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从脾而论代谢综合征

二、中医从脾而论代谢综合征

代谢综合征是现代医学病理概念,1998年被WHO正式命名。近年来,由于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及生活方式转变,代谢综合征发病呈明显上升趋势。中医学虽未对代谢综合征定义,却早有相关记载,《黄帝内经》中依照代谢综合征症状特点,可将该病归入消瘅、肥胖、脾瘅、消渴等范畴。代谢综合征临床表现多样,发病与人体诸脏腑功能失调皆有关,与脾关系最为密切。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中医之脾维系着摄入物质的代谢、结构更新和功能运作,故认为物质代谢紊乱可能是脾失健运、痰浊内生的具体表现。前文已说明脾与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肥胖症的关系,在此不再赘述。无论代谢综合征初期、中后期,还是代谢综合征的衰竭期,都不可否认脾为病机关键,从脾论治必不可少。

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发生的病理基础,是代谢综合征的核心。胰岛素来源于胰腺,胰腺具有外分泌和内分泌的功能,外分泌指其可以分泌多种消化酶来消化饮食,形成机体所能吸收的营养物质;内分泌指其可分泌胰高血糖素来促进糖原分解和糖异生以维持血糖供应,还可分泌胰岛素来发挥降糖作用,促进靶细胞吸收利用血糖形成糖原,或者通过各种酶促反应形成蛋白质和脂质以供机体代谢所需。无论由于胰岛素结构异常或存在胰岛素抗体或胰岛素受体、受体后存在异常,均导致葡萄糖无法被运载到组织内得以利用。从中医角度,血糖为脉中“水谷精微”,不能被组织摄取供机体需要,即脾“运”功能受损。脾“运”赖脾气推动作用。由于饮食、情志、劳欲等直接或间接损伤脾,脾虚气不运,导致“水谷精微”留于脉内,“脾土虚弱,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中滞膈,瘀而成痰”。脾虚失运,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运化无权,水津失布,聚而为痰。同时痰湿困脾,又进一步损伤脾气。运用取象比类的方法抽取脾主运化过程中精微的转输和化生功能作为“象”,则胰岛素促使机体将血液中葡萄糖、游离脂肪酸、氨基酸等营养物质转输进细胞内,与脾主运化中精微的转输功能相近;胰岛素还可促进糖原、脂肪、蛋白质的合成,这些营养物质可视为水谷精微,因此,胰岛素具有促进精微物质转输和化生的功能,与脾主运化可归为同类事物。

研究显示,肠道菌群改变可影响宿主胰岛素敏感性和胰岛素分泌,导致胰岛素抵抗并诱发2型糖尿病,而肠道微生物产生的代谢产物及对宿主的调控是影响胰岛素抵抗的重要因素。健康的肠道固有菌群抵御致病菌侵犯人体,维持肠道稳态,维护着机体健康,是中医理论“脾为之卫”的现代映射。“脾为之卫”语出《灵枢·五癃津液别》“五藏六府,心为之主……脾为之卫,肾为之主外”,是基于中医学脾的生理功能,对脾抵御疾病和维持人体自稳作用的高度概括。《存存斋医话稿》曰:“营卫非谷不能充。”“卫”者护卫、防护之意。《素问·痹论》曰:“卫者,水谷之悍气也。”脾运化而生精微物质,再化营卫之气,慓悍卫气可抗御外邪,形成机体抗御外邪的屏障而使体坚难伤,并可协同他脏共同抗邪,实现机体自稳,这与肠道菌群发挥帮助机体消化代谢、免疫防御等功能异曲同工,肠道菌群是“脾”之“卫”功能发挥不可或缺的土壤和媒介。脾失健运,内生痰湿,常致肠道菌群紊乱,导致多种代谢性疾病。

线粒体功能障碍导致胰岛素抵抗可能与游离脂肪酸和/或细胞内脂肪酸代谢中间产物(包括脂酰辅酶A、甘油二酯和神经酰胺)在肝脏和肌肉组织中蓄积有关。同时,线粒体是细胞呼吸和能量代谢重要场所,通过三羧酸循环等方式为糖、脂肪、蛋白质进行有氧氧化及物质代谢提供了渠道,将物质代谢、能量代谢等生命活动融为一体,为细胞提供能量物质。胰岛素发挥降血糖的作用,促进组织细胞吸收血糖,依赖脾气的正常运化功能。同样,当血糖进入细胞后,进一步氧化供能需要线粒体功能正常,而线粒体数量和质量的稳定与线粒体自噬密不可分,亦与脾主运化功能紧密相关。《注解伤寒论》中“脾助胃气消磨水谷,脾气不转,则胃中水谷不得消磨”,阐述了脾运有常才可推动运化,助胃气受纳腐熟水谷而化精微。因此,脾主运化的本质可视为线粒体对物质转运及能量转换。