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脾论治心脑血管疾病》简介
《从脾论治心脑血管疾病》这本书是由.杜莹,陈丽娟主编创作的,《从脾论治心脑血管疾病》共有311章节
1
参编人员
主 审:杨关林 张 哲 主 编:杜 莹 陈丽娟 副主编:李 峥 李珍一 具 星 马艺鑫 编 委:王 钰 王 双 武 玉 孙宇衡 王佳楠 颜晓睿 陈智慧 ...
2
主编简介
杜莹,女,1986年生,研究生学历,副教授,沈阳市高层次人才。中华中医药学会老年病分会青年委员,辽宁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实验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辽宁省中西医结合...
3
前言
心脑血管疾病是全球的第一大死亡原因,每年可夺走近2000万人的生命,《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报道称,目前我国脑卒中患者约1300万人,冠状动脉性心脏...
4
目录
目 录 参编人员 主编简介 前言 上篇 第一章 脾脏象理论的发展 第一节 脾脏象理论的发展背景 一、“脾”字蕴含大玄机 二、哲学背景:水地说与阴阳、五行学说 三...
5
上篇
...
6
第一章 脾脏象理论的发展
脾脏象理论作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其产生是由哲学、文化、社会共同影响而来的,体现了祖先对自然和人体的认识,其发展可谓源远流长,从先秦到现代不断有新的内容补充和完...
7
第一节 脾脏象理论的发展背景
...
8
一、“脾”字蕴含大玄机
汉字作为表意为主的文字,承载着华夏的文化,从古流传至今,如同一本书记载了祖先智慧的结晶,想了解脾脏象的发展,不如先从了解“脾”这个字开始,脾字作为最古老的文字之...
9
二、哲学背景:水地说与阴阳、五行学说
(一)“水地说” “水地说”是古人对自然认识最早最朴素的一种学说,古人在观察万物生长时发现,世间万物或从水中产生或由大地孕育,进而将水与地作为世间万物的本源。《...
10
三、文化背景:易学与诸子百家
(一)易学:坤为脾,居中央 易医同源,中医与易学有着深刻的联系,河洛周易取阴阳、五行、八卦,洛书中配八卦,独五无卦,取“中五立极”之意,取中不占四方而统领四方,...
11
四、社会背景:自然发展和科技进步
(一)自然发展:人与自然的抗争 医学的发展是为了与自然抗争,古人从居住山洞到居住房屋,从茹毛饮血到烹饪美食,疾病一直如影随形,人类一点一点地尝试,积累经验,战胜...
12
第二节 脾脏象理论的学术源流
...
13
一、先秦至两汉三国时期的发展
脾脏象理论随着中医理论的产生而一并出现,早在先秦两汉三国时期,《黄帝内经》和《难经》的相继问世,医家对脾脏的生理特点、功能有了一定的认识,虽未系统到成为一个体系...
14
二、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的发展
(一)魏晋南北朝发展——战火纷飞下的实践补充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医方面的著作流传于世的较少,一方面是由于年代久远,另一方面与三国时期相同,社会处于战乱不断的年代,...
15
三、宋金元时期的发展
(一)宋朝时期发展——理学影响下的蓬勃发展 到了宋朝,已经有了完善的医疗体系,系统的医学考试。由于大量医学书籍的出现,宋朝为了规范医学,发展出了世界上最早的官方...
16
四、明清及民国时期脾脏象理论的发展
明清及民国时期的发展——西方文化冲击下的交流碰撞 明清时期,脾脏象理论基本进入总结、扩展阶段,对以往的观点进行归纳,很多我们如今所熟识的理论名词都是在这个时期明...
17
第二章 从脾论治心脑血管病学术源流
我国的传统医学对心脑血管疾病的认知与研究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水平,疾病发生、发展情况与患病群体的构成的不断变化,传统医学对心脑...
18
第一节 中医心脑血管病理论体系建立期
春秋战国时期,古代中国的社会制度与生产关系都发生了较大的变革。政治上,由奴隶社会变为封建社会;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兴起;思想文化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
19
一、心脑的概念
心脑的中医学概念与西医的概念有所不同,下文主要依照中医经典的内容来对心脑做个定义。 《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头者精明之府。”这是脑的概念。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
20
二、心脑的生理功能
按照中医学的相关理论,心脑在生理、病理上都有着共同的基础,正因如此,两者在生理功能上也具有某方面的一致性。 首先阐述下心的生理功能,《灵枢·邪客篇第七十一》云:...
21
三、心脑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的功能
1.主思维 《黄帝内经》有谓“心主神志”。脑心主神,神在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功能就是思维。说明思维是脑心的重要生理功能。 2.主记忆 脑为“精明之府”,心主神志...
22
四、心脑病症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的表现
中医理论体系在初步形成时期,就对心脑血管相关的病症进行了相关阐述,并且留存了一定的治疗方法与体系。下面我们就对心脑血管病症在这一时期的内容进行归纳。 首先,在心...
23
五、心脑血管病相关的病因病机
在中医理论体系形成初期,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到东汉时期,根据现存的中医经典古籍分析,当时的社会对于心脑血管病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深度,这一认识既包含上文所阐述的对于生...
24
六、心脑血管病的诊断与治疗方面
《黄帝内经》中很重视色诊和脉诊,所以在这方面的论述颇多。如《素问·痿论》云:“赤如鸡冠者生。”“赤如额血者死。”这就是通过面色来判别患者的预后,从而进行诊治。《...
25
七、中医心脑血管病理论体系建立期的从脾论治思想
“从脾论治”也被称为“从脾辨治”,按照中医理论的含义来理解就是从脾脏(广义的脾脏)来辨治各种各样的疾病。在阐述这一概念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这个“脾”的具体含义,...
26
八、从脾论治心脑血管病在中医理论体系建立期的应用
基于上述心脾之间客观存在的相关性与相关理论基础,中医学术界发展出了“从脾论治”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诊疗思路。在中医理论体系建立初期,就有一些医家采用这种理论奠定的...
27
第二节 中医心脑血管病理论体系发展期
随着时代的逐步发展,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同步发展,与中医学相关的理论体系也在不断发展。自隋代始,延续至明清为止,在这段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医学的相关知识在逐步成...
28
一、对于心脑血管的生理关系,有了更为系统与科学的认识
由王宏翰编著的临证综合类中医著作《医学原始》中提到:“头脑居百体之首,以统全身者也。”是指头脑为全身脏器之首,统管全身。明朝李健斋所著的《医学入门·脏腑》曰:“...
29
二、对于心脑血管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更为丰富
与中医理论建立期相比,中医理论在发展期对于心脑血管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更为丰富,各位医家所编撰的典籍中的理论观点越来越具有特色,医案中记录的病理变化日益详尽,记载的...
30
三、心脑血管病的治疗方法更为成熟多样
其一,芳香温通法。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胸痹》中记载了治疗胸背疼痛的细辛散、蜀椒散等方,治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的乌头丸,其治法多以温通散寒为主。《千金翼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