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医疗服务
CT/MRI室为满足临床各科室诊查需要,开展全身各脏器、器官疾病全方位的CT和MRI检查及诊断,同时可以完成双源CT心脏冠脉造影检查、动脉CTA、静脉CTV成像检查、周围血管CTA/CTV成像检查、骨关节CT三维重建、双能量结石分析、双能量痛风分析、肺结节分析、肺实质分析、CT仿真内窥镜检查、CT灌注成像、CT引导下介入治疗、磁共振扩散和灌注成像、脑功能成像、磁共振波谱成像、类PET-CT检查、胎儿及孕妇磁共振成像、磁共振动脉血管成像(MRA、MRV)、胰胆管水成像(MRCP)、尿路水成像(MRU)、内耳水成像、心脏功能成像、磁共振引导下介入治疗等。
CT/MRI室在多层螺旋CT、高场磁共振的临床应用方面处于市内领先水平及省内先进行列,可开展全身各系统的常规CT和MRI检查,以及CT/MRI功能成像等复杂检查,全面满足临床对各种疾病的影像检查要求;重视医疗质量安全,持续优化医疗流程,不断完善检查规范;从登记、检查、诊断、结果发放全过程各环节的质控评价,严格把握技术和诊断质量;同时,重视多学科合作交流,与医院多科室开展MDT综合诊疗讨论会、联合影像阅片讨论会,开展CT活检、腹腔引流,肿瘤介入等;根据医联体工作实际需求,新开放CT/MRI远程会诊,极大满足地方医院患者和临床疑难影像会诊的需求。
建科之初,为配合临床各科的需要,CT/MRI室主要开展了头颅、胸、腹部CT断层扫描诊断等业务。
1992年,CT室引进全身单排CT机。2001年,引进了双螺旋CT机,将CT检查技术全面应用于临床各科,促进了疾病诊断水平的提高,并在原有传统X线诊断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高年医生为学科带头人的学科特点与研究方向,为我科医、教、研水平的提高,为学科发展与梯队建设发挥了中坚骨干作用,使CT室的学术水平步入了福建省先进行列。
1996年9月,核磁共振室正式开机工作。医院MR设备引进晚,在全科团结奋斗、共同努力下,磁共振室顺利开展检查。
总之,CT室在郭天德、陈世勇两位科主任的带领下,开展了当时福建省比较全面的常规CT检查项目,为临床科室提供了必要的影像诊断信息,为科室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0年,CT/MRI室引进西门子双源CT,新开展了动脉CTA成像检查、周围血管CTA成像检查、冠脉CTA检查、双能量结石分析、双能量痛风分析、肺结节分析、肺实质分析、CT仿真内窥镜检查、CT灌注成像等检查技术,为临床诊疗提供了更多的检查手段,为医院的胸痛中心及卒中中心的工作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011年,医院引进全院PACS系统,其为具有示范意义的影像信息系统投入临床服务,使CT室影像信息真正实现无胶片化管理、医院内调阅会诊。
2013年,CT/MRI室引进GE 1.5T磁共振,显著提高了磁共振的成像质量,并开展了磁共振扩散和灌注成像、磁共振波谱成像、胎儿及孕妇磁共振成像、磁共振动脉血管成像(MRA)、胰胆管水成像(MRCP)、尿路水成像(MRU)、内耳水成像、心脏功能成像、磁共振引导下介入治疗等诊疗技术,极大地拓宽了磁共振的应用范围。在此期间CT/MRI室与临床科室合作进行了基于MRI检查的动物实验研究,积累了相关经验。
2015年,东海院区引进了第一台GE 16排CT,东海院区CT室正式运营。
2018年,东海院区引进Philips 3.0T超导磁共振,磁共振检查速度和图像质量都更上一个台阶。新开展的磁共振脑功能成像及颈动脉斑块成分分析,是对学科前沿的追赶和尝试,为临床诊疗及科研提供了新方法、新途径,2019年,东海院区新引进Philips 256排ICT,为医院整体搬迁后诊疗工作的便捷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依托先进的设备平台,CT/MRI室可提供全身计算机断层扫描(CT)、全身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近十年来,检查量以每年约5%的速度稳步增长。CT/MRI室为了让患者有一个舒适的就医环境,合理布局,标识明确,服务规范,文明用语;改变原有的工作模式,缩短患者等待检查结果的时间,应用手机、自助机等终端的进行检查预约,电子屏幕叫号;部分检查部门利用中午时间加班加点,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检查更多的病人;对门诊病人要求24小时内完成检查及出具检查结果,对住院病人要求48小时内完成CT检查及出具检查结果。对急诊病人要求半小时内完成检查及出具检查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