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医疗服务
1984年,医院购置第一套纤维支气管镜——日本奥林巴斯BF-1T10,由内镜室林瑞福、苏若瑟两位主任开展支气管镜检查,开创了医院的可弯曲支气管镜检查,是国内较早开展可弯曲支气管镜检查的单位。
1988年,呼吸内科专业组成立,并开展高频喷射呼吸机治疗。
1993年,曾奕明开始独立开展支气管镜检查技术,并开创了医院治疗性支气管镜技术,这是医院介入呼吸病学的起点,是国内最早的少数开展介入支气管镜诊疗技术探索与创新的单位。
1994年,呼吸内科专业组引进熊牌33型呼吸机,开始开展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并在ICU开展现代呼吸机的培训。引进日本“美能多”肺功能仪,开展肺通气功能检查、气道蒸馏水激发试验、支气管舒张试验,提高了支气管哮喘包括不典型哮喘的诊断率。开展经纤维支气管镜局部治疗咯血,取得良好疗效。开展经支气管肺组织活检术(TBLB),大大提高了医院对肺部间质病、肉芽肿等肺部弥漫性病变的诊断水平。
1995年,呼吸内科专业组开展防污染(保护性)毛刷刷检下呼吸道病原体技术(是国内最早开展该技术的单位之一),大大提高了肺部感染病原诊断的准确性。开展经皮肺穿刺术、经皮纵隔穿刺术、支气管肺泡灌洗技术,结合经支气管肺组织活检术,使肺部占位病变的诊断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1998年,曾奕明首次在国内报道2例淋巴组织样间质性肺炎。
1998年,曾奕明在国内较早开展支气管镜下支架植入术等新技术,推动和引领各项呼吸内镜介入诊疗技术福建我省的临床应用。
1999年,曾奕明率先在省内开展经支气管镜纵隔及肺针吸活检术(TBNA),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
2000年,曾奕明在国内首创“球囊探查加选择性支气管封堵术治疗难治性气胸”技术,并在此后的十多年间不断推动了一系列的探索创新,最终在国际上建立了该技术的技术体系,使其在国内广泛推广应用、造福广大病患;2003年曾奕明团队在《中华内科学》发表了第一篇关于该技术的临床病例报告,这是当时我国介入呼吸内镜技术少数的创新之一,这标志着医院介入呼吸病学学术与创新进入国内第一方阵。
2000年,呼吸内科专业组开展睡眠监测初筛检查,这是医院睡眠医学的起点。
2001年,呼吸内科专业组率先在省内开展支气管镜下球囊扩张术治疗良性气道狭窄。
2004年,呼吸内科专业组添置先进的PB840呼吸机,开展相关呼吸力学临床应用。
2006年,呼吸内科专业组添置德国爱尔博电子医疗仪器公司的ICC200高频电刀治疗仪及APC300氩等离子凝固器、美国Polysmith多导睡眠呼吸系统、德国康讯公司POWERCUBER大型肺功能仪等先进设备;率先在省内、较早在国内开展支气管镜下高频电刀、高频电圈套器及氩等离子凝固器治疗以及经皮胸部肿瘤放射粒子植入术,并开展大型肺功能仪检查、多导睡眠呼吸监测系统诊断睡眠呼吸紊乱疾病、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等新技术。
2008年,呼吸内科专业组添置等离子射频治疗仪等;在国内率先开展支气管镜下等离子射频治疗、经皮胸部肿瘤微波治疗。
2010年,呼吸内科添置日本PENTAX 公司的SAFE-3000荧光电子支气管镜系统,是我省最早开展荧光支气管镜技术的医院;添置FI-9BS超细支气管镜、北京库蓝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的K300支气管镜用冷冻手术治疗机、美国伟康公司的Spirit呼吸机等先进设备;新开展了电子支气管镜检查、荧光支气管镜检查、超细支气管镜检查、经支气管镜放射粒子植入术;并开展了支气管镜下冷冻治疗技术成功治疗了黏膜下毛细血管瘤及毛细血管扩张、良性气道狭窄等,进一步丰富了大气道狭窄支气管镜下治疗手段。此阶段学科影响力日益扩大,门诊、出住院患者数、介入呼吸病学例数、肺功能检查数、睡眠监测例数等医疗服务能力指标进一步提高。
2011年,呼吸内科添置日本奥林巴斯公司BF1T260电子支气管镜系统及LTF-240可弯曲电子胸腔镜系统、澳大利亚ResMed-S9 CPAP睡眠呼吸暂停自动滴定系统、VPAPⅢST无创呼吸机等;率先在省内开展内科胸腔镜术、窄波成像支气管镜检查、CPAP自动滴定及治疗阻塞性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新技术。
2012年,呼吸内科购置德国STORZ公司的硬质支气管镜及相关设备;在国内较早开展开展内科肺减容术(单向活瓣支架植入术)、支气管硅胶塞封堵治疗难治性气胸、硬质气管镜检查;在省内较早开展右心漂浮导管植入术、大容量支气管肺泡灌洗术等。
2013年,呼吸内科在省内率先新开展支气管镜下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治疗良性气道狭窄等新技术;在省内率先开展了早期不可切除肺癌呼吸内镜综合介入治疗的探索;编写了《呼吸内科医师工作手册》《呼吸内镜技术诊疗常规》《呼吸内镜工作制度》等,使医院呼吸内科工作更加规范;全年门诊总数突破20000人次,出院病人超过1500人次;支气管镜诊疗操作超过1000人次,大型肺功能检查超过2000例,呼吸睡眠监测超过500例。
2014年,呼吸内科购置日本奥林巴斯公司超声支气管镜系统,在福建省最早开展超声支气管镜技术,在国内较早开展支气管镜下钬激光治疗、虚拟支气管镜导航技术。
2015年,呼吸内科在国内率先探索干细胞治疗支气管胸膜瘘技术并成功治愈1例省外转诊而来的患者,该病例于2018年发表于SCI期刊《Respiration》上,系国际上第6例、我国第1例。
呼吸内科在国内首创呼气末二氧化碳探查下难治性气胸封引流支气管,并在国际上率先建立了检测技术的方法学;在国内率先开展机器人三维靶向引导下经皮肺穿刺诊疗技术;在国内较早、省内率先开展热成形术治疗难治性哮喘;在泉州市率先开展体描箱测定气道阻力、肺容积、弥散等肺功能指标;在泉州市率先开展呼气末NO检测评价气道炎症;常规开展诱导痰检查、FeNO检查;举办泉州市首个肺癌患者教育交流会。
总体医疗服务能力(门诊总数、出院病人数、支气管镜诊疗数量及三四级手术量、大型肺功能检查、呼吸睡眠监测)较2010年翻一番以上。
2016年,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预置球囊防治支气管镜诊疗操作相关大出血等新技术;RICU正式投入使用;牵头成立胸部肿瘤MDT并开展工作,出院病人超过2500人次。
2017年,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在国际上率先开展房间隔封堵器(支气管封堵支架)治疗大咯血,在省内较早开展硅酮支架取出术、iVAPS通气在COPD患者中的应用、俯卧位通气在RICU中的应用等新技术;5月,开始每周常规开展无痛支气管镜检查;牵头组织“大咯血救治协作机制”建设,成立以RICU气道管理为中心、由急诊科、CT室、放射介入、胸外科、手术室共同组成的多学科团队;制定“大咯血救治协作机制”,成功抢救了一大批大咯血患者;形成区域内大咯血救治中心,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为医院“急、重、难”临床能力的建设做出贡献;购置三维定向经皮穿刺导航机器人开展计算机辅助精准经皮肺穿刺活检及介入治疗;远程医疗平台建设初见成效,并在医联体间成功开展远程教学、远程会诊等工作。总体医疗服务能力较大幅度提升。
2018年,福建省呼吸医学中心建设顺利完成预定建设计划,引进支气管镜LungPro导航系统、虚拟支气管镜培训系统、蓝宝石或接触激光治疗仪等先进设备700多万元,开展新技术5项,即房间隔封堵器治疗支气管瘘、980激光机在肺部疾病的介入治疗、半导体激光光动力在介入肺脏病的应用、重组人源化抗IgE单克隆抗体治疗中重度过敏性哮喘、经支气管镜蓝宝石半导体激光治疗技术。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在省内首次使用救援直升机空中转运收治呼吸危重症患者,为福建省呼吸危重症救治做出了有益的探索;RICU独立开展床边血滤、床边彩超等技术;三四级支气管镜介入诊疗技术超过60%。
2019年,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购置机器人3D靶向引导穿刺系统、支气管哮喘热成形射频治疗仪、新型超声支气管镜系统、体描箱大型肺功能仪、980激光治疗仪、半导体激光光动力治疗仪等先进设备900多万元;开展磁导航定位系统引导下经支气管镜肺活检术多中心临床试验;完成“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泉州协同中心”建设;新开展包括房间隔封堵器治疗支气管瘘及难治性气胸、支气管塞在大咯血的应用等新技术;牵头成立肺部结节MDT;抗菌药物合理应用MDT。开展ECMO、床边血液净化、PICCO监护等新技术;大力推动人工智能和智慧医疗,包括增强支气管镜导航系统、支气管镜电磁导航系统、虚拟现实支气管镜教学系统、术中导航超声仪、AI肺结节诊断辅助系统的临床应用工作。总体医疗服务能力(门诊总数、出院病人数、支气管镜诊疗数量及三四级手术量、大型肺功能检查、呼吸睡眠监测)较2015年再增加50%以上。
2020年,陈晓阳、陈云峰、蔡绵绵等18名医护人员参加福建省援鄂医疗队赴武汉抗击新冠疫情,出色完成了救治任务,实现“救治患者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的目标;东海院区睡眠医学中心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占地面积380平方米,设立10间睡眠监测室;与福建省立医院联合申报国家区域呼吸医学中心,并通过专家组审查;开展LungPro导航支气管镜下治疗巨大肺大泡等新技术;开展BTPNA、激光治疗、封堵治疗、光动力治疗、肺减容术等支气管镜下新项目共计9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