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化发展时期

四、集团化发展时期

在这71年的历史时期,惠世医院不断谋求发展,建设成为集临床医疗护理医学教育、护理教育及建设直属分院和托管非直属分院于一身的医院集团,具有众多的附设机构(见表1-1-1-2)。

表1-1-1-2 集团化发展的惠世总医院

(一)设立男女独立病房,保护病人隐私

清末民国初期因男女授受不亲等传统礼教约束,男女病人不能同室就诊或在同一病房住院,惠世医院在建院初期就分设独立的男女诊区和病房。从目前保存的1895年的女病房的照片中可见门匾上的“妇人由左”就是一个诊区指示标引(见图1-1-1-3)。

图1-1-1-3 1895年惠世医院女病房候诊区等候疫苗接种的儿童

(二)建设本地和异地直属分院

1.惠世女医院的建立

1900年,因病人日渐增多,位于连理巷的惠世医院人满为患,为扩大规模,也为实施最佳的男女分诊分治及专科化管理,英国长老会和惠世医院共同出资(惠世医院出大部分)在西街裴巷(现41号)购地建设惠世女医院,专门收治女性和儿童病人。第一任院长由惠世医院第二任院长白瑜纯之妹白维德担任,其他英籍医生有竹罗绮(Dr.Louisa Thacker)、护士有宋马利等,宋马利担任护士长。

1901年惠世女医院开诊,开展妇产科和儿科临床业务,1904年第二任女院院长来豪杰上任。来豪杰任上也开办女医生班,先后招收的学员有黄慈爱、黄惠生、苏德安、吕紫玑、谢清爱等人,其中苏德安毕业后与丈夫何大年(永春分院马士敦院长的高足)创办泉州永惠妇孺医院(现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泉州人民医院的重要前身)。1933年12月,因来豪杰院长退休且当时民风渐开明、男女相对平等,因此,运行40年的惠世女医院撤销,其业务迁至连理巷与惠世总院合并。

2.建立隔离病院,成为泉州公卫事业的开拓者

清末各种传染病肆虐,惠世医院的白瑜纯院长在1890年就开始对儿童进行牛痘疫苗接种,他是泉州开展疫苗注射的第一位医生;1897年泉州鼠疫流行,白瑜纯配合耶尔森在医院进行鼠疫疫苗接种。20世纪三四十年代,泉州传染病广泛流行,患鼠疫、霍乱、疟疾和麻风等传染病致命者众多。原先传染病患者均收治到惠世总院,为切断传播途径和防止院内交叉感染,1940年惠世医院将原惠世护校(即惠世女院原址)改建为隔离病医院,收治烈性传染病(后期收治麻风病),此乃当时泉州市首家也是唯一的传染病医院,以救治众多的传染病人。由于患病人数众多,惠世医院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还曾在市区的新门街龙头山和崇福寺设立临时性的隔离病房,救治鼠疫病人。至1953年晋江专区进行医疗资源的整合,传染病业务归属晋江专区第一医院,运行13年的惠世医院隔离病院撤销。

3.惠世医院中英战时后方医院(南安分院)

1937—1944年间,日寇飞机频繁轰炸市区的中山公园、中山中路玉犀巷、顺济桥、浮桥镇,以及晋江、惠安、南安和永春等地,造成无数民众和士兵伤亡。每次敌机轰炸市区时,惠世总医院均派出救护队到现场进行战地救护,并将伤者送到医院医治。随着轰炸频发,伤员增多,包括厦门、惠安、晋江、南安甚至永春等地的伤员也送到泉州,总院不堪负荷,同时医院又处市区中心要地易受攻击。1938年初英国基督教长老会和惠世总医院在南安丰州孔庙(现丰泽区北峰镇招联村)设立战时后方分院,命名为泉州惠世总医院中英后方医院(简称惠世总医院南安分院)。据考证,当时惠世总院派遣医护员工到这个战时后方医院轮流值守,这些惠世先辈恪尽职守、夜以继日地抢救受伤军民,为抗日救亡做出重大的贡献。他们有见义勇为英勇牺牲的萧崇洲,有吴秀珍、王秀良、王步登、林俊德、黄洗尘、郑约拿和徐杰三等医生。

4.惠世医院九都乡村医院

1935年,惠世总医院在南安九都西头村(现南安梅山镇西山乡)利用陈国辉旧宅设立分院,命名泉州惠世医院附设九都乡村医院(第二乡村医院)(见图1-1-1-4)。

图1-1-1-4 泉州惠世医院附设九都乡村医院

5.永春分院

1888年,惠世医院首任院长颜大辟到永春开办诊所设立永春医馆,此后颜大辟在此基础上建立基督教永春医院(现永春县医院前身),初为非隶属关系的分院。该院第二任院长马士敦(John Preston Maxwell,1904—1919年任院长)为著名妇产科专家、医学教育家和医院管理专家,在任内培养了众多的医师,救治很多病人。永春医院的建筑、医疗设备和床位规模曾一度在福建省内居首位,比如引进全省第一台X线检查设备和发电机等。因救治驻德化县的北洋官兵有功,1915年马士敦曾得到北洋政府大总统授予陆海军一等勋章。1919年马士敦受聘北京协和医学院,筹办协和医院妇产科并任科主任。马士敦离任后因为资金和人员问题永春医院时断时续(1919年停办,1922—1927年复办,由长老会派英籍医生南任贤任院长,1927年底再次停办,1928年上半年由当地人士复办,但旋即停办),其业务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1929年7月,永春医院正式成为惠世医院直属分院,除在经济上惠世总医院每月拨给永春医院150元津贴,并在人员和技术上予支持,同时也开展“双向转诊”的业务关系,遇到疑难病例经常由惠世总医院的医师前往会诊治疗或转送惠世总医院。此外,永春分院院长的聘任由惠世总医院董事会议决,1952年12月永春医院被政府接办,脱离隶属关系。

(三)惠安仁世医院

1935年,因医院经营管理和临床业务需要,基督教伦敦公会传教医师陈和礼建于1902年的惠安仁世医院(现惠安县医院前身)划归惠世医院管理,成为惠世医院的“非隶属”分院,建立双向转诊关系,惠世医院予技术和管理上的支持,这是非隶属托管医院的先例,至1952年政府接办时脱离隶属关系。1949年,惠世医院定期派医生到仁世医院担任院长职务。

1945年11月,惠世医院成立董事会,其章程中赋予董事会有权任命分院院长和副院长的职权,并规定董事会与永春分院和惠安分院董事会的联络和议事关系:惠世总医院及各分院召开董事会时各医院互派代表参会,每年召开一次联席会议;1949年第二届董事会的董事人选组成中给予这两家分院各分配一名董事名额。

此外,由美国教会建立的同安医院(ELIZABETH H.B.MEMORIAL HOSPITAL)虽然不是惠世医院的分院,但从1940年代起,也委托惠世医院代管,惠世医院每年均派医生到该院进行巡诊。

(四)惠世护士学校

1.学校的创办

1934年5月,为规范化地培养医院和社会紧缺的护理人才,英国基督教长老会与惠世医院联合创办惠世高级护士学校,创始人为英国长老公会泉州办事处主任罗励仁(R.A.Rogers)、李乐云(F.C.Read)和贾丽德(S.D.Keningale),后两人为惠世总医院的医师和护士长;院址沿用西街裴巷原惠世女医院院舍并予改造,由惠世医院出资1.97万元、长老会出资0.13万元兴办,包括建筑及医疗设备,前期的创办资金共60000元。首任校长为贾丽德,同年5月招生2名、9月再招生4人,于1934年9月正式开学。首届学生6人(见图1-1-1-5),学制3年3个月(其中3个月为试学期),专业为普通护理科。所有学生在学期间不收学杂费、膳宿费,学校每月发给每位学生二至三元的零用费。1936年,惠世护士学校加入中华护士学会,1937—1940年共有第一至四届毕业生参加中华护士学会举办的全国护士学校的毕业会考,成绩优秀。1944年,护校董事会立案后获准参加教育部举办的护士毕业会考。会考成绩占毕业总成绩60%、学校历年成绩占40%,且会考须全部及格方能送到福建省教育厅办理核发毕业证书,会考不及格者允许参加次年的会考。

图1-1-1-5 1937年12月泉州惠世医院护士学校首届毕业合影

2.护士学校董事会的成立及立案备案

(1)校董会的成立及立备案。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对各级私立(包括教会创办的)学校进行严格管理,采取立案和备案制度,要求成立学校董事会,把教会学校的管理及经营权从洋人手上移交给华人。校董会及学校均需向省教育厅和教育部申请立案和备案,审核通过后学校的办学条件、经费来源、学则、教学大纲、课程设置、实习医院规模、学生的学籍和考试等所有教学过程都纳入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毕业前学生要参加中华护士学会组织的毕业会考,及格并经福建省教育厅核准后学校方可发放毕业证书(见图1-1-1-6)。1942年春,惠世护士学校成立董事会,护校名称改为福建省晋江县私立惠世高级护士职业学校,成立校董会的目的是负责经营护士职业学校并力谋发展,以造就通用之护士人才,以应社会之需求。首届校董会的董事由叶燕臣、吴炳耀、黄廷辉、吕紫玑、吴祝三、丁清玉、黄惠生、庄志烈、罗励仁、丁乃明、周荣元、倪任石等12人组成,董事会的成员结构由泉州的开业医生、社会名流和英国基督教长老会闽南分会指派的外籍医生和教会人员等组成。校董会设董事长、事务、文书、稽核和会计各一人,叶燕臣任董事长、吴炳耀任秘书、丁乃明任会计。1944年4月校董会向福建省教育厅申请立案,1944年9月教育厅核准校董会立案并呈报教育部备案,1945年12月1日教育部准予校董会备案。

图1-1-1-6 1948年经福建省教育厅核准并补发的1944届惠世护校毕业证书

(2)护校的立备案。1945年惠世护士学校向福建省教育厅申请立案,1946年4月获批,1948年9月16日获教育部训令准予备案。按政府的立案和备案要求,教会学校的校长必须由华人担任,1942年惠世护士学校董事会聘任惠世医院妇产科儿科主任吴秀珍为校长,第一届惠世护士学校毕业生黄秀姩任教导主任。1946年8月,教育部要求护士学校校长一职须由有资历的、合格的护士担任,于是校董会准予吴秀珍请辞,改聘原教导主任黄秀姩为校长,聘惠世护士学校第一届毕业生黄灿华为教导主任。1947年8月惠世医院派黄秀姩赴美、英进修学习,由黄灿华代任校长。1950年聘任黄玉瑛代校长。

3.校址的变迁

随着护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在校生逐年增加,且为便于护校学生的临床见习和实习,1940年惠世护校迁移至连理巷北侧的惠世医院对面新建教学楼办学,这是连理巷校区,该教学楼占地2.43亩,共有教室、礼堂、办公室各一间,大小宿舍12间。原裴巷校区则作为部分学生宿舍。此后学校规模不断扩大,至1945年惠世护士学校有洋楼两座、小广场1个、平房16间,总建筑面积3721平方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便于学生开展各种文体活动,且惠世医院的就诊人数增加,病房不敷使用,1950年9月惠世护士学校又迁至惠世医院西侧镇抚司小城隍庙东侧的惠世医院英籍女医护人员的宿舍楼(俗称“姑娘楼”)办学(见图1-1-1-7),因为此处与中山公园体育场毗邻,可利用的活动场所较大。在惠世护校开办的19年间共有3个校区,即裴巷校区、连理巷校区和小城隍庙校区,后两个校区均与第一个校区同时使用。

图1-1-1-7 1951年惠世护校第十八届学生在镇抚司小城隍庙校园内合影

4.校名的更改

从1934年5月创办到1952年12月人民政府接办,惠世护士学校的校名几经更改,从初创时的泉州惠世医院附设护士学校、到校董会立案后的晋江私立惠世高级护士职业学校、再到1951年9月因增设及招收助产科专业而改名为泉州市惠世卫生技术学校。学校的更名反映了学校的发展和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