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经费来源
(一)惠世医院的经费来源
惠世医院系慈善事业,以博爱精神服务广大民众,其经营性质为非营利性,对经费的收支只求平衡,不奢望盈余。其常年开办经费主要依靠医疗收入(占70%,最主要的是优等病房的收入)、教会补助(占30%)及社会捐助3方面维持。教会每年补助125英镑,并负责外籍医护人员的薪俸。医院还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医院董事会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贫困病人优待办法和标准,每月对贫困病人实行医疗费用优惠减免,约折合大米150担,每年得到优免的病人平均占住院病人的25%。1949年共有4772名病人得到优免,总价值折合大米127149斤。1951年1—11月全院业务收入112248.68元,支出139684.32元,亏损27435.64元,其中优待(免费)病人费用19373.69元,占总收入17.26%。
向东南亚国家华侨募捐也是医院建设发展的重要部分,71年来共获得菲律宾华侨3次巨额捐款。医院的大型建筑及重要的医疗设备均为募捐所得。1889年英国基督教长老会派白瑜纯医生来医院就职时就携带英国基督教青年会、白瑜纯本人及有关医师的捐款8000银圆;1917年满约翰(J.H.Mongomarg)院长赴菲律宾募捐,建成惠世医院病房主楼;美籍医师锡鸿恩(F.J.Stioz)院长于1935年往菲律宾募捐,得到华侨李清泉捐助,建成惠世楼西侧楼(李楼)及惠世护士学校新教学楼(南楼);1947年兰大弼往菲募捐,得款9万菲币、1.51万港币(合1.5万美元)。
国际慈善救济等机构和个人的捐赠也是医院经营经费来源之一,惠世医院时期共获得几次重要的捐赠,尤其是1946—1949年这段时间,还获得中华救济总署大量的药品、器械和医用耗材及食物等物资的捐赠。1947年获得菲律宾妇孺慰劳会专项捐款及捐赠厦门三层楼房产1栋,所捐款项在惠世楼1层建成现代化的病房手术室,共有手术室2间、麻醉室1间、消毒室1间、医师和护士办公室各1间、洗手室1间和器械室1间,并添置成套的进口手术器械,新建手术室于1950年1月21日建成投入使用,而原有的由1925年满约翰院长募捐建成的手术室,改为小儿科病房。1949年英国Newcastle青年团契会捐赠成套的红外线、紫外线灯和食管镜,并以此建立理疗部;长老会及个人捐赠手术无影灯、麻醉器械及咽喉镜。1949年4月美国援华会(C.R.M.和E.C.A.)向惠世医院认捐1.6万美元。1949年共获各种捐款美元55833.55元、港币11372.1元。1948年5月开业医师苏应南(惠世医院首届医师班毕业生黄中流的学生)捐售生韩庙后宅地2.54亩(见图1-1-1-8,此地办理过程中作价3000美元、支付处理纠纷补偿700美元),并于1953年7月动工兴建新门诊楼,1954年1月建成启用,该楼为两层红砖木混合结构,总建筑面积1293平方米。20世纪70年代末因在县后街北侧建设四层石构门诊大楼,这栋红砖楼改为行政楼,一楼为图书馆和病案室,二楼为会议室及行政职能科室,1993年拆除建设新门诊大楼(高维珊诊疗中心)。
图1-1-1-8 1947年12月苏应南捐地遗嘱
(二)惠世护士学校的办学经费
1934年5月惠世护士学校初创资金是由惠世医院和英国长老会联合出资共2.1万银圆开办的,利用惠世女院的建筑及部分医疗设备,启动资金和建筑及设备估值6万银圆。此后,惠世护士学校常年开办经费主要由惠世医院承担和拨付,英国长老会也有少量补助经费支持,每年所需经费视物价增长情况、招生数量有所不同,但总体是逐年增加的(见图1-1-1-9)。惠世医院每年平均拨款100万元(以下均为当时国币),最高拨款年度是1945年,达到310万元,而英国长老公会每年平均补助2万元。抗战胜利后,惠世护校还获得中国国际救济会拨给42.4万元的救助款,当年全校合计得款356.4万元。
图1-1-1-9 1944年惠世医院及英国长老公会闽南分会向惠世护校的捐款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