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科历史沿革
麻醉科现为医院平台学科,专科整体实力强、专业特色突出,在危重症抢救、危重症患者手术麻醉、手术室外麻醉如:重症呼吸介入、无痛胃肠镜、麻醉用具的改良技术的创新与临床应用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是国家老年麻醉联盟成员单位,规范化国家级培训基地,国家药理学基地、中国麻醉管理学院“一带一路”培训基地。
麻醉科的前身是麻醉组,最早的手术室在现惠世楼2层,有4个手术间,只有两台103型麻醉机,全身麻醉方法以开放乙醚点滴为主。在这之前护士、手术医生协助麻醉,全凭乙醚开放点滴的吸入全麻。手术医生自己打好腰麻后上台做手术。成立麻醉组后,麻醉医师开始专职麻醉工作、开展了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神经阻滞、腰麻等。
20世纪70年代初,手术室搬迀到石头楼(为目前老院区的内科楼)2层,手术间增加至5间,硬膜外麻醉,腰麻,骶管,神经阻滞等麻醉方法在外科手术中广泛应用。70年代中期,中药麻醉主要应用于浅表手术。针刺麻醉主要应用于头颈部手术,后来由于其镇痛不全及肌松欠佳,逐渐被淘汰。当时以氯胺酮及γ-羟基丁酸钠为全麻药的麻醉方法得到广泛开展,尤其在小儿全身麻醉方面更安全可靠。
1982年,麻醉科正式成立,戚集美为当时第一任麻醉科负责人,戚集美主任退休后陈伟中主任负责。此阶段静脉复合全麻完全取代乙醚麻醉;开展了颈胸段硬膜外麻醉在骨科断指再植及术中止痛及扩张末梢血管的应用;控制性低血压在嗜铬细胞瘤切除中的应用。
1990年后,结束了之前麻醉医生轮流当科室负责人的局面,这时从援博茨瓦纳归国回来的黄珍治主治医师开始担任麻醉科负责人。在这一年里,医院的高维珊楼建成并投入使用,在高维珊楼的5层,也就是最顶楼设置8个手术间,与之紧邻的爱国楼五楼,则作为手术室和麻醉科的功能用房,比如手术室和麻醉科的办公室、男女医生更衣室、医生和护士值班室等。由于手术室的扩展后,之前麻醉本科学历麻醉医生转到小儿科、脑外科、眼科、骨科、皮肤科等其他专业,麻醉科工作人员严重不足。因此,麻醉科逐步接受大专院校毕业生。近年来随着国家在麻醉学科方面的关注,为了缓解麻醉人员短缺的不良现状,麻醉大家庭不断有各个梯队人员加入,包括研究生,博士生等,进一步提升了科室的科研临床水平。
目前麻醉科已走向围术期医学,麻醉科紧跟学科发展趋势已实行亚专业分组,包括心胸麻醉亚专科、儿科麻醉亚专科、妇产麻醉亚专科、超声学组亚专科、疼痛管理亚专科、呼吸麻醉亚专科、舒适化麻醉亚专科。但是,与国内外重点专科相比,医院麻醉科在规模设备上、人员及科研等方面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今后争取将医院麻醉科建设成为医、教、研等综合实力处于省内领先、具有突出特色的学科,力争成为福建省麻醉专业重点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