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脾论治高血压的现实意义
高血压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特征,可引起心、脑、肾和血管等多器官功能损害的疾病。高血压患者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概要,中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推算心血管病现患人数3.30亿,其中高血压2.45亿。2018年,心血管病死亡率仍居首位,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农村心血管病死亡率从2009年起超过并持续高于城市水平。高血压是我国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我国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首要病因。
高血压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特点,其发病与多基因遗传及多种危险因素,比如饮酒、高钠低钾饮食、肥胖、糖尿病等相互作用有关。高血压分为原发性高血压与继发性高血压,其中原发性高血压占高血压的95%以上。原发性高血压不仅是一种血流动力学现象,而且是一种涉及脂肪组织分布异常、交感神经系统过度活跃、代谢异常和免疫系统激活的复杂综合征。寻找高血压作为多种心脑血管疾病基础的关键,探索多重干预的共同靶点,更深入地发现和证明高血压的病因与机制,进而优化临床治疗决策,是目前研究的主要目标之一。
有研究表明,胃肠激素与胃酸调节和胃肠运动密切相关。激素在经典途径之外,还通过神经途径(主要是迷走神经)发挥作用,可以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参与调节身体的能量平衡。由血液携带的胃肠激素是胃肠道向大脑传递的重要化学信号,可通过脑干影响大脑介导胃肠道激素途径影响血压,胃肠道激素的改变可能是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之一。
消化道器官与心脏之间存在交叉反射。自主神经可支配心脏和消化系统,而痛觉主要由交感神经传递。两者的痛觉纤维在胸部躯体组织的痛觉纤维有时会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相互重叠交叉。并汇聚于同一脊髓节段的同一神经元,共享同一传导通路。此外,位于脑干正常中缝两侧的中缝核具有特殊的功能。中缝核主要通过咀嚼、吞咽以及胃运动来调节消化道系统。中缝核调节心血管活动的主要功能是影响血压和应激反应。这说明血压与胃肠动力在解剖上有一定联系。
心房利钠肽主要由心房肌细胞分泌,消化道的不同部位存在不同亚型和不同数量的心房利钠肽及其受体。心房分泌大部分心房利钠肽,胃肠道也有多个分泌部位。外周和中央循环的心房利钠肽调节其他胃肠道激素的分泌,影响胃动力的改变。胃肠道激素和胃动力的变化可能对血压有某种形式的影响。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可降低门脉压力,抵抗肝纤维化,对门静脉高压性胃病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治疗高血压时最主要的主题是干预生活方式。高血压的危险因素比如肥胖、高盐低钠饮食、嗜酒、吸烟等都与“脾胃”相关。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饮食的结构逐渐发生变化;社会生产力结构的改变,导致脑力劳动变多,而体力活动减少;生活节奏的加快;生存压力大,精神紧张以及过度吸烟、饮酒等,造成脾胃“超载”运化不及;肝失疏泄,脾胃气机升降失常,膏脂沉积;食咸过多,血液滞瘀。《素问·五脏生成》谓之“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烟性辛温燥烈,熏灼肺胃;酒浆湿热入胃、聚于肝,可导致气血逆乱,血压升高。《素问·经脉别论》谓之“生病起于过用”。脾胃纳运失职,水谷精微运化失常,化为湿、痰、瘀、浊、脂、热,是高血压及其并发症发生的重要病理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