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医疗服务

一、医疗服务

1952年8月,晋江专区人民政府正式接办惠世医院,从此更名为晋江专区第二医院,1955年5月,增设五官科,由耳鼻喉科、眼科和口腔科医务人员组成,业务上不分彼此,统一门诊和病房。口腔科人员由黄逢元、沈培才、陆效竹和林耀汀组成,他们分别从上海万国牙科医学院、北京医科大学口腔专业和上海圣约翰大学牙科专业毕业来二院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此四人由于个人原因分别由二院调出,去向不明。当时的五官科科主任是林兆榕医师

“文化大革命”后期,口腔科医生在五官科里是一个空档,口腔科门诊的工作由五官科护理人员黄娇玲管理。1973年10月1日,医院归属福建医科大学,医院改为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1979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迁往福州,同年3月,由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口腔系毕业的郑德源医师选择留在泉州,由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工作调动来医院,重新组建口腔科。

当时的口腔科是一无所有,在院领导王兆惠院长的全力支持下,多方设处口腔科的组建工作。一是人才方面。想方设法调进口腔科的人才,由于当时福建医科大学尚无设立口腔医学系,华东地区的口腔医生只有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口腔系每年为各省培养5~6名口腔医生,而毕业后大多留在省城,口腔医生十分匮乏;当时在王院长的全力支持下,从附一调来庄富春医师,之后有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口腔系本科毕业生叶贻宏、四川医学院口腔系硕士毕业生颜清幼医师分配入科,充实了口腔科的人才队伍;医院派送郑德源医生前往北京医学院口腔科进修。二是设备方面。陆续从全国各地购进口腔科必备器材,包括牙科综合治疗台、高速涡轮手钻车、牙科X光机和林林总总必备耗材、治疗和手术器械,使口腔科门诊初具雏形。三是口腔科病区。从1979年开始,口腔科有5张病床在耳鼻喉科病区,口腔颌面外科的手术由林兆榕主任和郑德源医师完成。1984年,因口腔颌面外科的医生未再充实,口腔科的病房由耳鼻喉科接管。1987年,郑德源医师被医院任命为口腔科行政主任、五官科妇产科供应室党支部书记,口腔科正式独立分科。之后因各种原因,前期进入的口腔医生分别离开,有赴美国读博,有赴香港定居。

1989年,陈健慧医师从福建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工作调动到医院。1991年,黄聪明、陈忠阳毕业分配到科室,同年有护理人员郭丽萍分配到科室,1993年,许婉卿毕业分配到科室,有力充盈科室新生力量。逐渐开展口腔内科、口腔外科、口腔修复等临床业务。但当时口腔科处于旧门诊楼5层,仅有一间诊室、一间口腔修复技工室、一间拍片室,两台牙科综合治疗台,空间窄小,设备渐老旧,业务发展面临瓶颈。

1998年,医院新门诊大楼落成,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口腔科搬迁到门诊大楼五楼,科室面积扩展到152平方米,分区设置了口腔诊室、消毒室、X光室、教学办公室。1999年,开始逐年有中山医科大学的本科毕业生、福建医科大学的硕士毕业生分配到科室,人才队伍逐渐壮大。设备上也分批引进美国进口牙科综合治疗椅,进口全景机、口腔牙片机、数字化牙片影像板、德国口腔种植机和口腔消毒灭菌机,使科室的诊疗程序和院感要求渐成规范。医生们各有业务发展方向,逐渐形成口腔内科、口腔颌面外科、口腔正畸科、口腔修复科、口腔种植科等亚专业,业务工作渐渐赶超泉州市的兄弟医院。但因口腔颌面外科的人才匮乏,一直没有重建口腔科病房,口腔颌面外科需要住院手术的病人均由耳鼻咽喉科诊治。

在科室人才队伍和亚专业分科成体系后,科室在狠抓医疗质量,开展优质服务的同时,非常注重业务水平的提高。不断选派医师外出进修学习,先后有12人次赴上海、北京、南京、广州进修学习。每年有10人次以上参加国家级学术会议、省专业委员会及年会。不断拓展临床业务,口腔内科门诊主要开展预防、窝沟封闭、氟保护等防龋治疗,牙周病的预防、系统治疗与维护,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治疗,牙齿美白、美容修复和口腔黏膜病的诊治。口腔颌面外科门诊开展齿槽外科手术、颞下颌关节疾病的诊治、颌面部感染性疾病的诊治、颌面部外伤的急诊处理。口腔修复科门诊开展全冠、贴面、嵌体修复,开展活动义齿、精密附着体和全口无牙颌义齿修复等。口腔正畸科门诊开展儿童颌骨生长发育畸形的早期引导性矫治,青少年及成人各种牙颌面畸形固定矫治和隐形矫治技术。口腔种植引进欧美先进种植系统,开展各类牙列缺失、缺损的种植修复技术。

2016年9月8日,东海院区口腔科顺利开张。东海院区口腔科面积368平方米,设有专家诊室、综合诊室、正畸诊疗室、种植室、口腔X线室、护理室、消毒室和模型室。引进进口牙科综合治疗椅、口腔显微镜、牙种植机和牙片机,与放射科合作购置口腔颌面锥束CT,科室业务在疑难根管治疗、疑难牙拔除术、引导牙槽再生术、微创美学修复、儿童咬合诱导等方面有更多的进展,为患者提供良好的诊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