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医疗服务
在医院初建时期,儿科包含在内科和妇产科之中。
1979年,在福建医科大学校本部的支持下,医院决定创建儿科。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林曰铣主任医师被借调到医院指导创建儿科病区,1979年6 月1日儿科成立。医师除了林曰铣主任,还有于国义、何进东和王鲤珍,病房在妇产科病区。
随着儿科的建立,医院不断从各地补充新生力量充实儿科。凌水庭主任由龙岩市第一医院调入,卫经燕主任由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调入,王炳坤主任由部队转业再从泉州市人民医院调入医院,洪峻峰主任和许晴虹主任于1983年医大毕业来医院。周维佳主任于1985年调来我科。郑兴华主任由福安市立医院调入医院,王淑惠主任由晋江市医院调入医院,儿科队伍不断增强。
1984年,黄国英医大毕业分配医院儿科工作,于1986年赴上海医科大学研究生院深造,师承我国儿科泰斗宁寿葆教授。现为我国儿科心血管病及心脏超声科专家,为儿科领域的顶尖人物,目前担任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院长。
儿科建科初期,在简陋的医疗条件下,儿科医护人员表现出极大的工作热情和科研能力,救治了较多儿科危急重症病例,在国家级或省级医学杂志上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二级学科也有了分科。其中,卫经燕、王炳坤、王鲤珍侧重新生儿疾病,何进东侧重泌尿系统疾病,周维佳侧重呼吸系统疾病,许晴虹侧重内分泌系统疾病,郑兴华侧重血液系统疾病,洪峻峰侧重神经系统疾病及儿童保健,王鲤珍主任除新生儿外同时主攻儿童心血管专业,率先开展儿童心脏彩超检查,王炳坤主任早在1994年与台湾新生儿疾病筛选中心的肖广仁博士合作,开展新生儿疾病的早期筛查,王炳坤主任为闽南地区第一个儿科副教授,曾获得医科大学优秀教师称号。而王鲤珍主任则为闽南地区第一个儿科教授。卫经燕主任注重加强年轻医生的业务水平及外语培训,每周定期给年轻人用英语讲解病例,给年轻医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1996年,王炳坤、卫经燕、周维佳主持的泉州市科技项目“儿童微量元素的研究”获泉州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何进东、许晴虹主持的“男性青春发育与尿液精子检测”获泉州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何进东、蔡英健主任开展彩超引导下肾脏穿刺术,并撰写了多篇相关论文,肾穿的开展意味着儿科肾病诊断治疗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新阶段。
但随后,儿科由于经济等各种原因,经历了8年零奖金时期,医生流失严重,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医生执著地坚持在这片贫瘠之地,曾经的何进东、王鲤珍、周维佳、洪峻峰等几位老前辈,现在的汪勇芬、蔡英健主任均是坚守在儿科这个贫瘠土地上,干着下级医师烦琐的工作,维持儿科的日常工作,很多主任医生值了二十几年的一线班,毫无怨言。
进入2010年,国家对儿科工作重新重视起来,医院也成为我省首批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儿科发展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儿科医护的收入得到提高,待遇得到改善。
2012年8月,在原有的儿科病区里创建了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最初设置15张床,床位很快不能满足病人所需,2012年底增加到25张床,2014年扩张到28张床,在王鲤珍、许晴虹、汪勇芬主任的带领下儿科NICU团队开展了新生儿重症呼吸管理、早产儿静脉高营养、极低体重儿综合救治、危重新生儿脑保护、高频呼吸支持等,成功抢救了众多危重新生儿,NICU的医护队伍大多数经过国家部级儿童医院的专科培训,技术娴熟,经验丰富,NICU的建立及成长意味着我科新生儿抢救技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新时期。2014年王玉芳、卢鹏程开展了儿童纤维支气管镜技术,并首次应用于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2016年王玉珍、林春燕开展了PICC留置,2019年陈永存开展脐血管留置,刘明芳开展高危新生儿脑电图aECG监测技术及视频脑电图,均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团队建设逐步完善,拥有朱艺芳、陈永存、胡潇豪等中青年医生及专业技术过硬的护理团队,医护士专业理论及临床技术熟练。目前NICU抢救重病人数及成功率居省级医院前茅。NICU的快速发展为医院作为闽南地区危急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提高了新生儿围产期安全保障,也给医院带来了经济效益,东海病区投入使用后,NICU的床位数将达到50张。
转眼儿科已经创建40年,2019年儿科以优异的成绩迎来了自己的建科40年。当年陈联辉医生成功获得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紧随着汪勇芬、林良烽也分别获得了省、市级课题,儿科教研室获得了优秀教研室称号,新生儿团队获得了十佳团队称号,王玉珍获得了一项专利,这标志着儿科无论在技术或者在科研领域已进入一个新纪元。2020年我科林春燕、许珊珊、林月华等护士继续获得6项护理专利,这一切标志着我科护理工作已逐步摆脱单一的打针输液等单纯操作工作,向着护理科研领域进军,2020年陈联辉医生通过重重选拔被省卫健委选派德国进行为期3年的学习。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国家的希望,我科医护加强自身训练,不断改善服务,不仅给病患儿童良好救治,同时尽可能营造一个温馨的环境,便于孩子身心健康。在人文关怀方面,我科于2017年开始开展“用心呵护,关爱成长”等一系列关爱早产儿健康宣教活动,并且长期随访,取得很好的效果。同时,我科定期举办“关爱早产儿”亲子活动,医生护士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定期介绍早产儿喂养常识,开展了新生爸爸护理培训,给孩子们进行智护训练指导,让家长们受益匪浅。
儿科通过设立“图书角”“笑脸墙”“童心乐园”等健康宣教栏及医护沟通园地,开展不同形式的健康宣教。我科多次利用举办宣教课堂、报纸、床边宣教、赠送患儿小礼物、电话回访、护患沟通墙等渠道开展了多种健康宣教及医患、护患沟通工作。我科还设立儿科便民角,提供电蚊香液、温奶器、电吹风、指甲刀等日常生活物品,为住院患儿及家属提供便民措施。
在每年“六一”儿童节、元宵节,我科在儿科病房门口搭起了舞台,用花朵气球精心布置,为生病住院的小朋友们表演节目、派送礼物、扎花灯、煮汤圆等等。寓教于乐,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医患环境。
在儿科病人多、病区环境不好,病情变化快、静脉穿刺难度大,家属期望值特别高,而护士人手少的情况下,儿科的服务态度满意率从以前的低于95%,到现在每月均在95%以上;从以前因服务态度满意率不达标被罚款,到现在的被奖励。每月也会收到患儿家长的表扬信及锦旗,科室住院病人满意度不断提高。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这个阶段里,我科从基础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扎实基本功,奋发图强,认识不足,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不断学习提高,在新生儿重症治疗、儿童保健、儿童肾脏、内分泌等领域均不断提高,取得较好的成绩,让大家看到了儿科明天的曙光。
随着医院东海院区的全面展开,2020年8月东海产科病区开始正常运作,但是,儿科东海院区病区和门诊的建设却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及时跟上。新旧两院区同时运作,有经验的医护人员严重不足,医疗设备也短缺,重重困难再次摆在附二儿科人面前,附二儿科人再次发扬了不怕苦的工作精神,儿科人抱成一团,无论老幼,齐心协力,咬牙坚持,迎难而上。在东海儿科病区没投入使用前我医护人员响应院部号召克服重重困难开启东海院区儿科医护值班的征程及马不停蹄的两院区新生儿转运,同时,继续紧锣密鼓地催促院部进行东海院区儿科病房和门诊的装修设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