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教学科研

二、教学科研

(一)教学(本科及研究生)

20世纪80年代,内科教研室主任由吴景元主任担任,主要的教学任务是福建医学院的临床实习生,吴主任十分重视临床教学,认真落实福建医科大学的教学制度和教学方案,使临床教学工作逐步规范化。

福建医学院更名为福建医科大学后,成立多个学院、学系,附属二院成为第二临床医学院,公共卫生系相关临床课程被安排到第二临床医学院教学,从20世纪90年代初内科教研室承担公共卫生系内科学理论大课的教学任务。

20世纪90年代后期,林玲教授接任内科教研室主任,公共卫生系的教学任务转到厦门,第二临床医学院随即承担了临床医学系内科学理论大课的教学任务,同时临床见习、实习的学生显著增多。随着1998年第一名统招硕士生入学,内科研究生教学从无到有开始起步发展。1999年林玲、黄子扬在《中华医院管理杂志》发表了教学研究论文《浅谈临床研究生培养方式》。

2002年起,黄子扬教授接任内科学教研室主任,潘敬新为副主任,房太勇、许朝祥为秘书,租用泉州市教育学院为福建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的教学区,建立了临床技能培训室,各项教学设施进一步完善,强调临床医师必须重视教学,教学制度逐步建立,教学工作逐渐规范,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2004年,内科学教研室参加教育部对我校进行的本科教学评估获顺利通过。同年,《内科学》大课获校精品课程立项。黄子扬内科学教案被评为校优秀教案。教研室还开展了教学科研,承担了多项教改课题并在国家级刊物发表教学研究论文,黄子扬主持省教改工程课题《循证医学教育福医二院应用模式的开发》,潘敬新、黄子扬发表教学研究论文《实习医生独立临床工作能力培训初探》。

内科学教研室高度重视中青年教师的培养,每个学年都指派教师参加各种师资培训、教学方法培训、教学研究培训等,陈晓毓、施宏莹、郭雅斐等7名中青年教师参与福建省、福建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等举办的教学比赛中荣获第一名、一等奖、特等奖。已先后涌现出10多名教师校级、院级的优秀教师,内科教研室多次被评为优秀教研室及师德先进集体。同期教学效果显著提高,近5年来,教学成绩保持在福建医科大学各临床学院的前茅,研究生的考取率全校第一名。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级、校级的教学科研课题。

1997年,大内科成为福建医科大学硕士点,林玲、黄子扬、潘敬新等取得研究生导师资格;1998年,开始招收统招学术型硕士研究生;2001年,林玲教授成为福建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创建泉州第一个博士授权点;2003年,林玲教授开始招收免疫内科博士研究生,随后黄子扬、曾奕明教授分别开始招收心内科、呼吸内科博士研究生,博士生教学初具规模,已培养毕业统招博士生22名,其中多名博士生毕业论文获省优秀博士生学位论文奖或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

(二)住培(专培)教学

1993年,医院成为福建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单位,开始承担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2001年,被福建省卫计委评为首批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2010年11月,成为福建省16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之一(专业基地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神经内科、耳鼻咽喉科6个专业基地);2014年9月,成为福建省第一批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1993年,医院作为福建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单位,内科成为专业基地,开始招生,但是人数不多,主要是对本医院的住院医师,陈国桢任内科专业基地的主任;2005年,顺利通过福建省规范化培训评审,开始在省内招收规范化培训学员。

2011年,潘敬新接任内科专业基地的主任,因当时福建省仅有16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开始要求必须经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方可成为住院医师,外单位的住院医师报考医院内科专业基地的人数明显增多,可以做到择优录取学生,医院领导重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工作,在科教科的指导和推动下,内科专业基地教学逐步规范化,教学方法不断改进,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2014年,医院晋级为福建省第一批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进一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

在医院党政领导的关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近10年来内科基地各方面都取得长足发展,为泉州地区培养了大批医学骨干力量。目前内科住培基地东海及鲤城两院区共有床位580张,目前共有住培师资95人。

呼吸内科入选全国首批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内镜医师培训基地、国家呼吸临床研究中心核心成员单位、PCCM专科医师规范化进修基地,获全国首批PCCM科规范化建设三级医院优秀单位。

在医院科教处的带领下,实行科教处、内科基地教学小组、专业学组教学小组三级管理模式,各专业教学小组再由全科教学小组、门诊教学小组、学员班干部共同管理专业组的教学活动,形成合理的管理构架。教学方面,由学组老师、学组秘书、基地秘书、基地专职秘书共同分工完成。学组老师接受学组秘书安排的教学任务:如小讲座、教学查房、疑难病例讨论,并负责监考事宜及评分工作;学组秘书负责学员入科教育、日常工作安排、日常考核、月考事宜、出科考及技能考试学组老师的安排、本专业教学任务教师的安排;基地秘书负责学员轮转安排、学员教学任务安排、学员成绩收集及上报,绩效奖金的分配;基地专职秘书负责收集上述资料,进行汇总存档、安排医院下派的任务给各学组老师、安排教学活动,并负责拍照及学分的发放、安排考试任务及分数的登记及存档;门诊教学主任及秘书负责定期检查学员门诊存档档案;基地并按医院要求定期巡查学员在岗情况;教学材料存档由记录学员、班长、大班长逐级传递,并上传企业微信存档,然后由基地专职秘书下载相关材料存档,从而保证住培相关档案的完整保存;按照学员分级管理原则进行轮转及教学,符合国家住培培训方向,培训效果取得了良好成绩,2019年及2020年学员结业通过率均达到100%。采用一系列教学改革:六顶思考帽、头脑风暴、Teamviewer 两院同步教学、PICO教学法、Journal Club、morning report等,获得了学员的好评;通过钉钉考勤、微信沟通、腾讯问卷、企业微信、医院公共网盘存档等多种形式与学员一起构建网络空间共同体,方便日常管理工作,减低学员路途奔波;基地还定期开展学员座谈会、关心学员学习生活

从2018年开始,参照美国ACGME住培管理方法,在征得科教科同意情况下,实行学员分级轮转。R1学员着重学习临床基本功;R2学员提升其临床技能,融入教学工作要求,使其能够初步掌握一定的教学技能;R3学员争取加入会诊要求,争取让学员毕业时能够符合内科主诊医师要求。大内科组织教师参与医院组织的师资培训课程,安排教师参加医院外派的学习任务、教师参与各个教研室组织的集体备课及教学演示,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通过内科基地全体教师有努力,内科基地学员结业考试通过率达到了全省先进水平,获得了广大学员的好评。

(三)教学改革

1.日常教学工作

2020年6月以前,内科基地统一安排教学活动,内科基地统一集中进行专业知识业务小讲座24次,疑难病例讨论12次,教学查房12次。

2020年6月24日,教学活动开始改为内科基地各专业学组分别进行,内科基地各学组按心内科、CCU、呼吸科、RICU、消化内科、内分泌科、血液内科、免疫内科、肾脏内科、肿瘤内科分别各自进行下半年的业务学习,小讲座每周各4次,疑难病例讨论每2周1次,教学查房每2周1次,同时在有全科学员参与轮转的情况下,各学组均按要求每月针对全科学员组织小讲座每月各2次,疑难病例讨论每月2次,教学查房每月2次。

每年针对刚入职学员进行岗前培训,内科各学组进行入科教育、内科基地各学组均根据学科的各项规章制度、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临床思维的基本方法,如何提高科研能力等编撰《入科教育手册》,入科学员每人一册,使刚踏入医院的住院医生对医院、病人、各种疾病疾病得到了解。

2.师资队伍建设

内科基地重视教学人才培养、师资培训,每年开展师资评价工作,促进带教质量的提高;科室组织老师学习PICO教学法;组织教师参与医院组织的师资培训课程;安排教师参加医院外派的学习任务;组织教师参与基地的集体备课及教学演示,提升教师教学素养。

3.鼓励学员积极参与科研培训

大内科针对住培学员开展了文献检索、统计学、临床科研选题、科研思路、科研技能、论文撰写等专题讲座和培训。

4.加强教学管理

根据福建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对住院医师进行规范化培训,严格“三基”训练和出科考核,统一了出科考核模式,由内科基地专职秘书负责排每个月的出科人员及监考老师,出科学员进行统一的出科考核,并组织明年毕业的学员参加了本年度的国家住培医师年度理论考试。

在针对国家住培工作要求提出的分层递进培训方面,内科基地已于2017级开始,按照国家要求进行分层递进的排班模式,到目前已完成一个循环的分层递进模式进行排班,组织各学组制订了专业学科的分层递进培训方案与考核方案。坚持安排R2、R3学员进行教学小讲座,带教老师现场指导的教学方式,锻炼学员的教学技能、培养学员教学意识。

2019年9月开始,按国家全科住培专家的要求,住院医师考勤办法从钉钉考勤改为手工签到考勤,以应对国家住培检查工作的要求。

大内科定期举行学员座谈会,了解学员心声,及时协助学员解决急需解决的问题;定期与不定期召开内科基地集体备课,完善各项教学工作及任务;制定内科基地教学活动记录的格式和内容的模本,从2020年12月开始、要求内科基地各种教学活动(包括:教学查房、病例讨论、小讲座)必须按模本规范地记录。

5.教学成绩进一步提高

经过内科基地精心教学培训的学员在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临床思维培养,教学、科研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成为合格内科住院医师,近8年来,94%以上(其中近3年均为100%)的学员顺利通过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考核,取得了相关的证书。

2017年,内科专业基地接受国家住培评估:结果为“基本合格”。

2020年,大内科出色地完成了全科基地国家复评,内科教学小组的迎评工作,为医院全科基地国家复评高分通过作出应有的贡献;2020年度住培年度业务测试全国第50名,在全国排名中我们位列福建省第一;2020年10月24日,内科学组教师代表医院参与省级辩论赛,获最佳辩论团队及最佳辩手。

2021年,赖文文博士教学查房团队参加全国住培青年教师教学查房教学大赛;医院推荐内科专业基地参加全国“2021年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重点专业基地”评选。

6.科研

此处仅记录21世纪以前的大事,21世纪以后详见各三级分科的科史。

1985年,施亚雄、吴景元在《中华内科杂志》发表《杀虫双急性中毒33例报告》;5月,吴景元在《医师进修杂志》发表论文《急性胰腺炎684例的分析和探讨》。

1986年1月,吴景元、黄荣桂在《福建医学院学报》发表《老年人心脏病心力衰竭206例临床分析》;2月,吴景元、林玲等在《中华老年医学杂志》发表《2423例老年人心电图分析》。

1987年1月,吴景元等在《中华老年医学杂志》发表《老年人心脏病心力衰竭206例临床分析》;6月,林玲、黄子扬等在《中国急救医学杂志》发表《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多脏器功能衰竭》。

1989年,黄子扬、林玲在《中华传染病杂志》发表《枸橼酸杆菌败血症15例报告》;施亚雄在《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发表《原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症危象》。

1990年,黄子扬、吴景元在《福建医学院学报》发表《有机磷农药中毒抢救过程中医源性阿托品中毒》;《小剂量环胞苷对慢粒PH染色体阳性克隆细胞影响的研究》获福建省科协课题资助,课题负责人潘敬新,是大内科首次获得省级科研课题。

1993年,潘敬新在《中华肿瘤杂志》发表《淋巴瘤肝损害及其临床意义》,该论文是大内科首次在中华系列杂志发表论著。

1994年2月,黄子扬在《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上发表论文《肌注普鲁卡因青霉素致惊恐发作24例报告》,在国内第一次报告了该不良反应的临床特征与对策。

1998年,黄子扬留日撰写的英文论著《双嘧达莫铊201负荷SPECT预测血管外科患者围术期心脏事件》全文发表在日本循环器学会机关刊物《日本循环杂志》上,是心血管内科第一篇国际医学杂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