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健脾益气类

一、健脾益气类

(一)人参

味甘、微苦,性微温。归脾、肺、心、肾经。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益智。用于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内热消渴,气血亏虚,久病虚羸,惊悸失眠,阳痿宫冷。《医学启源》曰:“治脾胃阳气不足及肺气促,短气、少气,补中缓中,泻肺脾胃中火邪。”现代研究认为,人参对于高血压、心肌营养不良、冠状动脉硬化、心绞痛等均有一定治疗作用。

(二)党参

味甘,性平。归脾、肺经。健脾益肺,养血生津。用于脾肺气虚,食少倦怠,咳嗽虚喘,气血不足,面色萎黄,心悸气短,津伤口渴,内热消渴。《本草从新》谓其“主补中益气,和脾胃,除烦渴。中气微弱,用以调补,甚为平妥”。《本草正义》曰:“健脾而不燥,滋胃阴而不湿。”

(三)黄芪

味甘,性微温。归肺、脾经。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内热消渴,血虚萎黄,痹痛麻木,痈疽难溃,久溃不敛。《本草求真》言其为“补气诸药之最”,尤善补脾肺之气。《珍珠囊》曰:“补诸虚不足,一也;益元气,二也;壮脾胃,三也。”

(四)炙黄芪

味甘,性温。归肺、脾经。益气补中。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

(五)炙甘草

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补脾和胃,益气复脉。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动悸,脉结代。用于多种气虚证,如脾胃虚弱,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者。若心气气虚不足,配熟地、麦门冬。《本草述钩元》曰:“凡心火乘脾,腹中急痛,腹皮急缩者宜信用之。健中汤用之以补中而缓脾急。”

(六)白术

味苦、甘,性温。归脾、胃经。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本草通玄》曰:“补脾胃之药,更无出其右者。”《医学启源》曰:“除湿益燥,和中益气,温中,去脾胃中湿,除胃热,强脾胃,进饮食,和胃,生津液,主肌热,四肢困倦,目不欲开,怠惰嗜卧,不思饮食,止渴,安胎。”现代研究发现白术有扩张血管作用。

(七)山药

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麸炒山药补脾健胃。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白带过多。《本草纲目》载其“益肾气、健脾胃、止泄泻、化痰涎、润皮毛”。

(八)黄精

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用于脾胃气虚,体倦乏力,胃阴不足,口干食少,肺虚燥咳,劳嗽咯血,精血不足,腰膝酸软,须发早白,内热消渴。脾虚有湿、中寒泄泻、痰湿痞满气滞者忌用。

(九)大枣

味甘,性温。归脾、胃、心经。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用于脾虚食少,乏力便溏,妇人脏躁。《神农本草经》曰:“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

(十)绞股蓝

味甘、苦,性寒。归脾、肺经。益气健脾,化痰止咳,清热解毒。用于脾胃气虚,体倦乏力,纳食不佳,口渴,咽干,心烦,肺中燥热,咳嗽痰黏。研究表明,绞股蓝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抑制脂肪细胞产生游离脂肪酸及合成中性脂肪,保护心肌缺血再灌损伤。绞股蓝总苷具有降脂、改善心肌缺血缺氧、抗氧化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