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谷薯类

三、谷薯类

(一)粳米

味甘,性平。补中益气,健脾养胃,益精强志,和五脏,通血脉,聪耳明目,止烦,止渴,止泻。用于治疗虚烦,消渴,泄泻,下痢,肌肉消瘦。

(二)糯米

味甘,性温。暖脾胃,补中益气,缩小便。治消渴溲多,自汗,便泄。糯米性黏滞,难以消化,多食损伤脾胃,故不宜多食,脾虚患者和小儿不食为佳。对于失眠者,可将糯米50g,小麦米50g,共煮粥,加适量红糖或白糖。

(三)小米

味甘、咸,性微寒。和中健脾除热,益肾气补虚损,利尿消肿。脾胃虚弱者食用为佳。而小米锅巴(焦厚不糊者)性味甘平,补气健脾,消积止泻。小米糠油祛风,杀虫,止痒,收敛。煮粟米粥时,待到粥熟后稍稍冷却沉淀,最上层浮有一层细腻的米脂(米油),具有保护胃黏膜、补益脾胃的功效,适合慢性胃炎、胃溃疡者食用。

(四)黄米

味甘,性平。补脾和胃,消食止泻,益肺益气。滋补强壮,可补中益气,肺病宜食;亦可健脾和胃,治呕逆烦渴、泄泻、食积;还可除热安眠,治骨蒸盗汗。

(五)籼米

味甘,性温。温中益气,健脾止泻。用于脾胃虚寒泄泻。用于养胃和脾时,可将籼米200g淘洗干净,加水后用旺火烧开,再转用文火熬煮成稀粥。

(六)大麦

味甘,性凉。和胃,宽肠,利水。用于食滞泄泻,小便淋痛,水肿,腹胀。《名医别录》曰:“主消渴,除热,益气,调中。”

(七)小麦

味甘,性平。补心养肝,除热止烦,厚肠胃,强气力,消肿止痛。用于神志不安,心慌怔忡,自汗,盗汗,脏躁,泄泻,寒痢,气短乏力,骨蒸潮热,咽干口燥,心烦口渴,身体壮热,小便不利等症。小麦麸可除心烦,止消渴。而以小麦粉水洗得之的面筋,性甘凉,为素食中的佳品,可益气和中。

(八)荞麦

味甘,性凉。清热利湿,开胃宽肠,下气消积。主肠胃积滞,泄泻,痢疾等。荞麦所含的烟酸和芦丁,具有降低胆固醇以及保护血管的重要作用。荞麦中的铬能增强胰岛素的活性,加速糖代谢。荞麦具有抗血栓等作用。

(九)高粱

味甘、涩,性温。高粱米或碾粉熟食,有健脾益胃,充饥养身的作用。煮粥滋养,宜为脾虚有水湿者食用。高粱米还具温中、燥湿、收敛的功效。

(十)玉米

味甘,性平。和中开胃,渗湿利水。用于水肿,小便不利,高血压,黄疸,鼻衄等。玉米油含亚油酸、卵磷脂、维生素A、维生素E等,长期食用可降低胆固醇,软化血管,是心血管疾病及肥胖者的理想食品。

(十一)芝麻

味甘,性平。润肠和血,补肝肾,强壮机体。适用于体虚、肝肾亏虚所致贫血,头发早白,头晕耳鸣症,阴津不足所致的大便秘结。芝麻对慢性神经炎、末梢神经麻痹及高血压患者有益。

(十二)黄豆

味甘,性平。宽中下气,补脾益气,消热解毒。能滋阴强壮,长肌肤,加气力,补虚弱。大豆中的植物固醇有降低血液胆固醇的作用,卵磷脂中的甾醇可增加神经机能和活力。食用黄豆可预防动脉硬化。

(十三)黑豆

味甘,性平、微寒。补肾益阴,健脾利湿,除热解毒。用于肾虚阴亏,消渴多饮,小便频数;肝肾阴虚,头晕目眩,视物昏暗,或须发早白;脚气水肿,或湿痹拘挛、腰痛;腹中挛急作痛或泻痢腹痛;服药中毒或饮酒过多等。常食黑豆,能软化血管,延缓衰老。特别是对高血压、心脏病等患者有益。黑豆生用、煎煮偏寒,炒食性温,过食不易消化;小儿不宜多食。

(十四)绿豆

味甘,性凉。清热,消暑,利水,解毒。用于暑热烦渴,疮毒痈肿,感冒发热,霍乱吐泻,痰热哮喘,头痛目赤,口舌生疮,水肿尿少,疮疡痈肿,风疹丹毒,药物及食物中毒等症。《日华子本草》曰:“益气,除热毒风,厚肠胃,作枕明目,治头风头痛。”脾胃虚寒滑泄者忌之。

(十五)豌豆

味甘,性平。益中气,止泻痢,调营卫,利小便。用于糖尿病,腹胀,下肢水肿,脚气,产妇缺乳。豌豆可作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之佳食。

(十六)蚕豆

味甘,性平。健脾利湿,通便消肿。用于小便不利,肾脏水肿等。100g蚕豆可产热量为1444kJ,低于其他豆类。所以蚕豆是肥胖者减肥及高血压、血脂异常患者的保健食品。

(十七)红薯

味甘,性平。补脾益胃,宽肠通便。对气虚不足者有效。《本草纲目拾遗》曰:“补中和血暖胃,肥五脏。白皮白肉者,益肺气,生津。”红薯被誉为“健身长寿”食品。可将鲜甘薯叶100g、鲜冬瓜适量水煎服,或干藤50g、干冬瓜皮12g水煎服,对糖尿病有辅助治疗作用。红薯不可多食,防滞气碍脾。

(十八)马铃薯

味甘,性平。和胃调中,健脾益气。用于胃溃疡疼痛及习惯性便秘。所含维生素B6有防止动脉硬化的功效,故常食马铃薯可减少脑出血的发生。马铃薯发芽时需注意,有毒物质龙葵素的含量急剧增高。

(十九)芋头

味甘、辛,性平。补气益肾,和胃健脾,破血散结。用于脾肾阴虚所致的食少瘦弱,久痢便血,口渴便秘,气血郁结所致的腹中癖块、瘰疬肿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