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发展概况

第一节 发展概况

医务部是医院主要的职能部门,在医院党政领导下,具体组织实施全院的医疗工作,处于医院医疗管理运行的“枢纽”位置。创科至今,随着医院各个发展时期任务的变化,医务部职能及其机构设置、工作方式也相应地调整和变化。

惠世医院设立医务部门或专人管理医务职能工作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期,当时聘请了吴祝三、郑辉昇两位医生协助叶启元院长管理医务工作,此后的各任院长均有指派1~2位医生专管医务工作。

从1942年兰大弼担任院长开始,医务主任就由院长兼任,直至医院被政府接办。20世纪40年代,医院进入规范化的现代管理体制,医务人员增多,各临床医技科室均设立科主任,医院在董事会领导下由院长负责管理,并采取院科两级管理模式。

20世纪30—40年代,鼠疫、霍乱、天花、疟疾、性病等传染病高发,积极开展传染病防治工作,1940年启用隔离病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医院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深入、持久开展以消灭天花、鼠疫、霍乱等烈性传染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

1954年5月,医院重设组织机构,设立医务处。同年,组织下基层普查、防治地方病、流行病。

1958年,医务部更名为医务科,其后在一系列政治运动中调整设置。同年,组织血丝虫普查及蛔虫普查。

“大跃进”运动开始至“文化大革命”初期,医务科定期组织医疗队下乡巡回医疗,指导发展南安、安溪、永春、德化等县医院的医疗技术业务;抽调医务人员支援永春县医院和安海医院的医疗业务工作;固定在德化县赤水保健院设立下乡医疗中心点。

1961年,医务科建立和巩固各种有效的医疗制度;1962年,组织医疗队在南安英都、石井两区进行食道癌普查。1963年,加强“三基”(医疗、技术、制度)工作,贯彻计划生育方针,成立计划生育指导小组。

“文化大革命”期间,医院受到累及,一些医疗、护理工作制度受到破坏,教育、科研发展基本停顿。

1973年10月,作为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医务科重新组建,1978年正式复科,主要负责医疗、科研、教学、病案、公共卫生等内容。

20世纪70年代,在推广“一针一草”中草药防病治病群众运动的推动下,医院挖掘、继承和发展民间中草药经验;开办支农门诊,组派医疗下乡,前往张坂公社卫生院、崇武公社卫生院开展肿瘤普查,开展防病治病保健工作;开展农村妇女“两病”普查普治工作;创办《新医药通讯》杂志2期(佚失),与兄弟医院交流和推广经验;和解放军第180医院合作研究乙型肝炎抗血清治疗。

医院归属福建医科大学后,医务科负责其医学系临床教学的安排工作。1978年,开始有接收进修记载,迄今累计接收3000多人次来院进修学习

20世纪80年代,医院设有科研动物实验室,各科室均有科研课题。医务科主要负责人参与福建省医学院卫生系的复办(1980年)、口腔医学系的设立(1984年),承担两系学生的临床教学和实习。1982年,医院被定为福建医学院卫生系临床教学基地,医务科负责组建7个教研室(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耳鼻咽喉科、放射诊断学、中医学等),后发展为福建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同时,担负晋江卫校医士班、护士班的临床教学工作。受省卫生厅委托,每年举办一期全省骨科医师进修班,招收7~10名学员。此外,作为本地区放射科、妇产科、五官科进修基地,每年接收各地区基层医院选送的学员进修。

为发挥医院素有的外科优势,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1981年和1983年,经批准在本省率先建立华侨门诊和华侨病区,为华侨、港澳台同胞来院诊疗和健康检查提供便利和优质服务,广受赞誉。

进入20世纪90年代,医务科工作内容不断扩大、工作领域不断拓宽、工作内容不断增加,对医务科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提出了新的要求。1993年,医务科主抓毕业住院医师“三基三严”培训。

1994年,帮助医院获评“爱婴医院”;同年,科教科独立设置。

1995年8月,医院加入福建省医学会,医务科负责主要业务往来。

医务科从1995年9月19日开始宣传动员,至1998年11月,帮助医院获得卫生部首批“三级甲等医院”称号,并于2007年、2010年顺利通过福建省卫生厅三甲复评。

为了进一步强化医务科工作执行力,医院优化和扩充机构,2000年成立医保办(后独立)。2004年,为加强院感控制管理水平,在分管院长及医务科的组织下,独立出院内感染科。

2005年5月,医院设立公共卫生应急办公室(简称应急办),与医务部协同办公。

2009年,医院成立医疗纠纷调解办公室,挂靠医务科。

2014年6月,医务科更名为医务部。

2015年1月,医务部增加东海院区办公室。

2019年8月,医务部主体迁往东海院区,鲤城院区医务部继续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