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病症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的表现

四、心脑病症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的表现

中医理论体系在初步形成时期,就对心脑血管相关的病症进行了相关阐述,并且留存了一定的治疗方法与体系。下面我们就对心脑血管病症在这一时期的内容进行归纳。

首先,在心血管病方面,《黄帝内经》中已经有相关记载,出现的病包括“真心痛”(《灵枢·厥病》云:“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厥心痛”(《灵枢·厥病》云:厥心痛,与背相控,善瘈,如从后触其心,伛偻者,肾心痛也,先取京骨、昆仑,发狂不已,取然谷。厥心痛,腹胀胸满,心尤痛甚,胃心痛也,取之大都、太白。厥心痛,痛如以锥针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取之然谷、太溪。厥心痛,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取之行间、太冲。厥心痛,卧若徒居,心痛间,动作痛益甚,色不变,肺心痛也,取之鱼际、太渊。”)“目瞑”(《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其病眩掉目瞑。”)“脱痈”(《灵枢·痈疽》云:“发于足指,名脱痈。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等,不仅记载了心血管相关疾病的名称、病症,也记载了相应的处理经验,《金匮要略》中也记载了“惊悸”(《金匮要略》说:“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则为悸。”)“百合病”(《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云:“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然,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而身形如和,其脉微微。”)等心血管方面的病症。

在上述中医经典中,对于心血管病症的记录较为详细,尤其是对于“心痛”的描述,其病因病机、性质、部位与特点都系统详尽,对症治疗的汤剂方药也有记录。如《灵枢·厥病篇》云:“厥心痛,痛如以惟针刺其心,心痛甚者。”“真心痛,手足清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即是对疼痛性质的描述。这相当于今天冠心病心绞痛发作所致的四肢厥冷、发绀、自汗、呼吸微弱、脉搏模糊、血压下降、末梢循环衰竭,接近休克的急性心肌梗死的病理表现。又如《素问·藏气法时论》云:“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脊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即是对心痛部位特点的描述。这里“胸中”即两乳之间,胸骨体后,其发作是一种曲胁闷胀的性质。“支满”不完全是胸痛,可以从胸部放射到肩胛和背部,甚至到两臂。这种描述已经与现代心绞痛的部位性质非常相似。这说明在《黄帝内经》成书时代,医家已经对心绞痛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同时能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相应的治疗,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治疗方式与手段,有了具有一定疗效的方剂与配方原则。

其次,在脑血管病方面,《黄帝内经》中提及的“仆击偏枯”(《素问·通评虚实论》云:“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逆发满,甘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薄厥”(《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大厥”(《素问·调经论》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返)则生,不反则死。”)“煎厥”(《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汨汨乎不可止。”)等,其病症表现都近似于脑血管疾病的发病表现,与现代所定义的“中风”极为相似,虽然在《素问》中首次出现的中风这个病名,与现代医学的定义并不相同,但是所阐述的这些内容与中风病在卒中昏迷期和后遗症期的一些临床表现相似,对这一病症的病因病机也有一定的认识。如《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认为“中风俱有先兆之症,凡人如觉大拇指及次指麻木不仁,或手足不用,或肌肉蠕动者,三年内必有大风”。

汉代医家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有“胸痹”证候的记载,其中所提及的“痹”包含痛的性质,但并不完全是痛的感觉。仲景提出的“痹”,除却疼痛之外,还含有闭塞不通、痞闷胀满的意思,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压迫感”“狭窄感”或“憋气性疼痛”。仲景总结的“胸痹”的症状包括“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不得卧,心痛彻背”“胸中气塞”。其发作方式呈阵发性,有以“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的闷胀痞满感为主症的;有以空泛性的难过为主症的,如“心悬痛”,亦有向背部放射,有以“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为主症的。心痛发作时的脉象也不固定,可见弦脉、沉迟脉等。比如心动过速可呈现“关上小紧数”。张氏还对心系疾病“惊悸”“百合病”进行了论述。其在《金匮要略》中将“惊”“悸”连称,并指出“动即为惊,弱则为悸”,认为是因为惊而脉动,是因为心气弱(虚)而心悸。《金匮要略》中还记载,“百合病”患者经常出现精神恍惚不安,默默无语,会伴见《伤寒杂病论》中提及的“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如寒无寒,如热无热”的情况。有部分医案还显示,患者可能会出现食欲或差或好等莫可名状的神志症状,同时兼有“口苦,小便赤”“其脉微数”等症状。将上述这些论述与现代医学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其与西医理论中的“神经衰弱”“癔病”较为相似。

对“中风”一病,《金匮要略》中除指出“夫风之为病,为半身不遂”的主症外,还首先提出中络、中经、中腑、中脏的证候分类方法。并且,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总结了中风的两个主要特征,一是发病急,变化快,病性危重;二是半身不遂,口眼斜,可以说对中风的病因、脉证论述较详。自此,中医理论始有中风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