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建设与发展情况
“十一五”期间,医院认真贯彻党的卫生方针政策,在福建医科大学和福建省卫生厅的正确领导下,抢抓机遇,锐意改革,科学谋划,基本完成了医院“十一五”发展规划目标要求。
(1)医院规模不断扩大,职工分享发展成果。“十一五”期间医院固定资产总值从2005年16555万元增加到2010年23444万元,增幅达到41.61%;2010年门急诊总量达到74万人次,较2005年的47万人次增长57.45%,出院病人3.46万人次,较2005年2.2万人次增长57.27%,业务收入达到50900万元,较2005年25566万元增长99.09%,职工个人所得分配9789万元,较2005年4506万元增长117.24%,人均年收入总额8.85万元,较2005年4.48万元增长97.54%。
(2)就医环境明显改善,设备投入不断增加。“十一五”期间鲤城院区新建心血管内科病房大楼一栋4层,新增医用建筑面积3211平方米,重新装修了部分病区,包括小儿科、免疫血液内科、体检中心、内分泌科、消化内科、神经内科、眼科、耳鼻喉科、中医科、骨科、核医学科、放射治疗科、神经外科等病区,极大改善了病区环境;“十一五”期间设备投入共计11178万元,其中万元以上医疗仪器设备878台,购置了超高速多层螺旋CT、C型臂X线机、骨科运动肌电分析系统、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直接数字化拍片系统(DR)、计算机放射成像系统(CR)、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电子鼻咽喉镜、放射性粒子治疗计划系统、血液透析机、超声刀、体外冲击波碎石机、眼科手术显微镜、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全自动尿中有形成分分析装置、麻醉机、多参数监护仪、呼吸机等大型医疗仪器设备。
(3)学科建设水平大幅提升。2007年医院遴选免疫内科、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内分泌科、肾脏内科、泌尿外科等6个专科为医院重点学科,2010年重新遴选了第二周期重点专科,包括免疫内科、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血液内科、内分泌科、泌尿外科和普外科等7个,同时遴选肾内科、耳鼻喉科和影像介入科作为重点扶持专科。重新修订了《重点学科管理办法》,设立学科建设横向联合项目启动基金,加大了对重点学科和扶持科室的投入力度,包括在资金、设备、人才、空间等方面都予以倾斜,推动医院学科建设上一个新台阶。医院开展了经支气管镜电刀及氩气刀治疗、自体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糖尿病足、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再生障碍性贫血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淋巴瘤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开展新型生物制剂治疗难治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浆置换及免疫吸附术,采用双柱锁定接骨板治疗肱骨远端骨折、桡骨远端骨折,采用全脊椎切除术治疗椎体肿瘤,颈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上颈椎骨折,开展实体肿瘤内植入粒子放射术、部分肝血流阻断肝肿瘤切除术、腹腔镜下消化道肿瘤根治术等一系列新技术、新项目。
(4)医疗质量管理进一步规范。医院始终把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放在首位,结合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和省卫生厅等级医院评价与评审工作,持续改进医疗服务质量,确保医疗服务质量不滑坡,同时狠抓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各项医疗制度,强化院科二级目标责任制管理,将医疗质量管理关口前移到科室,促进各项医疗核心制度的落实。从2008年起每年定期开展医疗服务质量月活动,以“质量、安全、服务、绩效、费用”为主题,以缺陷管理“五个不”——质量内涵认识不含糊、质量过程管理不滑坡、核心制度落实不缺项、责任落实不缺位、反思医疗过失不留情为工作主线,加大了督导检查力度,有力提高了医院整体医疗服务质量,建立健全了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长效机制。2007年和2010年医院顺利通过了省卫生厅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两次复评。
(5)科研教学水平稳步提升。医院依托自身免疫病研究室、介入超声研究室、肝胆研究二室、耳鼻喉研究三室、手外科研究室、糖尿病研究室、肾病研究室、骨科生物力学研究室、睡眠呼吸研究室等9个研究室和科研中心为平台,大力发展科研项目,“十一五”期间共有161课题获得各项资助,其中国家级7项,省级42项,重大课题有福建医科大学课题三项(235万),参与2项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一项中日国际交流项目,两项课题获国家自然基金资助,23项获省市级科学进步奖。有861篇论文被录用或发表,其中SCI源35篇,CSCD源198篇。“十一五”期间开展继续教育项目18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15项。医院遵循高等医学教育发展规律,进一步加大教学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医院教学水平。“十一五”期间招收全国统招博士生12名,硕士研究生141名;经省卫生厅严格评审,6个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通过验收;继续承担福建医科大学临床本科教学,泉州医高专的内科学、外科学的理论和见习课程,拓展了解放军一八〇医院和安溪县医院两个教学点,教学工作迈向院内外合作的新模式。同时定期开展“福医二院教学科研质量月”活动,提高医院科研水平,促进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进一步树立“科教强院”的基本理念,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
(6)人才培养力度进一步加大。加快医学人才储备和培养,目前医院拥有博士21人,硕士134人,中青年医师获硕士及以上学位比例达到42%。重视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引进工作,“十一五”期间曾奕明教授入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同时入选福建省百千万人才人选,吴文华博士被选拔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人选,另还有7名被遴选为福建省卫生系统第四批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林玲、吕国荣教授被确认为泉州市第四批优秀拔尖人才,林玲教授被泉州市委、市政府授予首届“市杰出人才提名奖”荣誉称号,崔闽鲁主任医师荣获第一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称号;引进放射治疗科、重症医学科学科带头人,引进泌尿外科、胸心外科、血液内科等多名临床医学博士来院工作。聘任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Onno教授、纽约大学西奈山医学院助理教授、玛摩利医学中心血液及肿瘤科副主任黄夷伍、纽约大学西奈山医学院附属医院玛摩利医学中心黄若青博士、美国圣路易斯维尔大学医学院雷振民教授、日本山梨大学医学部生化学教研室许昭俊博士为医院科研顾问、客座教授,带动医院相关专业学科的发展。
(7)行业作风进一步好转。围绕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不断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减少医患矛盾。进一步规范完善了药品和卫生耗材集中招标采购制度,大力整治收受“回扣”“红包”等不良行为,加强医务人员医德医风教育,切实树立了医院的良好形象,行风满意度均达到了90%以上。
(8)东海院区建设进度加快。在泉州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以行政划拨价获得了142.6亩土地建设东海院区,使医院版块扩大了6倍。此工程纳入省、市重点项目,工程按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原则,Ⅰ期工程经泉州市人民政府同意实行代建制,由泉州市建设局负责代建组织工作,Ⅰ期工程建设内容包括门急诊医技楼、260张床位的专科病房楼、高压氧舱、锅炉房、部分室外工程以及核心病房大楼的基础和地下室施工,总投资29905万元。该项目自2009年6月份代建,已完成总投资1.4亿元,其中门急诊医技楼现已完成污水处理站、院前广场和主体结构封顶、结构验收,进入室内外装修阶段。妇儿病房楼已完成基础施工,核心病房楼地下室工程已完成地下室开挖爆破,高压氧舱、锅炉房工程进行基础开挖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