁共振成像系统1套,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1套,心血管成像系统1套。

2014年,引进超声乳化及玻璃体切割手术系统1套,全高清数字化摄像系统及手术器械1套,全身用X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装置1套,数字化多功能X线透视摄影系统1套,椎间孔镜及手术器械1套,超声外科吸引系统1套,腹腔镜系统1套,数字X射线摄影系统1套,钬激光系统1台。

2015年,引进平板式移动数字X射线摄影系统1套,激光射频治疗仪1套,全身用X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装置1套,数字化医用X线摄影系统1套,激光眼科诊断仪1套,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系统1套,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系统1套,眼科手术显微镜1套,腹腔镜系统及手术器械1套,宫腔镜系统及手术器械1套,全数字化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3套,全高清腹腔镜系统1套,医用直线加速器系统(含影像调强系统)1套,放疗用大孔多排螺旋CT模拟定位系统(X 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设备)。

2016年,引进电子胃肠镜系统1套,电子超声胃肠镜系统1套,关节镜系统1套,脉冲染料激光治疗仪1套,电子支气管镜1套,腹腔镜系统1套,腹腔镜超声系统1套,移动式数字摄影X线系统1套,体外膜肺机1套,眼科视觉电生理1套,医用血管造影X射线系统1套,数字化X射线透视摄影系统1套,三维磁导航标测系统(电生理导航系统)1套,电子胆道镜1套,生殖中心净化工程1套,超声图像诊断仪1套,混合动力碎石清石系统1套,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1套。

2017年,引进超级无线智能模拟人(成人)1套,高清胸腔镜系统1套,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2套,电子动态喉镜及嗓音分析系统1套。

2018年,引进医用磁共振成像系统1套,perfint图像穿刺工具定位系统(导航穿刺系统)1套,支气管热成形射频系统1套,电子肠胃镜系统1套,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2套,放射治疗计划系统1套,支气管镜模拟系统1套,外科半导体激光系统1套,超高清腹腔镜系统1套,超广角激光扫描检眼镜1套,支气管镜导航系统1套,医用磁共振成像系统1套,电子支气管镜系统1套。

2019年,引进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3套,超声外科吸引系统1套。椎间孔镜手术系统1套,高清冷刀宫腔镜系统(含工作站刻录平台)1套,手术室智能更衣管理系统1套,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1套;X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设备1套,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设备1套;数字X射线摄影系统1套,数字乳腺X射线摄影系统1套,腹腔镜1套,宫腔镜显像系统及器械1套,全自动图像扫描分析系统1套,膝关节镜1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DSA)1套,超声骨科动力系统1套,超声胃镜系统(超声电子上消化道内窥镜系统)1套,超高清腹腔镜系统1套。

2020年,引进自动摆药机1套,高端心脏彩超1套,复合式低温冷冻手术系统1套,胆胰子镜直视系统1套,多功能口腔锥形束CT 1套,骨科手术机器人(骨科手术导航定位系统)1套,神经外科高级手术显微镜1套;OCTA+炫彩OCT仪1台,全自动血液组分分离系统1套,移动数字化X线摄影系统1台,双能骨密度仪1台,3D腹腔镜系统1台,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系统1台,电子胃肠镜1台,全自动酶免分析仪1台,微降列基因芯片系统1套,大型肺功能仪1台,全自动快速生物质谱检测系统1台,全自动片剂摆药机1套,骨科手术显微镜1套。

2021年,引进抗衰塑身系统1台,环氧乙烷灭菌器1台,多波长激光手术系统[钬(Ho:YAG)激光手术系统] 1套,1470激光系统1台,激光共聚焦显微镜1台,小关节镜系统1台,高清电子内窥镜系统11台,彩色超声诊断系统4套,数字化医用X射线摄影系统1台。

至2021年7月,全院固定资产8019台,价值87310.1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上设备1292台(套),100万元以上设备163台(套)(见表1-3-5-1)。

表1-3-5-1 医疗设备投入情况表(单位:万元)

(四)总务后勤管理

20世纪70年代初总务科成立,成立之初主要提供简单的五金、木作修缮工作,并设有食堂、库房、锅炉、保洁等岗位。1995年,总务科实行科室、班、组三级管理,科室下设物业管理班、生活服务班。物业管理班管辖水电维保组、高供配电组、设备维保组、房屋修缮组。生活服务班管辖库房、食堂、配送中心、绿化组。经过近40年发展壮大,目前总务处主要负责全院各种物资设备的采购和供应工作;承担全院水、电的供应工作;负责维修房屋、家具、电器、水电设施及电梯、污水处理等设备,保持正常运转;负责医院各种布类物品的洗涤、缝补及配送监管工作;负责医院环境管理,包括环境卫生、污水处理及消杀四害、绿化工作;办好食堂,提供职工、病人、学生的膳食;负责病人及标本等各类物品的运送工作,2005年推进后勤社会化管理,医院与光华公司签订保洁、运送服务合同。

“九五”期间,试行定岗、定员、定责的科班组三级管理责任制,积极开展物资“三下”,处理“三漏”,保证“五通”的工作。在物资设备采购工作中,认真执行审批制度,充分进行市场调查,货比三家,价廉质优。投入115万元将院区全面装修及道路改造,绿化美化,创建无烟区,建立卫生管理责任制,1997年被评为“百家卫生达标单位”,2000年被市政府授予“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先进单位”。

“十五”期间,医院加快后勤社会化步伐,2005年与第三方服务公司签订保洁、运送和保安服务合同,年费用约354万。先后装修健康体检中心、呼吸内科、心胸与肿瘤外科、泌尿外科、血液免疫内科、妇科、急诊科、ICU病房,改善了住院患者就医环境,优化了医疗资源,盘活了有限业务用房。

“十一五”期间,鲤城院区新建心血管内科病房大楼一栋4层,重新装修小儿科、免疫血液内科、体检中心、内分泌科、消化内科、神经内科、眼科、耳鼻喉科、中医科、骨科、核医学科、放射治疗科、神经外科等病区,极大改善了病区环境。

“十二五”期间,医院加大了对鲤城院区的资源优化,重新装修碧霞楼4~7层、高维珊6层、旧门诊楼、供应室、急诊抢救室、呼吸睡眠室、儿科ICU、心内一区CCU、皮肤科、不孕症治疗中心、中心实验室、眼视光门诊、安全局病房等,建设核医学科ECT室、放射科DR机房,扩建碧霞楼八层中医科钢结构、食堂二层钢结构楼房、旧CT边二层楼房等工程,完成门诊6个楼层卫生间、旧门诊楼的水管、空调外机排水系统、爱国楼大厅柱子等改造,更换门诊楼电梯,新建钢结构吸烟亭。2012年更换后勤服务公司,改变入院病人被服“一套一送”的配送方式,进行集中配送,节约了人力,提高工作效率;完成高供配电室增容1000瓦,彻底解决长期供电不足及跳闸频繁等“痼疾”。新购无负压供水设备系统,解决了医院多个病区水压不足的历史遗留问题;完成锅炉油改气工作,改造后每年为医院节约40多万元。

“十三五”期间,开展行政后勤保障“优质服务百日行动”,建立和完善流程秩序,规范服务标准,创新服务举措,修订和完善《行政后勤保障精细化管理与服务手册》10个系列。大力整治卫生间环境,基本解决最受病人诟病的鲤城院区公共厕所卫生问题。进一步改善老院区诊疗环境,装修改造了消化内镜中心、妇产科病房、中医科病房、心内科重症监护室、理疗科、呼吸睡眠医学中心、食堂、技能中心、爱国楼大厅、耳鼻喉科病房、超声医学科等。完成老院区内公共路面“白改黑”改造,更换高维珊楼2部、医技楼1部电梯;完成污水处理改造工程及设备更新。

(五)安全保卫工作

1984年成立保卫科。1997年被评为创安合格单位,2000年顺利通过泉州市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检查,被评为“履行十项职责先进单位”。2013年荣获市级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三年行动二级单位的评审;2016年,荣获福建省第二轮“平安医院”;荣获2019年度和2020年度市级“平安单位”称号。

1996年组建12人的经警小分队,加强安全保卫和日常巡查。2005年保安服务工作外包。2011年医院成立医院安全生产管理委员会、平安医院活动领导小组及消防安全专项治理领导小组。2012年,市反扒大队7人小组进驻医院开展反扒工作。“十三五”期间,医院推进安全工作责任体系建设,完善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安全工作责任体系,实行院、科两级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明确各部门或科室和岗位职责,坚决落实“谁主管,谁负责”“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的要求。建立安全生产督导体系。在医院层面,建立医院安委会不定期督导、分管院领导带队督导和职能处室日常督导的工作机制;在科室层面,建立科室自查和安全员日常巡查的工作机制。同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考核体系,与各科室签订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层层传导压力。建立安全生产考核体系。将安全生产工作纳入中层干部绩效考核指标。建立科室安全员制度,与绩效挂钩。成立安全员队伍,制订安全员考核制度,明确安全员工作职责,营造人人参与、人人重视安全生产氛围,促进科室安全规范管理。

治安管理。医院门卫管理,做好医院门前“三包”工作,协同城管、派出所、交警等相关部门解决门前摆摊设点问题,使门前整洁有序;加强保安队伍的领导,充分发挥保安人员的作用;做好院内的治安防范管理工作,职工车辆管理工作;2001年曾短暂实行一年左右住院部实行封闭管理,陪伴人员凭陪伴证出入住院部;夜里加强对病房及各要害部门的巡查,清理无证人员及社会闲散人员。从2009年至今共处理案件近千起。不断加强医院安全监控力度,2003年医院设置9路监控录像机(磁盘模式)和16路模拟监控系统,而后逐步淘汰监控录像机及模拟监控系统,更改为高清数字监控系统,截至2021年7月两院区共计监控1578路(东海院区1033路,鲤城院区545路)。2013年11月在全院各临床、医技科室安装可对讲一键式报警系统共计60路(东海院区27路,鲤城院区33路)。2018年开始,开展为期三年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黑护工”“黑救护车”“太平间殡仪服务”等整治工作取得实效。加强院内车辆管理,为本院职工车辆上挂标志识别牌,推进实施病人及家属实行停车收费的管理方案。2019年10月18日东海院区正式启动电子停车收费系统。加强东海院区交通管理,多次与交警部门沟通协调,优化东海院区院内交通。为解决停车困难问题,2021年6月医院租赁东海院区附近荣兴停车场作为职工停车场,将院区内的停车位留给病人及家属。2020年1月起分别在东海院区门诊楼、明楠楼、核心病房大楼安装门禁系统,该系统共计刷卡机329台、可视对讲26台。

消防管理。积极配合泉州市消防支队的检查工作,对检查中发现的各项消防隐患进行及时的排除;开展安全防火教育,多次组织本院职工进行消防模拟演练,提高其处理火灾事故的能力;制定了防火措施,建立防火档案,疏散示意图。2002年鲤城院区门诊大楼安装烟感报警系统及按钮式手动报警系统;2010年门诊二楼开始使用喷淋系统;2013年起全面推行消防设施月检制度,提高医院消防安全防范工作,并聘请有资质的消防维保公司对全院的消防系统(消防自动报警系统;消防自动喷淋灭火系统;消防广播系统;消火栓系统;消防对讲电话系统;消防联动控制系统)每月进行1~2次的维护保养。2017年6月完成鲤城院区消防设施整改一期工程,解决院区内各个楼宇的消火栓系统和应急照明疏散指示系统。开展两轮以科室为单位的消防演练98场。

隐患排查整治。“十三五”期间医院积极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安全生产月、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排查和隐患整治、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工作、消防宣传月、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等,加强安全风险隐患拉网式大排查。2019年以来,按照“4个100%”要求,全院排查风险点370条,安全隐患824项,建立隐患台账,已基本完成隐患整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