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机构变革
(一)晋江专区第二医院建院初期
1952年,人民政府接收旧惠世医院、命名为晋江专区第二医院;20世纪50年代,也就是1953年5月—1959年6月,医院调整为外科医院及合并成专区医院外科部期间,临床科室只设置外科、妇产科、五官科等大外科系统,内科、儿科和传染病等系统合并到晋江专区第一医院;1959年6月,恢复综合医院建制后,重新设立内科。当时内科只有一个科室,位于旧惠世楼二层,病床40张左右,当时只能诊治常见的内科疾病,共有医师10余人,高秀惠护士长为内科负责人、黄静宜负责医疗业务。
1960年,肿瘤科、放射治疗科成立。
1965年,支农门诊设立。
20世纪60年代,内科应用牙痈草(一散灵)治疗急慢性肾炎,其论文收入《中药大辞典》及《福建省科学技术成果汇编》;在支农门诊开展中草药治疗各种疾病。
1971年5月—1976年1月,黄寿全、叶国梁、郭进德参加援助南也门医疗队。
1973年,大内科与五官科共同组成一支医疗队,到崇武及张坂两地开展早期食道癌拉网普查工作。
1976年,陈芯汶及蔡淑妹先后从妇产科调入内科;心电图室建立,多年后,脱离内科归属门诊部。
20世纪80年代初,内科吴连池及苏金针医师先后建立肠道门诊,数年后,肠道门诊独立,脱离内科归属门诊部;由内科医生吴佑生、万本颐,护士林淑温及附一院同位素室调入的蔡友杰医生共同建立独立科室——同位素室,归属门诊部。
20世纪80年代初,由内科医生王静意建立B超室,内科医生吕国荣研究生毕业后加入B超室,此后发展成现在的超声医学科。
(二)改革开放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80年代初期(1981年),医院爱国楼(7号楼)落成启用,大内科搬迁至爱国楼,分为内一区(位于爱国楼3层)和内二区(位于爱国楼4层),大内科有所扩展,共90张床位,刚从青海医学院附二院心内科调来的吴景元主任担任内科行政主任,“文化大革命”后入学的医学院毕业生分配到内科,增添了大量的新生力量,为了把内科发展壮大,吴景元主任进行了全面的工作部署:实行总住院医师制度,开设了危重病监护病房,逐步规范了内科疾病诊疗工作和临床教学工作。
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5年底),大内科医师的诊疗工作开始专业化,医师分为:①心血管专业组,组员吴景元、黄子扬、杜心清、林荣等。②呼吸专业组,组员刘又荣、林玲等。③内分泌专业组,组员蔡墩保、陈国瑞、黄丽丽、施亚雄、李希圣。④消化专业组,组员黄好基、何秋玉、陈胜坚。⑤血液专业组,组员吴顺荣、吴永珍、潘敬新。⑥肾脏专业组,组员谢重荣、许有容、黄荣桂、曾奕明。⑦神经病学组,组员陈琦琦、杨东华、吴华强、林健康、林文凤、蔡若蔚等。
20世纪90年代初,大内科搬迁到供应室楼(4号楼),1层为内一科,设消化专业组、血液专业组、肾脏专业组和风湿免疫组;2层为内二科,设心血管专业组、呼吸专业组、内分泌专业组,同时收治中毒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