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机构变革

一、机构变革

20世纪80年代,血液科成立。爱国楼(7号楼)建成启用后,内科病床数有所扩展,血液科被安排在3、4层,分内一科和内二科两个科室,共90张床位,吴景元担任内科行政主任,那时,适逢“文化大革命”后入学的1977—1980级毕业生留校分配到内科,增添了大量的新生力量,为了把内科发展壮大,吴景元进行了全面的工作部署,开设了危重症监护病房,实行总住院医师制度,陆续选送年轻医师到医大进修青年高级英语,并有计划地先后派往北京、上海、广州乃至国外进修各种专业,为将来学科专业化及三级分科做人才储备;同时把原来的华侨干部病房纳入内科统一管理和轮转,1985年,吴顺荣、吴永珍、潘敬新分工筹建血液专业组,分管15张病床,1987年,潘敬新到福建省血液病研究所进修学习血液形态学及生化检查,血液专业组开始重点收治血液专业疾病的病人,逐步实施血液专业分级查房,大大提高了血液病的诊疗水平。20世纪90年代初,高维珊楼(6号楼)建成,神经内科独立分科,大内科安排在供应室楼(4号楼)1、2层,实际病房数100张。内一科设消化专业组、血液专业组、肾脏专业组和风湿免疫组;内二科设心血管专业组、呼吸专业组、内分泌组和中毒病人收治。20世纪90年代末期,内一科搬迁到高维珊楼4层,虽然病床数没有增多,但病床周转率提高,血液组的门诊、出院病人明显增多,病种较齐全,危重症比例显著增高。

2006年2月,旧门诊楼重新装修及体检中心楼启用,医院重新布局,血液和免疫科在旧门诊楼3层为23病区,血液、免疫分别独立建科,陆续招收血液专业硕士毕业生,为血液科的业务等发展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医护人员的队伍不断扩大,派出进修干细胞移植的医护人员已学成归来,干细胞移植层流病房建成,23病区成立了免疫与血液内科,由潘敬新科主任、肖娓珠护士长负责管理。编撰了《血液病诊疗常规》,医疗护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开展了干细胞移植术,血液科无论是在床位数、专业水平和教学科研都有了飞速的发展。

2019年7月,医院东海院区核心病房启用,风湿免疫科整体搬迁至东海病区,血液科整体保留在鲤城院区旧门诊楼3层,翻开了血液科发展的新篇章。牵头联合骨科、影像科、病理科、消化科、肾内科、心内科、呼吸科等多个学科组建立了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2个多学科诊疗协作组。积极参与院内血栓防控工作,建立血液科专科特色血栓风险防控评分系统、出血风险防控评分系统并应用于临床实践。

2020年7月31日,血液科全体搬迁至东海院区明南楼6层73病区,迎来了血液科科室发展的新纪元,建立了福建省淋巴瘤防治分中心和ITP规范诊疗中心。

2021年6月8日,鲤城区院血液科23病区重新启用并开始收治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