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大事记

第五节 大事记

20世纪50年代,开展鼻内筛窦手术、中耳乳突根治术、鼻中隔矫正术、消化道及呼吸道异物取出术等手术。

1955年5月,五官科独立建科,五官科多数医师同时兼任耳鼻咽喉科和眼科的临床业务。

1962年,在省内率先开展鞍鼻整形术、喉全切除术、上颌骨全切除术、鼻中隔翻转腭成形术、扁桃体挤切术。

1964年,在国内率先开展鼻中隔翻转新腭板成形术。

1966年,成立耳鼻咽喉科,成功开展鼓室成形术等显微手术。

1983年,成立耳鼻咽喉科教研室,林兆榕任教研室主任。我科在动物实验基础上完成省内首例喉部分切除+喉成形+喉功能重建术。

1984年,开展国内首例唇下梨状孔径路脑脊液鼻漏修补术及省内首例鼻中隔成形术。

1986年,开展省内首例面中部翻揭梨状孔径路鼻腔脑膜脑膨出切除术及中鼻甲翻转修补术;开展严重鼻出血新止血法-筛窦开放填塞术;开展首例上颌窦钩状突扩大切除鼻侧壁造口术,开展首例全喉切除隧道遮檐式发音重建术。

1991年,耳鼻咽喉科单独设立病区(11病区)。

1992年,柯渊旋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

1994年,成立福建医学院耳鼻喉科研究室三室。

1998年,获硕士研究生学位点,开始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

2010年,通过福建省首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评审,洪育明任基地主任,开始招收、规范化培训住培医师。开展新技术:等离子辅助下的上气道成形术、等离子辅助下的扁桃体切除术、等离子辅助下的腺样体消融术。

2012年,开展新技术有泉州市首例人工耳蜗植入术;皮肤点刺试验确诊过敏性鼻炎,并针对变应原进行脱敏治疗;应用低温等离子消融微创切除下咽、喉部肿瘤;开展下颌骨离断外旋+咽旁间隙肿瘤切除与修复;鼻内镜下眶减压术治疗眶尖综合征;颈部带状肌修复气管原发性良性肿瘤切除致气管狭窄;眶骨骨折个性化钛网眶壁重建术;低温等离子辅助下行改良腭咽成形术治疗成人鼾症;髂骨联合胸大肌皮瓣修复口底;重建治疗累及下颌骨的牙龈癌;采用多径路钛板内固定术治疗全面部骨折;超声刀腮腺肿瘤切除术。

2013年,开展新技术有在闽西南地区率先开展了CO2激光微创手术,该术处于省内领先水平;胸大肌肌皮瓣万能瓣的应用,该术方便、合理,可有效修复头颈-颌面肿瘤切除后的缺损。

2014年,开展新技术有CO2激光在会厌囊肿、声带息肉手术中的应用;人工听骨重建,该术可减轻手术创伤、提高疗效。

2015年,顺利通过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认定,洪育明任基地主任。开展新技术:残喉气管黏膜瓣修复下咽颈段食管癌切除术后的黏膜缺损(喉代下咽颈段食管);保留下唇完整下颌骨离断、咽旁肿瘤切除术;颞下窝进路面神经肿瘤切除、耳大神经移植术;皮质类固醇激素耳后注射辅助治疗突发性聋;不同手术入路治疗髁颈骨折的比较;颌面部皮肤癌缺损与皮瓣设计。

2016年,开展新技术为前臂及股前外侧游离皮瓣在头颈肿瘤切除术后组织缺损修复的应用、唇颊扇形组织瓣旋转推进修复全唇缺损、双叶瓣修复鼻背肿瘤切除术后组织缺损、带蒂额部皮瓣修复鼻部肿瘤切除术后组织缺损、茎突隔膜入路咽旁间隙肿瘤切除术、微型钛板固定技术在喉软骨骨折中的应用、自体残余听小骨的听骨链重建术、声导抗咽鼓管功能测定中的应用。

2017年,开展新技术,包括声门型喉癌甲状软骨开窗抽屉式切除微型钛板内固定喉功能重建术;频闪喉镜检查;眼震电图检查。SCI论文《PCL-based thermo-gelling polymers for in vivo delivery of chemotherapeutics to tumors》被“web of science”遴选为高被引论文。

2018年,耳鼻咽喉科获医院“优秀住培基地”,开展新技术为游离耳郭复合组织瓣在鼻尖、鼻翼恶性肿瘤术后缺损的应用、下咽+颈段食管恶性肿瘤切除术+喉全切除术+游离前臂皮瓣食管再造术、耳内镜下鼓室成形术(夹层法);下颌牙龈恶性肿瘤切除术+下颌骨节段切除+游离腓骨肌皮瓣转移修复+下颌骨成形术+钛板内固定术、低温等离子辅助下倒刺线改良咽侧成形术+腭咽成形术。

2019年,中共耳鼻喉科党支部成立,郑朝晖任支部书记(2019年至今)。开展新技术为自体下颌骨移植及高分子材料(骨粉)在下颌骨缺损重建中的应用、CO2激光在喉显微外科的应用、游离腓骨瓣在牙龈癌术后缺损中的应用、钛板辅助下游离鼻中隔软骨在眶底壁术后缺损重建中的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在舌癌术后缺损中的应用、硅酮T形管置入治疗复杂性声门下气管狭窄、单鼻孔成形术在高龄巨大鼻翼基底细胞癌切除术的应用、内镜辅助下分段切口在颈深部、气管、食管及胸部钢筋穿通伤的应用。

2020年,柯渊璇主任捐献10万元支援武汉协和医院抗击新冠疫情;开展新技术为颅底及侧颅底恶性肿瘤切除术+游离组织瓣重建术。

执笔人:洪育明、梁振源、郑朝晖、陈碧玲、陈绵绵、陈翊民、陈晓芳、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