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间改革与发展取得的成绩回顾

一、“十五”期间改革与发展取得的成绩回顾

“十五”期间医院基本上完成建设与发展“十五”计划纲要的主要指标和内容。在学科建设方面,免疫风湿科、泌尿外科、心脏外科、神经外科、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超声医学取得了长足进步。开展了肾移植、心脏直视下多种心脏病的外科手术、脑干肿瘤的外科手术;开展了心血管病、脑血管疾病、呼吸性疾病、肝胆疾病的介入性诊疗及实时三维超声和实时超声造影成像技术;开展了微创腹部、胸部、妇产科、外科的微创手术;初步建立生物力学研究室、显微外科研究室;购置PCR和流式细胞仪等高端科研设备,初步建立起科研实验平台;加强重症监护治疗学科建设,完善EMSS、ICU和CCU;扩建血液透析中心,正筹建层流病房,并开展了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动脉闭塞性疾病;购置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两台当今最先进的心脏彩超和腹部彩超,对MRI进行升级,着手购置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仪(ECT),引进病理图像分析仪、数字化胃肠造影、骨密度仪,提高影像学科对临床各种疾病的诊疗水平;完善了内镜诊疗技术,初步建设内镜介入诊疗学科群;加大显微外科的建设力度,开展了多项显微外科手术,建立美容整形外科机构、一站式健康体检、妇产科不孕不育门诊;引进实验室检验科系统(LIS)和高端全自动生化仪和电化学发光仪,规范了临床检验科标准操作规程,提高临床检验水平。以上这些对今后“十一五”规划的学科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在医疗护理方面,始终把质量、服务放在首位,初步制定了医疗质量和护理质量管理和持续性改进方案,并组织实施。建立健全院、科二级质量管理组织,加强医疗质量关键环节、重点部门和重要岗位的管理,加强全员质量和安全教育,提高全员质量管理与改进意识。建立和完善各种诊疗常规,通过检查、分析、评议、反馈等措施,有力地促进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并为今后的持续改进医疗质量提供了坚实基础。

在科研教学方面,科研成果、科研课题中标数量、质量逐年提高,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二等奖和承担卫生部课题,发表了数篇SCI源论文。平均每年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出版在CSCD源论文近1/4。初步建立科研中心的实验平台,设立临床测试室、分子生物学室、生物力学实验室、显微外科实验室、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机构。配合医大,顺利地通过了教育部教学水平的随机评估,广泛开展了不同层次的在职教育,继续教育达标。申报了4项省级和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规模、质量取得长足进步,已开始招博士研究生。

在人才培养方面,加速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培养3名第二层次学科带头人、3名博士研究生导师、25名硕导,引进和培养12名博士研究生,医技人员中有54人取得硕士学位、护理人员中有119人取得大专以上学历,人才结构趋于合理,卫技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资格的占24.6%、中级职称资格的达26.8%。免疫风湿科成为福建省主任委员挂靠单位,各类专科分会中副主任委员达8位。

在管理方面,医院实行战略管理,坚持走内涵建设道路,坚持把质量和服务放在首位的管理理念,成立了采购管理办公室、绩效办公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办公室、院感办公室,规范了采购制度,初步形成了量化绩效考核管理、全程医疗质量管理、院科两级责任制管理、信息化管理、预算管理。试行新的分配制度改革,逐步实现了奖金档次分开,体现多劳多得,向重点岗位倾斜。初步实现了医院管理从医院规模型向优质、高效、低耗的质量效益型的转变。实行护士长和职能科室科长竞聘上岗、职称评聘分开及岗位考核制度,激发了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举办医院职工团聚日、颁发荣誉职工卡等措施,构建有特色的医院文化。

在运行机制和后勤保障方面,实行党风廉政、医德医风建设责任制管理,加强医护员工的政治思想教育、法律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取得了显著效果。实现后勤和保卫工作社会化,对门诊大厅、夜景工程、大门工程、内科病房楼及旧门诊楼进行改造,院容院貌及广大职工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