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医疗服务

一、医疗服务

(一)第1阶段——筹备学科专业化及三级分科

20世纪80年代初,爱国楼(7号楼)投入使用,大内科安排在3、4层,分内一和内二区两个科室,共90张床位,适逢“文化大革命”后入学的1977、1978、1979、1980级毕业生留校分配到内科,增添了大量的新生力量,吴景元主任进行了全面的工作部署。

1.学科建设

大内科实行总住院医师制度,同时把原来的华侨干部病房纳入内科统一管理和轮转,开设了危重病监护病房,进一步规范了内科疾病诊断治疗及护理工作,大大提高了内科专业的诊疗水平。

2.教学规范化

大内科落实福建医科大学的教学制度和教学方案,使临床教学工作规范化,吴景元主任亲自带领学生进行每周1~2次教学查房,各专业组医生共同参加,实施规范的教学查房。

3.人才培养

大内科陆续选送年轻医师到医大进修青年高级英语,并有计划地先后派到北京、上海、 广州国外进修各种专业,为将来学科专业化及三级分科做人才储备。

4.内科疾病诊治专业化

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5年底),神经病学组成立神经内科独立成科,脱离大内科,大内科医师的诊疗工作开始专业化,医师分为:①心血管专业组,组员吴景元、黄子扬、杜心清、林荣等;呼吸专业组:刘又荣、林玲等。②内分泌专业组,组员蔡墩保、陈国瑞、黄丽丽、施亚雄、李希圣。③消化专业组,组员黄好基、何秋玉、陈胜坚。④血液专业组,组员吴顺荣、吴永珍、潘敬新。⑤肾脏专业组,组员谢重荣、许有容、黄荣桂、曾奕明等。各组按专业收治相关疾病,独立实施专业组三级查房,进一步推进内科疾病诊疗水平上一个台阶。1986年林荣调到泉州市第一医院

(二)第2阶段——诊疗专业化推动三级学科迅速发展

20世纪90年代初,高维珊楼(6号楼)建成,当时院领导拟把大内科迁到同位素楼(2号楼)的2、3层,面积较小,除去CCU和血透室,实际病床数不足60张,分给专业组,每组不足10张病床,限制大内科的发展,后经多方努力,院方终于改变计划,神经内科独立分科,大内科安排在供应室楼(4号楼)1、2层,实际病房数100张。内一科设消化专业组、血液专业组、肾脏专业组和风湿免疫组,内二科设心血管专业组、呼吸专业组、内分泌组和中毒病人收治,至此,各专业组增加许多新生力量,林玲医师从日本留学回国,开始从事风湿免疫专业,许有容调换到心血管专业组,曾奕明医师调换到呼吸专业组。

大内科重视人才培养,鼓励青年医师出国深造,造就了一批栋梁之材。例如,选派林玲医师1990年赴日本山梨医科大学第三内科留学研修,师从国际著名内分泌学家、人甲状腺刺激物(HTS)发现者女屋敏正教授,进行内分泌与免疫临床及基础研究;1991年,留学回国后,林玲看到福建省自身免疫病学科的空白,申请建立免疫学科,在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免疫内科专科门诊、病房及实验室得以建立,10多项抗体检测迅速开展;1995年,中国卫生部及日中医学会联合推荐,林玲医师以“链川医学奖学金特别研究员”身份再度赴日研修;1996年,获日本医学博士学位。

在此期间,先后还有陈启元、黄子扬和曾奕明等自费或公派出国留学。

1995年后,随着碧霞楼(3号楼)的启用,大内科又先后增加了特需内科和康复科两个病区,由心血管专业组的黄子扬、杜心清分别任科主任,实际上增添了心血管内科的床位数。

由于实施了三级分科诊治病人,在全体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每个专业组的诊疗、科研、教学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

1.呼吸专业组

院领导批准呼吸内科独立建科,搬到县后街的三层小楼(8号楼),但因人员紧张等方面的问题,进展不顺,后于2003年因“非典”疫情防控需要,呼吸内科终于独立建科,开始了崭新的快速发展时期;并开始开展肺动脉抗癌药灌注治疗肺癌,以及在B超引导下套管针治疗脓胸,开展肺穿刺活检,经皮纵隔穿刺等,不断提高呼吸科专业诊疗水平;开始开展支气管镜下支架植入术、防污染采样术等,推动和引领各项呼吸内镜介入诊疗技术在福建省的临床应用。1998年,学科带头人曾奕明当选为福建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常务委员,并被评为第三层次福建省卫生系统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999年,获福建医科大学内科学硕士学位,并率先在省内开展经支气管镜纵隔及肺针吸活检术(TBNA);2000年,在国内首创“选择性支气管封堵术治疗难治性气胸”技术,推动创新研发,引领福建省介入呼吸病学进入国内领先行列;2001年,率先在省内开展支气管镜下球囊扩张术治疗良性气道狭窄。

2004年,呼吸科引进先进的PB840呼吸机,开展相关呼吸力学临床应用;2006年,引进德国爱尔博电子医疗仪器公司的ICC200高频电刀治疗仪及APC300氩等离子凝固器、美国Polysmith多导睡眠呼吸系统、德国康讯公司POWERCUBER大型肺功能仪等先进设备,率先在省内、较早在国内开展支气管镜下高频电刀、高频电圈套器及氩等离子凝固器治疗以及经皮胸部肿瘤放射粒子植入术,并开展大型肺功能仪检查、多导睡眠呼吸监测系统诊断睡眠呼吸紊乱疾病、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等新技术;2008年引进西安高通万智公司XVC-Ⅱ等离子射频治疗仪等,在国内率先开展支气管镜下等离子射频治疗、经皮胸部肿瘤微波治疗。

2.心血管专业组

在吴景元、黄文洙、许有容等老一辈专家带领下,陈国桢主任、黄子扬主任、杜心清主任等心血管内科的中青年骨干建立了冠心病监护病房(CCU)、心电工作站、心脏彩超室,并率先开展了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塞静脉溶栓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的药物再灌注治疗方面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率先在泉州地区开展电复律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抢救工作。1990年7月,创建了全省第二家隶属心内科的心脏彩超室,由黄子扬主任主持常规开展心血管疾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与研究工作;开展了经食管心脏调搏术诊断和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工作;在顽固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肺动脉高压、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危重疑难病的诊治方面也取得了突出成绩,挽救了许多危重患者的生命,受到省内外和海外患者的一致好评。20世纪90年代,在陈国桢主任和杜心清主任带领下,克服困难,在简陋的条件下努力争取开展心血管介入工作。1998年,开始在放射科胃肠机下开展心血管介入工作,完成了临时起搏器及永久起搏器的植入手术。

新世纪伊始,学科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在院领导及科主任的努力下,2003年,医院购置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SA)、多导电生理仪,建立了第一个导管室,此后陆续购置血管内超声仪(IVUS)、冠脉内血流储备分数测定仪(FFR)、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仪(IABP),进一步完善了导管室的配置,为心血管内科的发展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为一群立志于心血管介入的青年骨干王耀国主任和许朝祥主任为首的介入团队提供了发挥才能和热情的空间;2003年4月,开始开展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永久起搏器置入术、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手术、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和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等工作。

随着心内科业务的开展和病人数量日益的增长,内二区的心血管病房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工作的需求,在林玲院长的支持下,于2009年心内科扩建成3个病区(原十八病区为心内科一区、原康复病区改为心内科二区、原特需内科病区改称为心内科三区)并集体迁址至新落成的心血管内科楼。良好的住院环境、先进的医疗设施、过硬的医疗水平吸引了大量就诊病患,心血管内科的业务节节攀升。2004年,开始开展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挽救了大量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生命。随着冠脉介入手术数量的增长和经验的积累,2006年,心内科开展了左主干病变、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介入团队熟练掌握各种分叉病变的手术方式(DK-crash、DK-culotte、Provisional、T-stent等)。

3.内分泌专业组

内分泌检验中心进一步扩建完善,开展碘标、氚标、化学发光免疫等福建省内先进新技术,开始推行专科门诊、专科病区、专科会诊和专科学术活动;推进内分泌代谢病临床、科研、教学的全方位发展,为创建内分泌科奠定坚实的基础。福建省内最早的糖尿病研究室建立,开展了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及各种内分泌代谢病的实验室检测;此外,还开展了地塞米松抑制试验、ACTH兴奋试验、低血糖激发试验、禁水—加压试验、GnRH兴奋试验等各种内分泌功能试验项目;诊治了大量重症及疑难/少见病,如Kallmann综合征、MEN2、Prader-Willi综合征、淋巴细胞性垂体炎、肾上腺危象等、甲状腺激素抵抗综合征、McCune-Albright综合征、liddle综合征、17α羟化酶酶缺陷症等,显示出内分泌科高超临床诊疗水平。除了内分泌疾病的常规诊疗,科室也开展疾病诊治新措施的探索。

4.消化专业组

消化专业组不断创新,大胆开展新技术。1989年,何秋玉主任从上海进修回来后开展肝组织穿刺术;1990年,与放射科陈景林合作开展肝动脉栓塞化疗术(TACE);1995年,开展肠系膜上下动脉造影术及栓塞术等;2001年,房太勇主任从北京协和医院进修后开展彩超引导下肝组织、胰腺组织穿刺术; 2003年,房太勇主任建立消化内镜室并投入临床应用;2008年,梁奕志主任进修回来后开展胶囊内镜检查;2017年,唐晓婷从同济医科大学协和医院进修回来后开展食管测压及24小时食管酸—阻抗监测等。

消化内镜检查技术和设施不断完善。源于1982年成立的胃镜室,经过林瑞福、苏若瑟、王其山和房太勇等几代内镜人的不懈努力,与时俱进,历经胃镜室、内窥镜室、消化内窥镜室沿革与变迁,造就今日消化内镜中心。1980年消化科获福建省卫生厅赠送的上海医学光学厂产的80cm侧视胃镜1台,1982年—1986年,先后购置上海医学光学厂产的斜视XC3胃镜、XS—4纤维胃镜、CF—ITL纤维结肠镜等内镜设备;1983年,爱国华侨黄成发捐赠胃镜室Olympus JF-B4型纤维十二指肠镜1台;1990年,爱国华侨杨金溪捐献OLYMPUS纤维胃镜1台。现拥有的设备资产达3000余万元,主要设备有OLYMPUS(奥林巴斯)系列 、FUJIFILM(富士胶片)系列、PENTAX EPM(潘太克斯)、国产开立主机共12台套,相应配套的电子胃镜45条(包括鼻胃镜、双钳道内镜、放大内镜、超声内镜),电子结肠镜25条;消化内镜洗消系统加追溯系统4套;全自动内镜清洗消毒机10台;经过几代消化内镜人的努力,现可开展绝大多数3、4级内镜下微创手术(如内镜下各种止血术,消化道支架置放术、黏膜剥离术、黏膜隧道技术,胶囊内镜、超声内镜诊治、ERCP等)。1980年,林瑞福主任及蔡阿茜护士开始医院第一例胃镜检查;1986年,林瑞福主任开展经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和支气管镜检查;1990年后,林瑞福、苏若瑟和王其山主任等相继开展内镜下取异物、内镜下止血术、息肉切除、消化道支架置入和消化道狭窄Savary-Gilliard探条扩张术等。

5.肾内专业组

1989 年,肾内专业组开展福建省首例 B 超引导下肾活检,开展家庭不卧床腹膜透析,建立血液净化中心,肾内科病房。开展福建省首例自动肾活检装置穿刺技术。1994 年,创建福建省首个肾脏专业研究室—福建医科大学肾脏病研究室,主要研究肾小球疾病,高血压和肾脏激素;中草药开发肾茶与迷迭香酸、熊果酸防治泌尿系结石和慢性肾脏病,糖尿病肾病和尿毒症,肾性高血压和肾素系统、髓脂素,狼疮性肾炎治疗和随访等;开展肾移植,建立动物实验室,福建省率先应用肾小球系膜细胞培养技术,建立多种肾脏病动物模型、开展白介素-1β、转化生长因子β1、肝素结合性表皮因子样生长因子等分子生物学研究。1997年,慢性肾功能不全肾性高血压肾素系统改变和巯甲丙脯酸治疗研究获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三等奖。2000年,慢性肾功能不全肾性高血压肾素系统改变和巯甲丙脯酸治疗研究获泉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01年,肾茶开发应用的临床研究获泉州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10年独立成科后,在黄荣桂、林威远主任的领导下,经过了10年的发展,现肾内科是福建医科大学肾脏病研究室,泉州市肾脏医学会挂靠单位,医院重点专科,下设有肾脏病病房、血液净化和肾脏病实验室、是福建医科大学肾内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是福建省最早招收肾脏专业研究生单位。

二级学科血透室,自2016年3月10日东海院区血透室成立以来,在福建省享有很高声誉,拥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血透机/血滤机51台,收治大量血液透析患者,每年3万余例次,常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300余例;开展CRRT及各种类型特殊血液净化治疗;设置独立手术室及操作室,近年来开展了内瘘血管成形术(PTA)、动静脉内瘘球囊扩张术、内瘘重建术等多项血管通路新技术;每年开展血管通路手术近300台,临时中心静脉置管术200余例次,经颈静脉长期透析管植入术100余例次;拥有彩超设备为患者血管通路问题保驾护航,各项医疗指标均位于福建省前列。

血透室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学科梯队,定期开展血透患教及家庭访视,与多家医联体医院血液透析中心建立合作关系。现有护士34名,其中副主任护师2名,硕士生导师1名,主管护师3名,攻读在职硕士研究生学位3名。血透室连续3年在“人文关怀项目”中获奖,医患关系融洽,全体奉行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宗旨。

6.血液专业组

20世纪90年代末期,内一科搬迁到高维珊楼4层,虽然病床数没有增多,但病床周转率提高,血液组的门诊、出院病人明显增多,病种较齐全,危重症比例显著增高,第2 次修订了血液科的诊疗常规,建立健全临床核心制度,进一步规范了诊疗、护理工作,大幅度提高了诊疗护理水平,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血小板减少症等常见主要血液科病症的完全缓解率、长期生存率接近省内先进水平;重视教学工作,规范临床教学活动,硕士点开始招生;各项科研工作顺利推进,尤其在苯中毒相关再生障碍性贫血和高压氧联合化疗治疗淋巴瘤的临床研究中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相关研究结果获得了多项科技成果奖励,“高压氧在淋巴瘤治疗中的作用”先后获1998年福建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2000年福建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苯中毒致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分型、治疗、预后的研究”先后获得1997年福建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1998年福建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潘敬新主任先后当选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和福建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并被确认为福建省医药卫生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后备人选(第二层)和福建省第六批“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预示着医院血液科在福建省血液界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

2006年,旧门诊楼重新装修及体检中心楼(10号楼)启用,医院重新布局,血液和免疫科在10号楼3层,血液、免疫分别独立建科,陆续招收血液专业硕士毕业生,为血液科的业务等发展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医护人员的队伍不断扩大,派出进修干细胞移植的医护人员已学成归来,干细胞移植层流病房建成,23病区成立了免疫与血液内科,由潘敬新、肖娓珠负责管理。从此、血液科无论是在床位数、专业水平和教学科研都有了飞速的发展。

临床医疗方面,参照NCCN、NMDP等国际和国内诊疗指南或专家共识等对血液科的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规范诊治和分层治疗,取得良好的疗效,对危重疑难病的诊疗抢救有着较高的水准和丰富的经验。团队医师十分明确,核心制度不能仅停留在学习上,而是要牢牢地记在脑海中,更重要的是落实到每项临床诊疗工作中,并记录在病历中。科主任反复强调“大医治未病”的理念,作为福医大附属医院的医师必须成为“大医”,大医的核心体现就是治未病。要求每位医师诊疗疾病,不但要掌握病情的现状,什么是病人最需要医生解除的疾苦和问题,迅速处理,还要分析、判断病情演变、进展的趋势,存在哪些风险,做到及时告知病家,积极加以防治。实施“大医治未病”后,化解了许多血液病的并发症,避免了许多危重症的发生。例如,DIC在血液科原是一常见复杂疑难危重的并发症,病死率高,而今已少见。

血液科积极开展新诊疗技术,主要有以下几项。①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难治复发性白血病、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成功率达100%;并自2004年以来成功进行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闭塞性脉管炎、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终末期肺气肿等疾病;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移植物抗宿主病。②细胞信号传导阻滞剂治疗白血病。③单克隆抗体治疗淋巴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④诱导分化及诱导凋亡疗法治疗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科研成果丰硕,获各级科研成果奖5项(其中2项省科学进步奖),科研课题已完成或正在实施的科研课题6项,发表SCI论文10多篇和CSCD源期刊20多篇。

血液科注重人才培养,血液科制订了各级医生培养计划并认真执行。重视临床教学,尤其是技能培训和工作能力提升。教学成绩优秀,深得学生好评。多名医师获得了福建医大和医学院优秀教师称号。

护理上,积极运用护理新知识、新技术、安全输液新理念,于2005年率先在泉州市开展PICC植入术及输液港植入术等新技术,至今已成功为各种肿瘤、免疫性疾病等病人置管达1000多例,维护导管达4万多人次,2011年以来,我科每年举办一届的全省或泉州市静脉输液安全管理培训班,每次参加人员来自100多家医院,达300—400人,会后满意度调查达96%。

血液科对苯中毒所致重型再生障碍进行系统、深入研究,积累了丰富诊疗经验,此疗效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并获省级科技成果奖。

7.免疫专业组

1996年,林玲主任留日回国后,着手创建福建医科大学自身免疫病研究室并担任主任,在实验方面开展催乳素/催乳素受体介导的免疫应答作用机制研究,抗中性粒细胞抗体及其靶抗原与各种原发性及药物性血管炎相关性研究;二次留学及创业以来,先后承担日中医学会、国家教委、省教委、省卫生厅多项课题,先后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及国内本专业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与日本学者合作完成的TSH受体及甲状腺特异性转录因子的细胞分子生物学相关论文发表于美国Endocrinology、 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Research Communication及《中国病理生理杂志》《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其领衔的“催乳素受体介导免疫应答机制系列研究”作为2007年第八届国际红斑狼疮会议专题报告,其科研成果荣获省级科技进步奖2项、厅级奖2项。医院成为中华医学会福建分会风湿病专科学会的挂靠单位,林玲教授任主任委员。

(三)第3阶段——三级分科促使医教研高速发展

此处仅简单概述,详见各专业科史。

2006年,旧门诊楼(9号楼)重新装修启用,建立了干细胞移植病房,23病区成立了免疫与血液内科,由潘敬新、肖娓珠负责管理。2009年,心血管内科楼落成,医院重新布局,心内科搬到10号楼2~4层,设心内一、心内二、心内三3个科室,床位近120张,心内科开启了发展的新篇章,尤其在各种心脏介入诊疗技术和科研方面。肾内科和血透室设置在4号楼2楼整层,消化内科在9号楼2层,血液和免疫科在9号楼3楼,内分泌科在9号楼4层。这之后,内科系统8大专业全面独立建科,无论是在床位数、专业水平和教学科研都有了飞速的发展。2010年,医院遴选出全院第二周期7个重点学科中,内科系统占了5个(免疫、心血管、呼吸、血液和内分泌科),学科发展水平整体处于省内先进;免疫学和变态反应专业等专科被列入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介入呼吸病学等亚专科跃入国内先进;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免疫风湿科等多个专科或亚专科处于省内领先水平;内分泌与代谢病科、心血管内科、血液内科、肾脏内科、消化内科、肿瘤化疗科等专科或亚专科处于省内先进水平;免疫风湿科成为福建省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的挂靠单位,高锦团教授任主任委员,同时任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过敏反应学)分会常务委员;呼吸内科入选全国首批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内镜医师培训基地、国家呼吸临床研究中心核心成员单位、PCCM专科医师规范化进修基地,获全国首批PCCM科规范化建设三级医院优秀单位,与长庚科技大学联合建立呼吸治疗培训基地,承担“省域重大疾病诊疗能力提升项目(肺癌综合诊疗)”;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内分泌科等获国家心血管疾病诊疗质量监测基地、国家心肺预防与康复协作网示范中心、中国心衰中心认证单位、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成员单位、中国高血压达标中心、中国肺癌联盟肺结节诊治分中心、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中国糖网筛防中心、骨质疏松症防治合作基地、国家痛风规范诊治中心、全国静脉血栓防治中心优秀单位等;依托睡眠医学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临床分子诊治研发中心、神经调控代谢性疾病实验室、干细胞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和中心实验室,大力开展医学科学研究。“十三五”期间,心内科承担国家重点项目子课题,并获各级科研课题立项100余项,获科技成果奖数十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