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护理工作

六、护理工作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因“文革”后经济困难,物资缺乏,医院将新投入使用的爱国楼病房作为标杆病房,落实基础护理,护士仪容仪表及病房床单位整洁统一。严抓护理“四化”:护理常规化、操作规范化、着装统一化、护理质量标准化。1979年实行三级护理,加强基础护理和重症护理,组织护理基础理论学习,开展护理技术操作演练,举办护理员培训班充实了护理队伍。开展患者饮食配餐制度,食堂配有营养护士,按流质和半流质供给病人配合治疗。1980年,护理工作制度已逐步健全,落实基础护理、分级护理、“三查七对”、交接班、护士周班制、护士长查房以及无菌操作。护士班培养中专护士,培养时间是2年半。1984年,正式成立护理部。90年代初,医院设护理部主任-科护士长-护士长三级管理。1997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100%,全省成绩排名第二。1998年按照三甲医院评审要求,每月护理质量检查,有重点、有反馈、有评比、有整改。加强对护士长的规章制度及操作考核,护士方面进行岗前培训、三基考核、专科考核、操作考核。每季度进行护理查房及疑难病例讨论。1999年实行护理部、科护士长、护士长三级检查管理制度,从基础护理入手,加强晨晚间护理,保证危重病人的护理质量。举办第一批“整体护理”培训班,开展模式病房试点工作。

2000年制定护理质量目标,推行整体护理,十个科室建立整体护理模式病房,健康教育覆盖率达90%以上,护理记录单(PIO)记录的书写质量明显提高。2004年出台《副护士长职位实行竞争上岗试行方案》,选拔首批6位通过竞聘上岗的副护士长。2005年强化急诊护士的气管插管和呼吸机使用技术,提高了院内应急反应和抢救水平。2009年全面推进医疗护理质量管理,完善护理管理组织体系及相关规章制度,开展不良事件报告、分析,开展“多说一句话”服务,拉近护患距离,减少护理纠纷发生。

“十二五”期间,优质护理服务不断深化。2012年9月起,优质护理服务病区覆盖率达100%,并覆盖门(急)诊、手术室及体检中心,免疫血液内科被省卫生厅确定为全省第一批优质护理示范病房。医院进一步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完善护理相关制度、护理操作规程、休假制度、护士长夜查房制度等;加强对护理质控的检查,针对护理安全管理、病房管理、分级护理、院感防控、医嘱正确执行及重点科室护理质量进行专项督查,逐步推进护士分层管理。2013年医院分7期派出38名护士长到台湾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培训,学习借鉴台湾先进护理管理理念,推进优质护理工作开展。选派护理部主任、护士长、护理质控委员会成员等到浙江大学附属一院、邵逸夫医院等进修学习。建立和完善临床专科护理骨干的培养体系,形成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以“专病”及“专门技能”团队为突破,推动专科护理建设水平,成立静脉输液专业小组、伤口造口专业小组,是泉州市静脉输液安全管理质量控制中心挂靠单位,急诊科通过卫生厅首批省级专科护士培训基地评审。探索品管圈,开展品管圈评比活动。设立“内训师”岗位,建立护理优质服务培训体系,编写24个服务剧本。推行5S管理,通过整理、整顿、清扫、清洁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素养。同时将优质护理服务向下辐射品牌影响力,接收基层医院护理人员中、长期进修培训。

“十三五”期间,完善护理质量控制体系,严格按照各项护理质量考核标准遵循质量环(PDCA循环)模式,进行全面督查、分析、整改、评价、追踪、再评价。加强护士在职教育,提升护理专业知识。完善护理服务标准、规范,建立健全护理信息化管理平台,全面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在全院推进服务剧本培训,推进5S管理全覆盖。选送新提任护士长及护理骨干外出进修学习。“十三五”期间发表345篇护理论文,其中CSCD源37篇,SCI源3篇,实现护理SCI论文零的突破;获护理课题立项97项,各级护理科研获奖24项;新增专硕研究生导师3人;新增国家级护理学会委员4名,省护理学会各专委会主委2名、副主委7名。发挥帮扶作用,近五年共接收来院护理进修人员38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