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脾论治心脑血管病在中医理论体系建立期的应用

八、从脾论治心脑血管病在中医理论体系建立期的应用

基于上述心脾之间客观存在的相关性与相关理论基础,中医学术界发展出了“从脾论治”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诊疗思路。在中医理论体系建立初期,就有一些医家采用这种理论奠定的诊疗方式,而其在临床具体应用中可以确定具有不错的效果,有一些方剂配伍与医案流传后世,即使在当代医疗条件之下,也为很多医家选择使用。

如大约在东周时期成书的《灵枢·杂病篇》曰:“心痛,腹胀,啬啬然,大便不利,取足太阴。”对其行文含义进行解释,出现心胸疼痛、腹部胀满、恶寒战抖、大便排泄困难的症状表现,可以采用针刺足太阴脾经的穴位以减轻患者症状并进行治疗。这说明,心痛腹胀等相关病理表现,可以通过脾经来进行治疗,这也是从脾论治的具体表现之一。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研究与数据搜集整理,普遍认为其中痰浊闭阻和痰瘀交阻是胸痹心痛最主要的两个证型,而这两个证型的症状表现与病机病理,都与中焦脾胃运化功能失常与脾主统血之责异常相关。由此可见,从脾论治在东周时期就已经有医家采用,并获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才能够为中医经典古籍《黄帝内经》记载收录。

东汉末年的张仲景根据自身多年行医,以及对同时代医家的经验总结所撰写的《金匮要略》中已经有胸痹心痛之症通过调理脾胃状态来进行干预治疗的相关记录,如《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云:“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阐述记录了胸痹心痛与胁下脾胃同病的证候表现,并且给出了两个方子——枳实薤白桂枝汤与人参汤,两者一补一泻。枳实薤白桂枝汤,方中用药为枳实、厚朴、薤白、桂枝、瓜蒌。根据其用药可以看出,这一经方的主要作用部位在胸中。根据仲景的病症描述,其所适用的应该为胸阳不振,引下邪由两胁上犯的病理表现。因此所采用的治疗原则应该为温振心阳,下气散寒。采用的是泄的治疗方式与方药配伍。人参汤方中用药为人参、干姜、甘草、白术。根据其用药可以看出,这一经方的主要作用部位在中焦、心下胃脘,甚至到腹部的位置,即脾胃所居之位置,对应的病机,胸中邪不甚,但心下腹中邪气较重,甚至出现了邪气从中下向上方逆冲的病理表现,引发胁下逆抢心的相应症状表现。参考仲景方剂所采用的治疗方法和原则,应该是使用温中补虚的方法,把中焦脾胃部位严重的邪气进犯缓和处理,使中焦安宁,则邪气自然不再上犯。采用的是补的治疗方式与方药配伍。从中可以窥见张仲景用药的精妙之处,针对不同病机造成的胸痹心痛的病症表现,仲景的治疗用药会根据其证候表现的偏虚偏实进行辨证选方,如果病症表现主要为实证,则会注意宣痹通阳、涤痰泄满,用以缓解病症疼痛,同时疏导邪气。如果病症表现主要为虚证,则会注意采取益脾补中,使人体阳气自发振奋之法,可以说这是中医理论体系初步建立时期,较早出现的医家用从脾胃论治疗胸痹心痛类疾病的真实案例。基于上文的分析,可以得出相应的结论,仲景所在的东汉时期,医者就开始认为痰浊、气虚等要素均可能长期盘踞胸中,以致胸阳不振,胸中阳气升发推动之力受阻,则气机阻滞不能运行,不通则痛,以致胸痹心痛的症状表现出现,而东汉时期的医者,根据仲景的记载,已经可以通过化痰、下气、散寒、健脾、补中、益气等方法辨证施治,并且这种治疗方式获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因此为仲景所采用、记录,伴随《金匮要略》这一经典流传了千百年,甚至当代临床医生接诊患者,用药堪方时,也经常会对这种治疗方式与原则予以借鉴。可以说仲景的《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既是从脾论治心脑血管疾病在临床用药中的较早的记录,同时也是中医理论中同病异治思想的具体体现。

简而言之,从脾论治心脑血管疾病在中医学理论的建立阶段,就已经在医家临床救治的方法原则中有所体现,因此为中医学经典古籍所记载保留,成为后世考证相关治法治则与临床应用的宝贵记录,进一步验证了从脾论治心脑血管病的各学术流派是一脉相承的,始自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时期。因此我们对这一治则治法的研究探索与不断深化是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