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医疗服务

一、医疗服务

20世纪80年代,血液专业组由吴顺荣、吴永珍、潘敬新、吴传宗等组成血液专科医师团队,收治各种血液疾病患者。1988年,潘敬新医师到苏州参加卫生部举办为期1年的血液病学诊疗学习班,吴顺荣晋升为副主任医师,血液专业组实施了三级查房,规范诊疗方案;1990年,潘敬新医师晋升为主治医师,积极筹建血化室,编撰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液病诊疗常规》,开设血液病专家门诊,临床诊疗量逐年增多,医、教、研全面发展。在临床科研方面,1993年3月,潘敬新在《中华肿瘤杂志》发表了题为《淋巴瘤肝损害及其临床意义》论著;当时,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产业兴起,制鞋业发达,由于防护措施不到位,造成大量鞋业工人苯中毒,血液科医师开展了大量的苯中毒流行病学调查和科研工作,该研究在国内外率先对苯中毒致急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AAA)患者采用雄性激素为主的方案治疗,并取得巨大的成功,有效率达85.7%,经长期随访,证实了雄性激素为主的方案可以治愈大部分苯中毒所致的AAA。以事实打破了“雄性激素不可治愈重型再障”这一国内外普遍公认的旧观念。正因为如此,在我们报道本研究成果时,《中华血液学杂志》编委会的专家们对此感到惊讶并质疑。他们认为,“按常例,再障的治疗,继发性难于原发性,而审稿中,苯中毒所致的再障疗效较好,似乎不合常理,请慎重核实”。编委会对本研究进行反复多次的讨论,要求课题组把全部原始资料寄到编辑部验证;最后,还要求我们把患者血及骨髓涂片寄往编辑部核实,本文才以论著形式发表于《中华血液学杂志》16卷8期(1995年),1997年福建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1998年福建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

进入21世纪以来,形成了一套科室业务发展管理体系,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

(一)科室管理

科室管理理念:团队力量的充分体现——只有一个团队的共同努力、团结奋斗,方可成功事业。

人文关怀为主要方法,充分发挥每个团队成员的创造性、主观能动性以及工作积极性。强调医疗质量和安全是医疗服务的核心。

学科建设口号:“内修品质、外创品牌”。

重视沟通:医与患、医与医、医与护。

管理重点与方法:责任到人、分工合作;定期、不定期督查; 奖罚分明;确实落实医疗核心制度;教学、研科工作制度化、常态化;细化护理管理与分工; 重视扶贫、临床路径、单病种、DDD管控; 加强暖心服务、人文关怀,定期召开工休座谈会、患教会。

因此,取得了良好的管理效果。

(二)医疗护理

血液科独立建科以来,全体医护人员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持续改进医疗服务质量”的理念,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努力钻研业务,不断提高学科的诊疗水平。2010年血液科是医院第一批优质护理示范病房医疗,2012年评为福建省优质护理示范病房。日常医疗护理实现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确实地保证了医疗护理安全和质量。临床诊疗、护理的质与量不断提高。各项诊疗均参照美国NCCN指南等国际指南及中华医学会制定的相关指南对各种血液病实行规范诊断治疗。白血病、再障、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疾病,均能做到精细分型、分层治疗,取得良好的诊疗效果。执行多发性骨髓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缓解后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6种疾病的临床路径。开放层流病房,收治再生障碍性贫血及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患者,减少了院内感染率,大大减轻了病人的经济负担。医疗质量显著提高,医疗服务不断改善,出院病人的满意度均不少于96.0%,业务收入增多,每百元收入耗成本控制较好(在工作人员增加的情况下)。

血液科先后成功抢救免疫相关全血细胞减少症并二重感染,甲亢合并急性粒缺、严重感染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抢救多例化疗后严重骨髓抑制合并二重感染患者,协助手术室、ICU抢救DIC、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成功抢救多例高危、疑难病人,如噬血细胞综合征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血液、循环、肾、呼吸、肝、脑、骨髓、周围神经等8个脏器)。

开展首例血浆置换及免疫吸附新技术、成功地抢救了极危重的获得性血友病。应用间充质干细胞输注新技术、成功地治疗难治性继发性骨髓衰竭症,病人造血功能重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分化综合征急性细胞白血病并小脑出血、脑疝、同时并存DIC、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标志着血液内科对白血病等危重病的诊疗技术达国内先进水平。自2006年以来成功进行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难治复发性白血病、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成功率达100%;并进行了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闭塞性脉管炎、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终末期肺气肿等疾病;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移植物抗宿主病;常规化开放层流病房,收治再生障碍性贫血及白血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患者,大大降低了感染发生率。2012年5月开设鲤城院区PICC专科门诊(2019年更名为静脉治疗专科门诊),2020年7月开设东海院区静脉治疗专科门诊,负责两个院区PICC、上臂输液港、经腋静脉CVC、中线导管的置管,接受本院及泉州市各级医院中心血管通道(PICC、CVC、输液港等)的维护、疑难血管的置管会诊及相关并发症的处理,完成了对全院静疗护士PICC维护的操作培训。在医院领导、护理部的关心指导下,在肖娓珠、林翠芬护士长的努力下,2015年1月,泉州市静脉治疗安全管理质控中心成立,而且挂靠医院,成为我国第一个静脉治疗护理的专科中心,6年来质控中心每年完成对泉州市二级及以上医院静脉治疗护理质量的横断面调查,根据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反馈、针对性培训。

2018~2020年,连续3年把静疗护理最重要的且适宜基础医院静脉治疗需要的规范、标准、专家共识进行巡回培训,让更多的基层医护人员在家门口就能接受培训,受到各级医院领导、医护人员欢迎和肯定,有力提升泉州市静脉治疗的质量,保证了输液的安全。护理团队在完成日常科室护理同时,积极申请科研课题,从2012年至今,护理团队申请12项省、地厅级科研课题,目前已经结题9在研课题3项。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中,肖娓珠护士长带领科室静疗团队利用班外时间积极钻研业务、努力创新,先后申请了10个新型一种新型专利项目;其中肖娓珠、林秋菊、林翠芬、等“一种医用导丝组件在PICC尖端心电定位的效果研究”荣获2021年第六届福建省护理学会科技创新奖二等奖。福建护理学会省推荐参加中华护理学会科技创新奖比赛

长期以来坚持较为稳定的研究方向,如血液肿瘤过继性免疫治疗,干细胞移植与干细胞工程技术治疗临床终末期的不治之治研究等。初步规划形成干细胞移植、白血病、出凝血疾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5个亚专科。

采取多元化健康教育方式,继续执行免疫血液内科健康教育执行单,创建微信公众账号“福医大附二院肿瘤照护论坛”,以各种积极生动的形式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宣教。推广5S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开展供者淋巴细胞输注治疗白血病移植后早期复发患者,取得圆满成功,这标志医院此项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2014年开展血栓弹力图仪检测技术,对血栓性疾病、出血性疾病、血小板异常性疾病、凝血因子缺乏性疾病、纤溶亢进性疾病等进行动态观察、监测,为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实验依据,自开展以来,血栓弹力图的检测已达5万多人次。2017年开始开展血浆置换、血液灌流及免疫吸附新技术,成功地抢救了数十名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极危重获得性血友病和高球蛋白血症等患者。

(三)科室特色

对苯中毒所致重型再生障碍进行系统、深入研究,积累了丰富诊疗经验,此疗效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并获得省级科技成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