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脾论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常用食物

第一节 从脾论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常用食物

饮食是供给机体营养物质的源泉,是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完成各种生理功能,保证生存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同时又是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能够注意调和饮食五味,讲究饮食卫生,掌握饮食宜忌,并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合理的膳食进行调养,可保证机体的营养需求,使五脏功能旺盛,气血得以充盛,减少疾病的发生。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更应关注自身的饮食“安全”。

精、气、血、津液是人体生命活动重要的物质基础,均在饮食调和的前提下由饮食五味所化生。饮食入胃,通过胃的受纳、腐熟,小肠的泌别清浊,脾的运化功能,化生为水谷精微,进一步通过脾的升清,上焦心肺的气化作用,并借助肝肾等脏腑的功能化为精、气、血、津液。饮食源源不断地予以补充,才能滋养脏腑、形体、组织,维持正常生命活动。

《周礼·天官冢宰》载有:“五味五谷五药以养其病。”《素问·脏气法时论》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以法,长有天命。”《灵枢·决气》有云:“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强调饮食调养的重要意义。中医脾是“谨和五味”和“食饮有节”的关键脏器,脾之健运为水谷精微正常运化、气血正常流通提供了重要保障。

尽管营养学家提出了多种膳食营养搭配方案,如地中海饮食、低碳水饮食、间歇性饮食等,但因地域和人种的差异,很难适应我国民众的饮食特点。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言:“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若“饮食失宜”可导致疾病的发生。《素问·生气通天论》载:“膏粱之变,足生大疔。”《素问·痹论》中“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食饮有节”是对饮食摄入搭配原则的高度概括。“不多食”“食勿求饱”,即便是对疾病有益的食物也应控制摄入量。晋代陶弘景在《肘后备急方》中强调:“所食愈少,心愈开,年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损焉。”说明适当的饮食节制对心脏功能大有裨益,心脏病患者在饮食上尤其应注意节制,防止过度饱食。现代医学证实饱食后,过多的胃内容物可使腹内压迅速升高,迫使膈肌上抬,对心脏和肺脏形成压迫,增加心脏负荷。而且饱食可增加氯化钠的摄入,可以加重水钠潴留,加重心脏负担。

《素问·脏气法时论》言:“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健康饮食要五色五味、搭配丰富,力求营养均衡。“五谷”一般指稻、黍、稷、麦、菽,泛指现在的谷类和豆类食品,蕴藏了生命勃发所需营养物质,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和植物蛋白质。其次,“五谷”性平、味甘,归脾、胃、肾经,可调养脾胃。“五果”即李、杏、枣、桃、栗,广义的指各种“果蓏”,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纤维素、糖类和有机酸。因其寒热性味的不同,可起到强健体魄以及中医治未病的作用。“五畜”即犬、马、牛、鸡、猪,属于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食品,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是人体生理代谢及增强机体免疫力的重要营养物质。“五菜”即韭、薤、葵、葱、藿,广义的指各种蔬菜,含有多种微量元素、维生素、纤维素,具有助消化、补充营养、防便秘、降血脂、防癌等作用。“谷肉果菜,食养尽之”,饮食丰富多样,调节优化饮食结构,使气血化生有源,五脏得养,达到“阴平阳秘”健康平衡的身体状态。

中医的饮食观中,“五谷”是人体最基本的营养来源,是饮食的核心组成部分。而当今流行的“地中海饮食”“升酮饮食”“轻食”等理念,更强调蛋白质、纤维素的摄入,但不适合心血管疾病患者。一是高蛋白食物,如畜禽肉类往往含有大量的脂肪,增加了降脂难度和疾病复发风险;二是部分心血管病药物,如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等,对胃黏膜存在刺激和损伤,高蛋白食物可以增加胃酸分泌,容易加重胃的负担。最为重要的是蛋白质、脂肪分解速度慢,转化为葡萄糖供能速度相对较慢,容易出现低血糖情况。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往往合并2型糖尿病,对于低血糖耐受能力差,容易诱发心律失常、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卒中甚至猝死。因此,制定“五谷”的优化策略尤为重要,一是“五谷”要粗,适当增加糙米、豆类的占比,不仅能增加膳食纤维,更能提高饱腹感;二是“五谷”要杂,可搭配数种谷类、豆类食物或“药食同源”中药,如薏苡仁、山药等,既增加了营养,又丰富了口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公认的高危心脑血管饮食习惯包括高盐、高糖、高脂、高嘌呤饮食等。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应减少精制食物的摄入(如罐装食品、方便面、熏制或腌制食品等),同时日常减少高糖、高脂、红肉、动物内脏的食用。脂肪摄入应严格限制在每日不超过30克或占总热量的15%以下。胆固醇摄入量每日应该控制在200~300毫克以下。尽量避免食用高胆固醇食品,如咸蛋黄、动物脑、内脏、软体类等。

在规避风险的同时,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需采取均衡合理的饮食。膳食纤维含量丰富的食物主要是粗杂粮、干豆类、蔬菜、水果等,有降低血清胆固醇浓度的作用,每日摄入纤维量35~45克为宜。适量增加鱼和鱼油的摄入,鱼油具有明显的调脂功能,能够预防动脉硬化。具有降脂功能的常见食品还有洋葱、大蒜、香菇、木耳、芹菜等。大豆中富含多种人体所必需的磷脂,能够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坚果的脂肪含量基本在46%~76%,虽然大多是不饱和脂肪酸,但摄入过多同样会导致热量超标,每周应摄入50~70克。即便坚果有利于心脑血管疾病,也应多样搭配、交替食用,这样摄入的营养才能更加均衡全面。

养脾要食些温性的或燥性的食物或中药,因脾喜燥恶湿,喜温恶寒。厨房里常用的香料多温性偏燥,具有养脾之功。豆蔻、砂仁、肉桂、小茴香、木香、干姜、高良姜等(部分药物的功能及应用参考下节)。脾主土,故需食多得土气的食物,如地瓜、山药等;脾喜温恶凉,故需食温;脾色为黄,故需食黄色食物,小米色黄,最养脾土;脾德在缓,故需食甘味以缓脾之情。香味入脾,香可醒脾,香可燥湿,亦可让脾舒畅。炒香的食物多具养脾之功,如炒花生、炒瓜子等。再者,米或面食烤成半焦半糊时既有香味,亦可养脾。

现重点将从脾论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常用食物进行梳理,按照蔬菜、水果、谷物、干果、肉蛋、菌菇、海产和其他类别,简述其性味、功能、现代研究的部分成果以及针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较为常用的食疗方法等,不胜枚举,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