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医疗服务
微生物实验室集医疗、教学、科研三位一体,秉承“天道酬勤、慧目识菌”的工作理念,以服务临床为宗旨、以合作发展为理念、以建设抗感染平台为目标,为患者提供准确、高效、公正、科学的医疗服务。科室设立细菌学组、真菌学组、血清学组、分子生物学组等亚专业学组,担任着病原学检测、院感环境卫生学检测、院感监测、细菌耐药监测、传染病监测、为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全国真菌病监测网提供监测数据等任务,参加国家卫健委和福建省卫健委临床检验中心、福建省和泉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的室间质评,取得优秀成绩。
作为新成立的科室,从科室良性的长远发展出发,狠抓管理体系的建设。科室根据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等质量管理文件,建立合理的组织架构,制定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完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实验室的标准操作程序文件和各种记录表格。科室从单一的室内质量控制模式,正逐步建立、完善为全面的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文件,建立、健全实验室的生物安全体系。
科室秉承临床为根基,教学和科研为翅膀的理念,临床、教学、科研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全面提升临床微生物检验的学科水平。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为临床提供以下服务。
(一)病原学检测及药物敏感性试验
病原学检测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实验室依据,是成功的抗感染治疗的重要因素,是细菌耐药监测数据的基础。临床微生物实验室不断加强自身平台建设,引进自动血培养系统、自动鉴定及药敏系统、自动染片机、microflex MALDI TOF质谱仪、荧光显微镜等自动化仪器设备,提升实验室检测能力。传统的实验室检测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涂片镜检技术:革兰染色、抗酸染色、弱抗酸染色、瑞吉染色、KOH压片镜检、乳酸酚棉兰染色、墨汁染色、真菌荧光染色。
培养技术:需氧培养、厌氧培养、二氧化碳培养。
药敏试验:自动化药敏试验、K-B法药敏试验、E-test法药敏试验和微量肉汤稀释法药敏试验。
覆盖细菌、分枝杆菌、放线菌、真菌、支原体等病原体的分离培养和药物敏感性试验。
(二)感染性疾病相关血清学检测
除了传统培养技术、形态学检查外,还开展免疫学快速检测技术、如:肺炎链球菌尿抗原检测、梅毒反应素实验、隐球菌荚膜抗原试验、志贺菌、沙门菌血清学凝集试验、霍乱弧菌胶体金快速检测试验等。
(三)耐药表型、耐药机制的研究
建立少见耐药表型以及罕见耐药表型复核制度,检测MRSA、VRE、ESBLs、AmpC、CRE等菌株,并对其进行耐药表型鉴别和分型、快速区分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的酶型等。
(四)为院感防控提供技术支持
承担着全院院感环境卫生学检测及院感监测任务,为可疑发生的院感事件提出预警;进行菌株同源性分析,从而可以溯源院感的发生,为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提供实验室支持。
(五)医院细菌耐药监测,发布耐药监测报告
发布季度、年度耐药监测报告,为抗菌药物管理和合理使用提供参考依据。
(六)传染病监测
监测霍乱、伤寒、痢疾、梅毒等传统的传染病及新发传染病的发生。
为临床提供最快速的检验信息是微生物实验室的重要目标之一,除了具备平台、人员、规范以外,工作模式和工作流程的改进也是关键要素。临床微生物实验室通过增设中班岗、夜班岗等专业岗位,通过标本不间断处理、报告不间断审核发放等多项举措,改进原来的工作模式,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加强与临床科室的沟通,临床微生物实验室主动参与临床病例的会诊和讨论,召开双边的沟通会议,向临床解读微生物检验报告结果,定期发布细菌耐药监测信息,让临床医师及时了解国家、本省、本科室的病原菌构成与细菌的耐药趋势,充分利用院感监测结果进行监督管理,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同时将临床医生请进实验室,多学科合作,共谋发展。
下一步,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将继续深化学科建设,持续提升科室的综合实力,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检验服务。不断规范试验方法,提高耐药监测的水平,通过多部门跨领域合作,提高全民对细菌耐药危害性的认识;研究开发感染预防控制新技术与新方法,为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提升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水平以及建设高水平医院起到平台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