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学科建设
医院按照“构体系、筑平台,创中心、建基地”的学科发展思路,系统推进“一个中心、三大体系、八大平台”等学科群建设,新增各级各类中心、基地、学会挂靠单位20多项,包括全国首批PCCM专科规范化建设项目三级医院优秀单位、视障辅助技术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泉州协同中心、全国出生缺陷防治人才培训项目培训协同单位、国家心肺预防与康复协作网示范中心、全国首批痛风规范诊治服务中心达标单位、骨质疏松症防治合作基地、中国心衰中心认证单位、福建省海峡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全科分会等。“消毒供应中心质量持续改进项目”在国际供应室年会上被选中为全球的优秀案例;发现并报道我国首例HAM/TSP病例;报道全球第6例、我国第1例成功采用干细胞治疗支气管瘘病例;神经内科翻译完成国内第一份闽南人认知筛查表;在省护理学会第八届专业委员会换届选举中,1人当选常务理事,1人当选理事,20人次在各专业委员会任职,其中主任委员2人、副主任委员7人。4人当选中华护理学会各专委会委员。首位护理硕士生导师招收护理研究生。
提升“急重难”能力,打造“高新特”品牌。以“产科医学中心”医联体为载体,推动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高级卒中中心实行多学科诊疗模式;与各基层医院签订区域协同救治合作协议,推进“功能互补,区域联动”的胸痛中心建设;成立以RICU气道管理为中心、多学科共同组成的“大咯血救治协作机制”;推进“多学科诊疗门诊”模式的探索和建设,完善MDT住院和门诊流程,现有备案24个协作组;推进“临床分子诊治研发中心”等“精准医疗”平台建设;筹备建设创伤中心;鼓励开展“高、新、特”技术,修订《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管理制度》,全院开展新技术、新项目62项。成立福建省首家“医联体航空医疗救援联盟”,成功从德化县医院转运一位危重症患者,成为在医院医联体单位及闽西南地区之间进行病患者空中转运的首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