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疾病概述

二、心脑血管疾病概述

(一)冠心病

1.冠心病简介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引起管腔闭塞或狭窄,导致心肌缺氧缺血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疾病。其临床症状多为胸骨后发作性闷痛,呈现为压迫、紧缩感,持续数分钟不等,或放射至左侧肩臂部,可伴有心慌、胸闷、心悸、汗出、呼吸困难、乏力等不适。依据其临床表现,本病属中医学“胸痹”“真心痛”范畴。医圣张仲景首提“胸痹”病名,并开从脾论治心病之先河,如《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曰:“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指出胸痹辨治当分虚实,实者予枳实薤白桂枝汤助阳驱寒、行气泄浊;虚者予人参汤补气通阳、健脾养心。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出:“心劳病者,补脾气以益之,脾旺则感于心矣。”明确指出从脾论治心病。

2.从脾论治冠心病渊源

因心主血脉,主神明,脾主运化,主统血,注定心与脾无论从生理上还是病理上均相互为用、相互为病。心脾在五行当中为母子关系,若子病及母或母病及子,均可相互影响而发病。脾胃位于中焦,心脏居于上焦,三者之间通过经络相连,气血相通;另外,心主血脉,而脾则运化水谷,气血生化之源,脾健则心血旺,脉道通,脾病则脉失所养,此脉道当指血脉而言,如《素问·经脉别论篇》曰:“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这里的浊气当指饮食精华的浊稠部分,属于精微营养物质,滋养血脉同时再运送到全身脏腑组织,说明血脉需要水谷精微的滋养,而脾的化生起到至关作用。但过则为害,如饮食过于肥甘厚味,浊气则变为浊邪,浸淫于脉,则脉道壅滞,故发而为病。或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不足,则脉失所养,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所言:“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气日已衰,脉道不利。”因此脾气亏虚,或脾阳不足,则脾不运化,一是导致气血生化不足,使心血不充,心神失养,表现为心脾两虚证候,症见心悸、头晕、健忘、乏力、消瘦。长期气血亏乏,血脉失于濡养,日久则涩滞不畅。二是脾虚不运化水湿,清浊不分或痰浊内蓄,留而不除,蕴久则瘀,脉络瘀阻。

(二)心衰

1.心衰简介

中医学认为,心衰多归属于心痹、心胀、心水等范畴,有关心咳、水肿、喘证、心悸等相关论述也可散见对心衰的描述。慢性心衰往往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转归,不易治愈,其主要病机为心气不足或心阳受损导致心无力鼓动血行导致血脉瘀阻;而痰湿、血瘀等实邪又会损及心之阴阳气血,属本虚标实。中医治疗通过心脾同治、益气活血、扶正祛邪,能够从整体上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症状和预后。

2.从脾论治心衰渊源

(1)位置相邻,经络相联:明代李梃在《医学入门·脏腑》中论述:“脾居胃上,并胃包络及胃脘相连,贯膈与心肺相通,隔膜相缀也。”《素问·灵兰秘典论》称心为“君主之官”,心位于胸腔,横膈之上,肺之下,外有心包保护,属于上焦,而脾胃属于仓廪之官,居于膈膜之下,属于中焦,由此看来心与脾仅有一膜之隔,位置毗邻,虽然两者在解剖上看起来并不相互关联,但是在经络方面心脾密切相关,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在心中相交接,《灵枢·经脉》云:“脾足太阴之脉……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另外,杨上善注解曰:“足太阴脉注心中,从心中循手少阴脉行也。”皆说明心与脾在经络方面通过支脉、经筋等密切关联,这也为从脾论治心肌病在生理方面提供了理论基础。在病理方面,心与脾通过经络的沟通联系、感应传导、运输渗灌、调节等功能相互影响。

(2)五行相生,母子相及:依据中医学五行学说的相关理论,心在五行中属于火,脾在五行中属土,火生土,心与脾属于相生关系,亦即母子关系。心火具有炎热、上升、升腾、向上等特性,脾主运化、主升等生理功能均有赖于心火的温煦与升腾作用;脾土具有生化、长养、承载、受纳等特性,心为阳脏需要脾土的滋润方能使心阳不亢。在病理方面,如果心火与脾土的相生关系遭到破坏,则会导致母病及子或子病及母的病理表现,例如当脾土受损,运化失健,气机升降失常,则会产生水湿、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子病及母”,使血运失畅,心脉痹阻,胸阳不振,出现各种心脏的病理表现。心火(阳)不足,不能温煦脾土,“母病及子”,则气机失调、血脉瘀阻、水饮内停,使脾失健运,导致水谷精微和气血生化乏源,影响到脾胃的正常生理功能,可见纳呆、腹胀等症状。

(3)心脾互养,气血相关:《素问·玉机真脏论》中论述:“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傍者也。”脾脏属于中焦,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有主运化、主升、统血等生理功能。《灵枢·决气》曰出:“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饮食水谷通过中焦胃的受纳腐熟和脾的运化,转化为水谷精微,再经脾的“升清”作用上输心肺,通过心肺的作用灌注于脉,化赤为血,使心血充盈,心有所养;心主血脉,《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诸血者,皆属于心。”心血濡养脾脏,脾脏要通过心血的濡养作用才能发挥正常的功能。脾胃居于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气上升则水谷精微得以上充于心,使心血充足,脾气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将水谷精微物质布散至全身:其一为通过脾的“散精”作用,将水谷精微上输于肺,经肺的宣发向上向外布散,肺的肃降向下输布,使水谷精微得以布散全身;其二是脾气自身的作用,将水谷精微转输全身;《素问·痿论》曰:“心主生之血脉。”心血充足濡养脾脏,脾气的功能才能正常发挥;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血随气行,气行则行,气止则止,气温则滑,气寒则凝”。在病理方面,若脾气虚弱,脾气统摄不利,会使心血运行不畅,血不行常道而逸出脉外;心血不足不能濡养脾脏,可使脾失健运。

(三)高血压

1.高血压简介

高血压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或不伴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征,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影响心、脑、肾的结构与功能,最终导致功能衰竭,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医根据高血压的临床表现,多将其归属于“头晕”“头痛”“眩晕”等疾病范畴。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对其病机进行了阐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卫气》曰:“上虚则眩。”

2.从脾论治高血压渊源

脾居中焦,主运化,统摄血液,为“后天之本”。《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五行属土,为阴中之至阴。《尚书·洪范》中“土爰稼穑”形象地指出了脾土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土载四行,生化万物。脾气主升,其性喜燥恶湿。脾脏受损,脾失健运,不能助胃转输水谷精微,从而导致气血的化生和输布障碍,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不能得到精气血津液的滋润、濡养致功能不能正常发挥而病生矣。正如《脾胃论》所云:“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气衰弱则清气不升,浊气亦不得下降。《素问·阴阳大象论》曰:“清气在下,则生飨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清气在下,则上窍不得精气之滋养,而见头晕、目眩。脾喜燥恶湿,主运化水液。“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脾气虚弱,则水液不化,痰饮水湿内生,进一步困遏脾气,致使脾阳不振,脾气不升。脾病者以虚证居多,而实证者较少。《素问·太阴阳明论》云:“阳道实,阴道虚。”阳刚阴柔,外邪多有余,六腑常受之;内伤多不足,五脏受之。故曰脾病多虚。但临床之中,脾病往往虚实夹杂,而纯虚者实不多见。因此,补益脾气之时当健运脾气以祛邪。高血压患者往往起居无常,饮食不节,压力较大,伤及脾胃。正如《脾胃论》所言:“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形体劳役则脾病,脾既病,则其胃不能独行津液,故亦从而病焉……大抵脾胃虚弱,阳气不能生长,是春夏之令不行,五脏之气不生。”

脾五行属土,其子为肺,其母为心,其所胜为肾,其所不胜为肝。五脏相互滋生,又相互制约,维持平衡协调,保持正常功能的运行。故张介宾《类经图翼》上说:“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脾脏与肝脏关系极为密切。如《金匮要略·脏腑经络病脉证并治》所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脾病常与肝病相伴随。各种原因导致脾脏亏虚,则肝气来乘,而致脾脏更衰,称为“土虚木乘”;或因脾行不虚,而肝木亢盛,来乘脾土,称为“木旺乘土”。两者最终都表现为肝乘脾虚。许多高血压患者平素脾气急躁,或者性情忧郁,常致肝气郁结,肝脾不和,久则致肝郁脾虚。故对此类患者治疗之时必须疏肝与健脾同施。

(四)缺血性脑卒中

1.缺血性脑卒中简介

局灶性脑缺血缺氧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直接原因。中医学认为中风形成的主要病理环节在于脑脉气血不利,甚则痹阻,故本病是脉病,治疗上当维持脑部血液循环的正常,遵循“脉以通其营卫”的原则保持脉道的完好无损及通利。脾生营卫,主营卫,包括心主血脉在内的五脏与脉的关系,是在基于脾胃化营卫的基础之上,而“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更是体现心主血脉离不开脾化营之功能,况且脾有统血之功。基于以营之化生和运行皆与脾关系密切,以及“壅遏营气”为脉的理论,建立了脾脉相关性。

2.从脾论治缺血性脑卒中渊源

脾气亏虚,脉失温润:脾阴充脉、濡脉,脾阳温脉、通脉。脾阴不足则对脉的濡润不足而涩滞,脾阳虚则温煦气化不足生湿而濡润太过,湿为阴邪,阻滞气机,脉不得宣通,故脾阴脾阳通过统血调控着脉的濡润柔和之性以及脉道的通利。“脾经阴虚,脉细弱,津液枯,血不宁者”,实为脾阴不能内聚血液以充实濡养脉道,终致血行异常。

(五)失眠

1.失眠简介

现代医学的失眠症属中医学“不寐”。不寐一词首次出现是在《诗经》中,其病名最早见于《难经》。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认为失眠是对睡眠质量或时间不满意,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难以维持和早醒。随着现代社会压力的增加,失眠变得越来越普遍。中国睡眠协会一项关于中国人睡眠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失眠的患病率高达57%。当前西医主要以口服镇静安神类药物来治疗本病,虽然见效快,但是极易产生副作用。例如有文章指出苯二氮受体激动剂会产生各种不良反应,如白天思睡、行为异常、睡行症等,甚至引发交通意外等。中医认识失眠有独特性,且理论依据丰富。《难经》认为五神不安舍于五脏则发不寐,五神安于五脏则为安卧的关键。《灵枢·本神》曰:“肝藏血,血舍魂……脾藏营,营舍意……心藏脉,脉舍神……肺藏气,气舍魄……肾藏精,精舍志。”

2.从脾论治失眠渊源

脾藏意,意有记忆、思考的意思。《灵枢·本神》曰:“所谓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医先》曰:“医者,意也,度时致病者,意起之。”意舍在脾。《素问悬解·六节藏象论》曰:“脾为仓之本,营之居也。”脾运化水谷精微,化生营气。《灵枢·本神》曰:“脾藏营,营舍意。”所以脾运化水谷,化生营气,以营养意是“脾藏意”的具体体现。《素问·六节藏象论》曰:“五味入口……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指出有水谷精微和津液的滋养,则能神旺。张景岳有“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之说,即寐与不寐决定于神安与否。《难经》中认为五神安舍于五脏为安卧的关键,若五神不安舍于五脏则发不寐。意为五神之一,脾为五脏之一,意安舍于脾则安寐,意不安舍于脾则不寐。且水液能得以运送到全身,全在于脾气的充盛与否,若脾气不足、脾阳虚衰或脾为湿困等致运化不能,水谷不化,则食滞水停,痰湿生成,留于血脉或上犯,或蕴久化热而不寐。由此可见,脾失健运则诸邪生成,意不内守而夜不得卧。《灵枢·本神》曰:“肝藏血,血舍魂……脾藏营,营舍意……心藏脉,脉舍神……肺藏气,气舍魄……肾藏精,精舍志。”此为中医五神理论之基础,其中“脾藏意”理论又为其中之一,故从脾论治不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