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从脾论治心力衰竭的进展
张凤等观察调脾护心方治疗心脾两虚证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中医证候及NYHA心功能分级的显效率均显著优于治疗前;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值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较治疗前升高,而血浆脑钠肽水平较治疗前降低。罗新民在临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中注意顺应脾胃的气机升降机制,强调治疗时要健脾益心以启利中枢,使清升浊降,水湿运化而水饮自去。胡春申教授重视培土补中,认为气虚血瘀为慢性心衰的基本病机。临证以“心脾同治”入手,采用益气活血化瘀利水治疗气虚血瘀型心衰,慢病重视健脾、补肾,治疗时常用芪术救心汤,其组成为生黄芪、生白术、当归、赤芍、红花、桃仁、川芎、地龙、牛膝、丹参、茯苓、桂枝、甘草等组成,具有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之功效。
周杰教授认为慢性心力衰竭为心气鼓动乏力、血脉瘀阻、痰浊内阻、水饮停聚之病理局面,属因虚致实、虚实交错之证候。其基于“心脾相关”理论,提出脾失健运是促使慢性心力衰竭心气虚证、兼阴虚证、兼血瘀证、兼血瘀水肿证病程发展的关键环节。脾失健运既是导致心气亏虚发生的始动因素,又为痰浊、瘀血、水饮等病理产物生成的关键所在。治疗方面,周杰教授善于从脾脏之角度入手进行辨证论治,处方用药多在健脾益气的基础上进行随症加减,以达到补益心气、化痰泄浊、逐瘀行水之目的,在临床实践中有良好的疗效。
田芬兰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创立了“脾胃轴心,痰瘀互结,五脏相关”学说,提倡慢性心力衰竭从脾论治;补脾阳善用四君子汤加减,合炮姜、砂仁等药温脾阳;心衰发展到一定阶段,必损阴耗血,瘀血内阻。故可加入丹参、三七、黄芪、北沙参、玉竹、墨旱莲、女贞子等活血、养血、滋阴之品;病久必有瘀阻心络,则用瓜蒌皮开胸通阳,祛痰开窍;若临床见水肿、心悸、喘憋,则为心脾肾阳虚不能运化水湿,此时可用附子、黄芪、肉桂、细辛桂枝以温阳益气,墨旱莲、女贞子、黄精、山药、紫河车以育阴生津,配合利水除湿或活血化瘀之品。谢萍等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以心病从脾施治为切入点,观察以六君子汤为基础方药益气健脾,行气利水。能够明显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与体征、心功能分级、血清脑钠肽浓度、超声心动图左室射血分数及每搏输出量。周洪彬等以“运脾转枢”为理论指导,对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辨证分型论治,将证型分为脾阳不振和脾不健运两种证型,分别应用六君子汤合附子、黄芪、薏苡仁、桑白皮、泽泻为主方和归芍六君子汤合附子、丹参、郁金、枳壳为主方,临证加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患者心功能总有效率、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均有显著改善。
毛以林教授认为,慢性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宗气不足、心肾阳虚及脾运失健,同时也是瘀血、水湿、痰浊等病理产物产生的主要原因,临床治疗上注重升提宗气、温补元阳、健运脾胃;故常用升陷汤随证化裁升提宗气,真武汤、苓桂术甘汤、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减来利水消肿、温阳化饮。
邹旭等认为慢性心力衰竭以心气亏虚为本,责之于脾胃运化受损;以水饮痰瘀为标,责之于心脾功能失调,治疗时注意调理脾胃以益气化痰。常用五法:健运中气法,以香砂六君子汤、桂枝汤、丹参饮合方化裁;调脾养血法,以归脾汤为主;醒脾化湿法,以三仁汤、藿朴夏苓汤、茯苓杏仁甘草汤加减;健脾涤痰法以温胆汤、小陷胸汤加减;温阳理中法,以附子理中汤加减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