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鲤城院区建设
泉州是我国著名的侨乡,旅居在港、澳、台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侨胞常常返乡省亲。在20世纪80年代,泉州地区医疗条件较差,爱国华侨们慷慨捐资助医,鲤城院区爱国楼、高维珊楼、碧霞楼、高维珊诊疗中心(现门诊大楼)等均为华侨捐资兴建。
1978年在县后街北侧征地建门诊楼1座,石混结构,面积4066平方米;1982年建“爱国楼”1座,五层石混结构,面积3830平方米;1984年建锅炉房1座,砖混结构,面积260平方米;1986年建污水处理及宿舍楼、三层砖混结构,面积854平方米;1988年拆除惠世楼西畔楼和西侧楼建高维珊病房楼,六层框架结构,面积4479平方米;1989年建洗衣场,三层框架结构,面积559平方米;1992年建“碧霞楼”,八层框架结构,面积4500平方米,1994年拆除原红砖门诊楼建“高维珊诊疗中心”(即现门诊大楼),十层框架结构,面积11108.54平方米;2000年,建设医技综合楼,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2001年钟楼片区1.9亩拆迁地划入医院建设规划,并于2009年建成四层框架结构楼房用作心血管病房,面积3211平方米。
此外,2001年医院租赁泉州市国家安全局原五层办公楼一栋1860平方米,先作为教学用房和职工宿舍,后作供应室、呼吸内科病房;2012年医院租用泉州教师进修学校2300平方米作为教学用房;2014年租用原泉州市气象局用房1060平方米作为学生宿舍区;2019年租用原黎明大学用房800平方米作为教学用房。
医院为职工谋福利、提供生活住房,历年来先后利用原有的医院旧建筑作为职工宿舍或拆除建成宿舍楼。裴巷41号原惠世隔离病院的改建:1953年此区域占地面积5.88亩,原有的医院及护校的建筑改成职工宿舍及职工托儿所;1973年拆除部分旧建筑建成1号宿舍楼,四层砖混结构,建筑面积1179平方米;1988年建成裴巷宿舍2号楼,四层砖混结构,面积867平方米。20世纪70年代末,连理巷原惠世护士学校教学楼改为职工宿舍楼及职工托儿所,1999年拆除该楼建成职工停车场。1974年在县后街建宿舍1座,三层石混结构,面积900平方米;1976年在米仓巷建宿舍楼1座,石木结构,面积435平方米;1979年在院内建红砖宿舍楼1座,五层砖混结构,面积2013平方米;20世纪80年代末惠世楼全部改成职工宿舍,直到90年代末因年久失修退出生活用房;1982年建食堂及宿舍楼一座,五层框架结构,面积1339平方米;1983年购置红梅新村商品房21套;1986年在米仓巷建宿舍楼一座,五层砖混结构1375平方米;1992年购北门宿舍楼2座,砖混结构,面积共2369平方米;1992年建东霞新村宿舍楼一座,六层框架结构,面积3000平方米;1995年建少林新村宿舍楼一座,六层框架结构,面积2700平方米;1996年又建米仓巷宿舍楼一座,六层框架结构,面积3612平方米。
医院积极开展惠世楼的保护工作,2003年医院向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申请将该幢建筑列为市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单位;泉州市文管会复函认为原惠世医院病房楼既有闽南建筑风格又带欧式建筑情调,具有典型代表性,基本具备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条件;2008年泉州市城乡规划局将惠世医院病房楼列入泉州市优秀现代建筑一级保护规划报市政府批准后纳入福建省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2013年,该建筑被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福建省文化厅列入福建省第一批城市优秀近现代建筑名录;2019年医院重启“惠世楼”保护修缮工作,邀请第三方设计公司进行现场地质勘察及结构检测、三维扫描及建模等,已完成“惠世楼”修复项目的整体评估工作,进入修复方案的设计阶段,即将进入施工阶段。2021年“惠世楼”被泉州市人民政府列为泉州市辖区第三批历史建筑。
截至1996年底医院总占地面积31.4亩,建筑面积44230平方米,其中业务用房23193平方米,生活用房21037平方米。
至2021年鲤城院区占地24.57亩,总建筑面积49227平方米,主要建筑及建筑面积:放射科楼(4层、1826平方米)、碧霞楼(8层、4667平方米)、内科楼(4层、2881平方米)、高维珊楼(6层、4317平方米)、爱国楼(5层、3830平方米)、高维珊门诊大楼(10层、11108平方米)、医技楼(7层、3418平方米)、县后街改造房(2417平方米)、旧门诊大楼(4层、4066平方米)、高供配电房(5层、656平方米)、洗衣房(4层、442平方米)、红砖楼(5层、2013平方米)、食堂宿舍楼(5层、1339平方米)、新洗衣房(2层、476平方米)、心血管内科楼(4层、3211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